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因此,只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才能确保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黄花岗科技园党工委非常重视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采取一系统措施,使非公企业的党员覆盖率和党组织覆盖率不断提高,努力打造服务型的党组织,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公经济党建 服务型党组织 企业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不断提高
2、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实现基层组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必须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寻找新规律,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为此,我们在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极推进了黄花岗科技园企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构建多元的服务平台,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打好基础 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座落在广州市的中心城区越秀区,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几千家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这里落户,非公有制企业占了大部分。非公企业由于所有制不同,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有所不同,不同程度地存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低,党组织开展活动难、党员发挥作用
3、难的“两难” 问题。我们积极开展以非公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党建工作,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一是创建党建服务平台。建立“黄花岗科技园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和职工提供 12 项贴心服务,既是党员、员工的温馨家园,又是开展党建工作实践的新载体。二是创建党建络平台。建立“黄花岗科技园党建” ,开辟 “党建 e 家” 、“在线学习”、“党支部书记沙龙 ”等栏目,提供络党务课堂、组织生活等服务。三是创建党建交流平台。专门编辑了融学习交流、组织宣传、党务指导等为一体的越秀科技 黄花岗科技园党建专刊,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园区党建工作部署及时地传达到园区企业党支部和党员。四是创建党建学习平台。创办了“
4、黄花岗科技园党校” ,做好企业优秀人才的党员发展工作。举办了五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共有 300 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培训,100 多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创建服务平台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引导教育和对党建指导员、企业党组织书记的选配和培训工作,更好地发挥“三个关键人” 的作用。在发展业务骨干、一线职工入党的同时,注意发展承认党章、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出资人入党,充分发挥出资人党员在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中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充分发挥党建指导员在帮助企业组建党组织、开展党的经常性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务工作水平和服务企业发展能力,带领企业党员深入基
5、层、深入群众,认真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帮助解决职工群众的困难问题,在同职工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本领,真正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公认、企业出资人认同的服务型党组织。 二、搭建服务党建舞台,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提供新思路 我们经过对园区企业党建现状的调研,结合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三大创新” 的思路、模式和机制开创园区党建工作。一是思路创新。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和探索实践,认为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现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作用、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提出了“确保政治主导,深化服务内涵,创新党建模式,发挥先锋作用,提升党建水平,
6、推动园区发展”的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非公党建工作得以顺利展开,迅速形成了企业支持、党员积极参加的有利局面,有效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壮大了组织资源。二是模式创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街道开展较早,但联系较为松散,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基础较为薄弱。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作为园区非公企业的业务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联系紧密、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探索提出了“以园区为主、园区与街道相结合” 管理模式,以街道转移的 9 个园区非公企业党支部为基础,走边接收边组建的党建工作途径,党组织的组建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企业质量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三是机制创新。建立了党组织的孵化机制,
7、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成立了信息、创意和健康产业三个行业联合党支部,负责管理没有成立党支部的企业党员和发展党员工作,并在条件成熟时孵化成立新的企业党组织,两年来已新组建了 56 个企业党支部。 通过搭建党建舞台,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在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中发挥实质作用。本着“简便易行、通俗易懂”的原则,尽量简化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党员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的程序,更多贴近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工作岗位特点,不断提高承诺、点评和评议工作的实效。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承担管理和服务职工的社会责任,加强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管理,实现企业和职工群众的共同发展,积极构建和
8、谐劳动关系,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三、创设务实的服务内容,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提供新活力 我们坚持以促园区发展、企业发展作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立足点、出发点,以“双培” 聚人才、强队伍,以 “双创”树典范、强组织,以“大学堂 ”长知识、强素质,找准与企业持续发展、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结合点,不断创新党建活动载体。 一是实施“ 双培”工程。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培养成党员。主要是把具备党员发展条件的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具有发展潜力的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为党组织建设和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让党组织关爱人才、发现人才、成就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非公企业得到有效体现。二是实施“支部双
9、创 ”活动。创建 “达标党支部、示范党支部”。我们提出了以创建达标党支部、示范党支部为目标的“支部双创” 活动,企业党支部建立起企业党支部工作手册、企业党支部荣誉册、企业党支部活动剪影集、党员之家和电教室等党建新载体,促进了企业党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考核评选出“支部班子坚强、制度健全规范、活动形式新颖、党员素质提升、作用发挥突出、企业员工赞同”的示范党支部,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三是开办“大学堂” 。以 “提高理论水平,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拓展国际视野”为主旨,通过邀请名家授课、举办各种培训班和知识讲座,不断陶冶党员、企业员工情操,丰富企业文化生活,
10、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提升暖企护企的服务意识,引领非公党建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创建平台,搭建舞台,使非公企业党建真正融入于促进企业发展、个人进步的轨道上来,让企业深深地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展现出“磁铁” 般的魅力,成功赢得了企业党员、企业主和企业员工的支持、配合和参与,使企业党组织切实成为企业所需要、企业主所理解、党员员工所欢迎。一是企业党员党性复苏。非公企业党建的开展,既打破此前企业党支部组织松散、活动随意的情况,促使了非公企业原本不敢、不愿亮身份的“隐性”党员,“口袋党员”消除顾虑,转变为自觉、大胆、主动“亮相” ,成为企业党支部的正式
11、在册党员,并唤起了企业党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工程” 、“党员先锋岗”、 “关爱党员、增强党性”等各类党建活动,不仅发挥了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还带动了那些因工作不顺有怨气、缺乏主动性和上进心的党员,激发了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对企业、员工乃至社会的服务和主人翁意识。广州粤能电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的“党员示范工程” 和“青年创新创效示范岗”活动,以 “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 ”为活动主旋律,营造“党员带头作示范、职工跟着党员走” 的良好氛围,做到党员干部思想觉悟高于群众,执行力强于群众,吃苦受累先于群众,业务能力优于群众,工作绩效大于群众。“平时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
12、,危急关头豁得出”。二是企业主理解支持。随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企业党支部围绕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开展了大量的建言献策、沟通协调等活动,企业主对党组织的工作看在眼里、记在脑里、暖在心里,态度由开始的有顾虑、不理解、怕麻烦逐步转变为对企业党建的关心、主动、重视、支持,认识到非公企业党建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对搞好经营发展、和谐劳资关系、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康采恩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森山正是从开始作为一名非党员企业主,到大力支持安排专门经费、场所,如今已发展成为企业主党员,主动投身到企业党建中来。三是企业员工认同参与。企业党组织在处理党组织与员工的关系上要坚持以服务
13、为核心,通过党组织关心员工、党员对口帮扶员工,找到了让企业员工支持、参与非公企业党建的结合点。在实际工作中,党组织以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为载体,坚持紧密联系企业员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引导,不断培养人才、发掘人才,积极推荐优秀员工到重要或关键岗位发挥更大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把企业人才吸收到党的组织,为党增加新鲜血液。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非公党建任重道远。我们要以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开展科技园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抓基
14、础、强班子、促创新,全面加强园区党组织党员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促进园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词】高校周边 安全隐患 创新 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又产生影响。高校周
15、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 ”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一) 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
16、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 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
17、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遭到勒索、敲诈、抢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二)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 的食品。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校园周边的小餐
18、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三)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
19、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 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四) 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吧、卡拉 OK 厅、棋牌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
20、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又很快“死灰复燃 ”,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存在隐患。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
21、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一)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通信、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
22、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的经商者,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 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三)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
23、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 ,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一)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
24、。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
25、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二)创新内容与方法,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要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用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多教学生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防范知识,力求在教育内容上吸引学生;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多媒体技术展示和实践演练等,力求在教育方法上吸引学生;在教育的时间节点上,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时间,如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以及节假日前后,要重点对学
26、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三) 创新硬件与软件,提高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实效性。要加强高校校园周边的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维护高校周边的安全稳定。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校园保卫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加强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建立一支由当地执法部门、社区干部、高校保卫人员等组成联合工作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公共安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从硬件方面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各司其职,加大技防建设力度,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信息一体化建设,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到一个新台阶,强化信息技术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中的功能。fan【】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各方面的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