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与模式。2.了解 1 月、7 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分布。3.掌握季风环流及其成因。教学重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教学难点:季风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由前几节课的基础知识可知: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样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了三圈环流,即可导入新课。一、三圈环流:读图 2.16,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要图文结合):由于赤道与极地间的受热不均,引起空气在赤道地区上升,向极地方向运动,又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纬 30附近上空偏转、积聚、下沉;和从极地向南流的一支气流共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在南半球同样也有三圈环流,这样就形成了近地面的 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 (其名称、位置要准确表示在图上) 。太阳直射的季节移动,又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正确指导学生读图 2.18 和图 2.19,要指导学生从图中的气压值,找出 1 月份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只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而在同一纬度上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上则形成高压,其名称分别是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和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北美高压。同样,
3、指导学生找出 7 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也只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而在同一纬度上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上则形成低压,其名称分别是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和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北美低压。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基本呈带状分布。冬夏季海陆上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即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时常变化,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三、季风环流:1. 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一个组成部分。2.季风的成因:(读图 2.20)a.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b.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课堂小结:重点指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季风成因。课后练习:组织学生搜集或记录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存在情况,并了解对当地气候影响的特点。板书设计: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一、三圈环流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1 月、7 月海平面图中的气压中心名称与分布。三、季风环流a.东亚季风 b.南亚季风 高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低纬环流圈极地高压带东风带副极地低压带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信风带赤道低压带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