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滑轮教学设计滑轮 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文库 滑轮组教学设计 滑轮一节教学策略 篇一:滑轮教学设计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2通过自制教具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对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得出定滑轮是一种等臂杠杆、动滑轮是一种省力杠杆的变形; 3在对实例的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提高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2运用学过
2、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滑轮,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及特点。 难点:1.定滑轮是一种等臂杠杆、动滑轮是一种省力杠杆的变形; 2.找动滑轮的支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演示:杠杆提水的实验 在杠杆的一端施加一个向下的动力,发现杠杆已经碰地了,小桶还没有离开井口。 提问:该怎么办呢? 将杠杆向上移动,就能使杠杆继续转动,小桶就会继续被举高。(边讲边做)如果杠杆能够连续转动,小桶就可以被举得更高。(演示) 提问:杠杆要是连续转动起来的话,大家想象一下,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操作:转动红色的等臂杠杆 现象:看到它形成了一个圆。 操作:用自制教具改
3、装。 讲授:像这样改装好的装置就叫做滑轮,滑轮实际上就是杠杆的变形,它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现代化生产中,人们使用的往往是复杂的机械,但复杂机械中的许多部件就是由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组合起来的。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滑轮。 二新课教学: 请学生观察:滑轮由哪些部分组成呢?(PPT 出现一个滑轮) 学生:有轮子 (轮子的边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凹陷 (我们把它称为槽。) 教师:轮子会不会转呢?(会) 教师:绕着什么转? (绕着圆心) 教师:也就是绕着通过圆心的轴转动。 教师:轴用框固定。 教师:框的上下还各有一个钩子。 引入定义:像这样能够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就叫做滑轮。板书:一、滑轮 1
4、 定义:能够绕 2 组成部分:轮 轴 框 钩 滑轮画法:(用 PPT) 先画轮,再画轴,然后框,最后钩。 再请学生观察:这两个滑轮在构造有没有不同呢?(没有) 老师利用其中一个滑轮将这个重物举高: 1.把滑轮挂在铁架台上 2. 在绳子的一端挂上重物 3. 将绳子绕过滑轮 4. 在绳子的另一端施加一个向下的拉力 思考:教师提供一套完全相同的器材,请学生用这个滑轮想出另一种方法,同样也 把这个重物举高。 学生讨论:请同学你上来表演。 (学生操作过程中,滑轮会打翻,可以提示:先将重物挂在滑轮上) (注意:举高后一定要将绳子的自由端固定好。) 总结:操作步骤: 1. 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2.
5、把重物挂在滑轮的下方 3. 将绳子穿过滑轮 4. 在绳子的另一端施加一个向上的拉力,重物就被举高了 操作:教师同时利用这两个滑轮将重物举高。(操作:两边同时拉) 思考:这两个滑轮在构造上是相同的,大家认真观察,它们在工作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呢?(一个滑轮会动,另一个不会动)哪一个不会动? (左边)教师在左边这个滑轮上贴一个小圆点,当向下拉绳子的时候,看看滑轮有没在动? 总结:可见,不能说是滑轮不动,而是滑轮的轴不动。 而右边这个滑轮的轴会随着物体的运动而运动。(PPT) 定义:把在工作过程中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把在工作过程中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板书: 3. 分类:定滑轮:轴
6、固定不动 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可见,定滑轮和动滑轮不是构造不同,也不是一个会动,一个不会动。 而是由在工作过程中轴会不会随着物体一起运动来区分的。 二、定滑轮的工作特点 1.利用定滑轮工作有什么好处呢? 分析:在没有利用定滑轮时,要将重物举高,力就要向上。(演示) 而用了定滑轮之后,力的方向可以向下。(边讲边演示) 总结: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利用定滑轮工作能不能省力呢? 如果直接匀速向上(副板书:匀速)提起物体,需要多大的力? 测量: 拉力为多少牛? (2N) 那么物体的重力也就是 2N。 即阻力为 2N, 记为F2=G=2N (副板书) 而用了定滑轮之后,需要的
7、拉力为多大呢? 测量:此时拉力为多少?(2.1N)这是动力,记为 F1=5.2N (副板书) 分析:因为动力大于阻力, 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3.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呢?这个问题如何分析?谁想出来了?(请同学发言) 分析: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滑轮实际上就是杠杆的变形,(出示教具)现在我们再把 它变回杠杆进行分析。(将滑轮变回杠杆) 引导:大家观察一下,当提起重物时,支点在哪?(在轴上) 这是动力作用线,这是阻力作用线,(边讲边用手比划)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为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为阻力臂。(用手比划) 发现:动力臂等于半径,阻力臂也等于半径,即l1=l2。 也就是说定滑轮的实
8、质是一个什么杠杆?(等臂杠杆)(再点 PPT) 证明:当匀速举起重物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因为 l1= l2 所以 F1 =F2 可是刚才我们测出 F1=2.1,F2=2N;为什么实际过程中 F1 略大于 F2 呢? 分析:因为轮在绕着轴转动时,轴与轮之间会产生摩擦,同时绳子与槽之间也有摩擦。 若忽略摩擦力的话,则 F1 等于 F2。 4.如果沿着不同方向拉绳子,一样可以将物体匀速举高,那么力的大小会一样 吗?(会不会)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 向下拉时,F1=2.1N 斜向下拉,F1=2.1N 水平拉时, F1=2.1N 无论沿哪个方向拉,力的大小都不
9、变。这又是为什么呢? 5.为什么沿不同方向拉绳子,力的大小都不变呢? 分析:斜拉时,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现在动力是沿着这个方向的,发现动力臂还是等 于半径,即定滑轮还是个等臂杠杆。因此 F1= F2。 水平拉时,动力臂仍然等于半径,说明它仍然是一个等臂杠杆,则 F1= F2 总结:所以,无论我们沿什么方向拉,定滑轮始终是一个等臂杠杆。 综上所述,定滑轮工作的特点是:板书: 1.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不能省力 3.实质:等臂杠杆 三、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1.利用动滑轮工作会不会改变力的方向呢?请一个同学来分析。 分析:在没有利用动滑轮时,要将重物竖直向上举高,力的方向要竖直向上。而用了 动滑轮,力的
10、方向还是竖直向上。(边讲边演示) 总结:利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利用动滑轮工作能不能省力呢? 演示:现在我用了动滑轮也把重物匀速举高,所需要的拉力为多少呢?再用弹簧测力 计测一下。(1.3N)记为动力 F1=1.3N 发现动力小于阻力,所以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3.为什么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呢?该如何分析? 再将动滑轮变回杠杆来分析。 分析:当提起重物的时候,支点在哪里? 在绳子和轮接触的地方这是动力作用线,这是阻力作用线,(边讲边用手比划)把动力臂和阻力臂画出来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为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为阻力臂。(先用手比划)动力臂等于直径,阻力臂等于半径,即 l1=
11、2l2。也就是说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省力杠杆 4.那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多少的力呢?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证明: 当匀速举起重物时,杠杆出于平衡状态。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因为 l1=2 l2 所以 F1 =1/2F2 即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多少的力?(一半) 若学生没有写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四个字,就问学生,这个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 么呢?(杠杆要平衡)那现在杠杆平衡了吗?(平衡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匀速举起重物,杠杆是匀速转动,所以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5.刚才我们测出 F2=2N, F1=2.1N,为什么实际过程中 F1 略大于 1/2F2? 学生:因为有摩擦力。 补充:除了有摩擦力之
12、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刚才我们将物体举高的时候,什么也被举高了?(动滑轮也被举高了),如果忽略摩擦力,也忽略了动滑轮和绳子的重的话,则 F1 等于 1/2F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动滑轮工作的特点是: 板书: 1.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可以省力 3.实质:省力杠杆 四滑轮组 现在请大家欣赏一幅漫画: (PPT 第一幅图)大家看漫画里有两个人,一个胖子,一个瘦子,还有一袋很重的面粉。 (PPT 第二幅图)他让瘦子帮他抓住绳子,自己上楼去搬, 提问:大家猜猜看,胖子会成功吗? ( PPT 打出第三幅图):我们看到面粉落地了,瘦子反而被提起来了,所以, 胖子失败了。请大家分析一下胖子失败的
13、原因是什么? (因为瘦子比面粉轻,瘦子力气不够大 ) PPT 失败原因: 1.G 瘦子 G 面粉 2.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 思考:现在,还是这袋面粉,还是这个定滑轮,面粉和瘦子都在地面上,老师再给你 一个滑轮,请你帮助他们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瘦子把面粉拉到二楼的窗口呢?大家讨论一下。 分析: 首先,老师提供给你的滑轮必须把它组装成动滑轮呢还是定滑轮呢?(动)对,因为我们要省力,所以必须把它组装成动滑轮,用它来省力;其次,原来的那个定滑轮还要不要用呢?(要) 还需要一个定滑轮来改变力的方向;总结:那既要用动滑轮来省力,又要用定滑轮来改变力的方向,因此,我们就必须将 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怎
14、么组合呢?也就是绳子怎么绕呢?(边说边组装成并列的滑轮组)实际上动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的绳子可以直接挂在定滑轮的钩子上,也是一样的。那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的绕线方法:应当是从内到外绕的: PPT: 应当是从内到外绕的:先从定滑轮的钩子开始从上往下绕过动滑轮,再从下往 上绕过定滑轮,最后拉力的方向是往下的。 定义:像这样,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就叫做滑轮组。它既可以省力, 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思考;请大家思考一下,使用这样的滑轮组可以省多少的力呢? 分析:我们把面粉和动滑轮看成一个整体,大家想想这里是几段绳子在承担物重呢? 现在我们把绳子剪断,大家可以看到这两段绳子是吊着物体的,而另外一段直
15、接就落地了,所以承当物重的绳子只有这两段,即 n2,若忽略了动滑轮的重的话,每一段绳子只承当二分之一的 G 物,即 F 拉1/2G 物,也就是可以 省一半的力。若面粉重 300N,则拉力只要 150N. 思考:再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我要用 100N 即 1/3 G 物的力将面粉提到二楼,还是这 个滑轮组,那又该如何组装呢?请大家讨论。 分析:首先力要用 1/3 G 物,那 n 要等于多少?也就是必须有三段绳子来承当物重。刚 才吊着动滑轮的只有两段,现在还需要一段,该系在哪里呢?只能系在钩子上。 PPT: 绳子从动滑轮的钩子上开始往上绕过定滑轮,再往下绕过动滑轮,最后拉力的 方向是向上得,所以此
16、时,瘦子必须跑到二楼去拉。 那这样的连接方式对不对呢?我们再用刚才的方法分析一下。 PPT: 我们再把绳子剪断,发现这三端都是吊这动滑轮的,可见每一段都承当 1/3G 物, 即 100N 的力就可以把面粉提到二楼。 思考:再请大家看这个滑轮组,承当物重的绳子有几段?4 那这个滑轮组呢?承当物重的绳子有几段?5 若用 n 来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的话,则 F 拉1/nG 物 五小结: 定滑轮: (1)特点: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2)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动滑轮: (1)特点: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的力 (2)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滑轮组:(1)使用优点:既可省力,又可
17、改变力的方向)公式 (2)公式:F 拉= 1 G 物 n(不计动滑轮的重及摩擦)篇二:11.2 滑轮教学设计(含教学设计思路和流程图)苏科版 苏科版11.2 滑轮(来自:.sMHaiDa. 海 达范文网 :滑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图) 一、教学设计思路 对学生来说“科学探究” 既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重要、有效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对教师来说,它既是教学目的,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滑轮是学生知道但是并不熟悉的一种简单机械,可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又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法和学法上拟用实验探究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和学的目的。 本设计的第一
18、环节是导入,通过生活中人们向高处运送木料或预制板的情景再现,创设学习情景,导出课题。第二环节是感受、认识动定滑轮.通过展现学校升旗时的情景图片和工人师傅吊木箱情景图片,让学生说出在这两种活动中轮子的情况有何不同,从而得到滑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称为定滑轮,一类是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称为动滑轮。通过上述两种场景的再现,学生自然会有疑问:为什么在这两种情况下要用两种不同的轮子,这两种轮子难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第三环节是探究动定滑轮的特点。在这一环节通过实验的设计归纳则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
19、识,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四环节是带领学生学生滑轮的本质。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与学中先让学生自学读一读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感悟以后,再演示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定滑轮的运动情况,感悟定滑轮的支点及力臂。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定滑轮相当于一等臂杠杆 ”。在演示讲解动滑轮时,关键是支点的理解,我采用的是让动滑轮沿着墙壁竖直向上滚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动滑轮滚动的某个瞬间,轮子是绕着哪一点在滚动?”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动滑轮的支点问题,在学生理解了支点后,其它问题就可以引刃而解了。第五环节是滑轮组的教学,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可
20、采用在动滑轮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得到: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第五环节是生活中的简单机械-轮轴和斜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学习物理,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又使生活现象物理化。让学生体会物理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的课程设计理念。最后一环是小节和作业布置,利用遗忘规律,起当堂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的作用。 本节计划安排 2 课时,第一课师生共学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其本质。第二课时师生共同学习滑轮组的特点和生活中的简单机械。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资源平台 CZWLJYW. 搜集整理 中学物理教育网本设计重视科学教育方法,注重
21、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概括、推理、总结能力,尽量使课堂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教学过程中运用观察比较方法的来认识定动滑轮,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动手设计制定探究动定滑轮的特点实验方案、设计记录数据表格、同学交流评估方案的优劣、学生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实验结论,通过一般规律推到普遍规律,在教学中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这样课堂形式更富吸引力,课堂具有更多的生成性。通过对学生在每一环节中的优良表现给予准确、恰当、即时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由于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充满活力,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有所表现,关注每一个
22、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学流程图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资源平台三、课堂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对有关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5.了解滑轮组的特点: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学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6.了解轮轴的工作原理和斜面可以省力的原因。 7.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1、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23、 2、滑轮组 五、教学难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杠杆本质 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六、教学用具 教师用:滑轮、钩码、弹簧称、细线、铁架台、斜坡、扳手、升旗挂图、工人吊木箱的挂图。 学生分组:滑轮、钩码、弹簧称、细线、铁架台、斜面。七、教学过程全力打造一流免费资源平台 CZWLJYW. 搜集整理中学物理教育网全力打造一流免费资源平台 CZWLJYW. 搜集整理中学物理教育网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资源平台 CZWLJYW. 搜集整理 中学物理教育网 篇三: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 上海市李惠利中学蒋金萍 (一)新课引入 教师叙述: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生产中使用简单机 械可以带来方
24、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种简单机械滑轮(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观察 教师讲述: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滑轮来提升重物。请你观察桌上摆放的滑轮,说出它 的结构特点, 想一想滑轮的这些结构在提升重物时有什么功能吗?(定义滑轮:周边有槽、 能绕着轴转动的小轮。) 2、体验实验、观察比较。 举例: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 站在三楼。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用钩码代替货物
25、,利用细线、滑轮在木板上分别模拟甲、乙工人提 起重物。 (1)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 (2)学生演示交流:有两种方法可将钩码提到高处如图 1 (3)教师 PPT 再现滑轮的使用 提问:仔细观察两种情况下滑轮的运动情况,比较装置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定滑轮: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动滑轮: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3、探究滑轮的使用特点 叙述:工地上来了工人丙,他没有使用滑轮,而是直接用绳子将货物提上来。 (1)提处问题: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认为提升重物时使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相有什么 不同吗? (2)学生猜测。 学生 A:可能省力。
26、学生 B:可能费力。 学生 C:? (3)设计实验初步方案: 提问:你还需要什么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测。(弹簧测力计) 提问:你该怎么做?图 1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使用弹簧测力计先测出直接提起钩码的拉力大小,再用弹簧测 力计测出使用滑轮提起钩码时的拉力,比较两次拉力的大小。如图 2 教师提问,大家同意这个实验方案吗?( 如果同意,就先按照这个方案实验,学生不同意, 那就进一步讨论) (4)学生使用工具收集证据 探究活动实验前的教师指导: A 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注意调零,向什么方向用力,就沿什么方向调零。 B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需要匀速缓慢拉动,使弹簧测力计示数保持相对稳定。 C 要在同一竖直平
27、面内拉动,不然细线容易卡住。(5)学生探究活动,使用工具收集证据,教师个别指导。 (6)收集数据,表达交流,解释问题。 1 定滑轮 A 教师先请一位学生提供实验数据(填入下表)以及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 的结论。B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大家是否同意?你认为实验过程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C 学生讨论:实验只有一组数据,不能归纳出普遍结论,应该多做几次 D 学生表达交流,完善实验过程。如图 3 所示,填表 1 表 图 3 E(板书) 定滑轮的使用特点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 动滑轮。 A 收集学生有关动滑轮使用的数据(学生已经知道需要多组实验,所以请不同的 组
28、提供实验数据,进行资源共享如图 4。)填表 2。 表 2 图 4 B 提问:观察实验数据以及相关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4、物理建模,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设问:使用滑轮,有省力、不省力等等情况,使用杠杆,也有省力、不省力等类似情况,能不能将滑轮看成杠杆呢? (1)动画分析定滑轮 A 请仔细观察定滑轮工作时滑轮的运动情况,可否将定滑轮看成杠杆,为什么? 学生回答:可以,因为它也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只不过这 根硬棒是圆形的。 B 既然定滑轮是杠杆,请找出杠杆的五个要素即动力、阻力、支点以及动力臂和 阻力臂。(教师在学生一边回答
29、时一边 PPT 画图) C 根据做出的力臂情况,你能否解释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 学生回答:定滑轮的动力臂与阻力臂都等于滑轮的半径,所以它实际上是等臂杠杆, 由 F1l1=F2l2 得出当 l1=l2 时 F1=F2,所以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 D 为什么使用定滑轮沿不同的方向用力,力的大小始终不变呢? 学生回答:因为使用定滑轮沿不同的方向用力,动力臂与阻力臂始终等于滑轮的半 径,所以力的大小始终不变。 E 板书 (定滑轮的)工作原理:实质上是等臂杠杆。 (2)动画分析动滑轮 问题:都是滑轮,为什么作为定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而作为动滑轮使用时会省力 呢? A、 PPT 图:根据动滑轮的工作情况
30、,先找出动力、阻力; B、 播放动滑轮演变为直杠杆的课件,确定动滑轮的支点; C、 PPT 图上画出动力臂、阻力臂。D、 讨论得出动滑轮的动力臂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 两倍,由此得出动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省一半力的杠杆。 E、 板书(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实质上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的省力的杠杆。 F、 分析讨论表 2 问题:从动滑轮的工作原理来看,使用动滑轮的拉力应该是不使用动滑轮时拉力的 一半,但实验的结果似乎并非如此,只是将近物体重力的一半。你认为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得出:因为动滑轮本身也有重力。使用动滑轮时,绳子需要承担滑轮与物体总重一半的力。 教师请学生
31、测出动滑轮的重力,填入表格,发现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所用拉力是滑轮与物体总重的一半。 G 在什么情况使用动滑轮,拉力会是物体重力的一半?(动滑轮重力以及摩擦忽略不计) 这可能吗?(不可能) 所以使用动滑轮省力一半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F 使用动滑轮省了力,你认为付出了什么代价?能不能用实验证明?需要比较哪些物理量? (注意说明:1、使用简易刻度板研究上述问题。2、简易刻度板上每一个格子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3、注意移动动滑轮之前先记录钩码的起始位置和绳子自由端的起始位置) 学生补充实验:利用简易刻度板测钩码上升的距离 h 和绳子自由上升的距离 s。 得出结论:绳子自由上升的距离 s 是钩码上升的距
32、离 h 的两倍。 (三)小结与应用 1、小结 教师叙述:今天大家的表现非常好。同学们通过对“提升重物时使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相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猜测,设计了初步实验方案,通过使用工具收集证据、数据处理、以及经过表达和交流,逐步完善了实验过程,归纳出实验结论,解释了相关问题,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滑轮使用特点的实验。最后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滑轮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 2、应用 (1)教师叙述:古今中外,滑轮都被广泛使用。 例如,早在春秋时代名匠鲁班设计的很多战具上都配有滑车,即滑轮。到秦汉时,西南内地的盐井则普遍使用滑车来汲盐卤。(PPT 图片)盐工们设法在定滑轮
33、凹槽内绕上一根绳子,绳子两端各拴上一个桶,一上一下地轮换汲水。这样既方便,又能使汲水的次数加倍。 (2)教师叙述:虽然滑轮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使用了,但由于它简单方便,所以一直使用至今。 请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滑轮的应用。( PPT 图片,升旗竿顶端有定滑轮;起重机上有动滑轮等等) (3)请学生观看铁塔上的工人吊起铁管的视频 提问:这里使用了什么滑轮?起到了什么作用? (4)观看一则新闻视频:一只 600 多斤的奶牛掉进了深十几米的坑,房山警民 20 余人历时一个半小时将牛从 17 米深井中救出。 请你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想办法帮奶牛的主人把奶牛从深坑里救出来。说出用的工具和大致使用方法。学生讨论:可以
34、使用绳索、滑轮、三脚架等(如能将滑轮组成滑轮组则更佳,延伸学习内容)。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练习册 P.3 1215 2、阅读: 教科书 P7、8 页滑轮。3、思考: 怎样组装既省力又方便的滑轮呢? 设计说明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滑轮。本节内容需要以力的概念、杠杆概念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学习基础。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引入滑轮的概念;以生活中实际应用滑轮问题为例创设学习情景,学生通过初步探究实验体验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方法,观察比较两种装置的不同,得出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定义;学生通过对“使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比较有什么区别” 的问题进行思索,进而在体验性实验基础上进行猜测,
35、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使用工具收集证据、处理数据解释问题、在表达与交流过程中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归纳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此外,本节课还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揭示两种滑轮的工作原理;再根据滑轮的工作原理分析、解释实验过程中出现与原理似乎不符的现象,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进而通过学生间的表达与交流来进一步完善实验结论,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的高度。最后通过视频、图片等举例生活中滑轮的应用,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应用滑轮的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文明史,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内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合作实验、交流讨论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实验本质,在学习过
36、程中,体会滑轮是一种变形杠杆,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滑轮。知道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用滑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滑轮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 (2)通过“合作使用滑轮提升钩码”等活动,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精神、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对滑轮的使用,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简单机械的情况等,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