1、苦涩的文化探寻浅谈读文化苦旅之感浪迹天涯,走访了人文山水;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行行止止,品读了厚重史册。山重水复,花草掩荫,无边的苦旅理清了华夏文化的脉络。 题记五千年风雨飘摇,历史的车轮无休止的向前碾进,昔日无比辉煌的建筑已镀上了时岁的阴暗。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是那般的诡秘和乖戾。中国文化,在时间的漫漫旅途中,已跋涉了数千年的路,期间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由此积累下来的旅行包袱,如此沉重难荷。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
2、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贵池傩中对文化遗产的盲目崇拜,全盘吸收甚至于全面复古的倾向,引发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道士塔中对敦煌艺术及民族自尊的践踏,勾起了我们对国之瑰宝的惋惜。莫高窟中追溯了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性发展的足迹,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最初的人性,虽然不如烈酒般芬芳,甚至还掺杂有些许自然式的粗野,但是那份淳朴却是无法挥去的,因为在其中却可清晰地体味到壮阔的生命脉搏。悬崖石室中把那禁锢在灰色袈裟下的灵魂释放出来,千年历史的宗教被人性美
3、击的粉碎。柳侯祠中深刻地分析了自古那种畸形的文人心态,让我们不禁扼腕叹息。酒公墓中以一个现实的知识分子的遭遇揭示了价值观念上失误造成的危害,在今史的对比中,我们又庆幸的发现了中国文人的自我价值评价标准已渐趋正常化。沙原隐泉中“用自己的脚去定一条新路”,让我们明晰人生的价值在于探索和独创。庙宇中那些躯体被灰色袈裟覆盖的僧人们的内心却跃动着对美好生命的渴望。牌坊中被不自愿的婚姻逼死了的女教师,让我们看清了封建礼教对人性和价值观的严重扭曲。余秋雨先生以他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他钟情山水,更酷爱文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他找到了东方美学的支点。文化苦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一种焦灼后的会
4、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却被余秋雨先生在山山水水中演绎。他无论游历何处,都总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何许人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
5、一位读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读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我们伴随着他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在慢慢旅途中,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
6、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因此,余秋雨先生让我们明白了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伴着前人的脚步,渐渐逼近文化的殇疡,亲手拂拭一下历史遗留的未曾相识的尘土,饱沾陈腐的气息,感悟一下这份沉重,这就是文化苦旅的意义。 在无边的文化旅途,探索苦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