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7河北唐山摸底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 ,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旨在( )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B剥夺旧贵族的特权C培植新兴地主阶级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答案 A解析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之一,是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根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商鞅主张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 A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新旧贵族之间的权力之争,故 B、C 两项错误;商鞅变法中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22017兰州诊断中国历史上常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2、)A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 D政治统治腐败答案 A解析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允许买卖,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所以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根源,A 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它与土地兼并无关,B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与土地兼并无关,C 项错误;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政治统治腐败会加重土地兼并,但它不是根本原因,D 项错误。3 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如有犯者,科违敕罪,兼须重罚。 ”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徒一年。 ”由此可以推断,唐朝( )
3、A法律内容十分严苛B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C抑商制度已经松弛D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唐朝运用法律等强制手段,对“坊” “市”加强管理,B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抑商政策,但不能说明其法律严苛,排除 A、C 两项;材料内容不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 D 项。42017闽粤大联考“帝王们也是 经济人 ,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 选择 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 经济人 在特定资源环境下 理性选择 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
4、择2C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答案 A解析 材料观点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故 A 项正确。历史上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它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 B、C 两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施行,D 项说法有误。5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 )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
5、有了合法地位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答案 C解析 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与材料“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 诸番 进行贸易”相符,故 C 项正确。62017湖南永州模拟“海者,闽人之田” “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 D “海禁”政策的恶果答案 D解析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逐渐发展,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不是倭寇成患的“主要原因” ,故 A 项错误;“海者
6、,闽人之田” “潮漳以番舶为利” “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与“无利可图”不符,故 B 项错误;倭寇成患是“这种状况”的表现,而非“原因” ,故 C 项错误;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有因果关系,故 D 项正确。72017兰州模拟鸦片战争以前,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西方列强觊觎中国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 D自满自大的帝国意识答案 B解析 西方列强觊觎中国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外部原因,故 A 项错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
7、根本原因,故 B 项正确;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政治因素,故 C 项错误;自满自大的帝国意识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思想因素,故 D 项错误。82017湖南岳阳调研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3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答案 D解析 闭关锁国政策最主要是限制民间对外贸易,对于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在小范围地区进行,故 A 项错
8、误;民间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后期,同时主导地位的变更材料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题干时间清前期不符,故 C 项错误;“海禁”政策保留了具有官方背景的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朝对外贸易的窗口,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2017江西名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 ,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 。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
9、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
10、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答案 (1)手段: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
11、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目的: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2)结果: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经商者亦不在少数。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加强对商人的监管” “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4徙到边远地区” “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二中汉朝的手段包括“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 ,主要表现在“实行盐铁酒专卖” “改币制” “朝廷任用商贾子弟”等。第二小问,材料一表述是“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 “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等;材料二的表述是“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第(2)问,材料一秦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汉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不乏众多经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