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2013年07月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对学生来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进行探究。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技能,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和合作讨论,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学科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使学生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等多
2、种学习方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再有“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
3、少教多学”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 “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少教多学”的实施首先必须要转变老旧的教学观念, 这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基础。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 密,以为秧苗插得越密,就会收获越多,但最后还是事与愿违。后来有人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摆脱“勤劳”没有得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带来了丰收。初看起来十分奇怪, 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 反之,小块状抛秧为秧苗分篥增产提供了充足空间,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以插秧来类比语文教学,过去大部分老师做着类似插秧
4、密植的事情,以为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北京外国语学院邓昌炎教授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讲得过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也不去想什么,最后懒得想。反之,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学生潜能: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 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 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这样学生会快乐地多学,又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这也正符合语文新课程大纲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讨论、自主合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该如何去实现少教多学呢?以前的课堂上,教学的大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因此,教师少教,学生必然就少学,然而,如果教师把教的任务分一部分给学生,又会如何呢?结果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师把教学的任务分出去了,也就轻松多了。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机会,也就积极多了。教师教少了,学生学多了,夸美纽斯的理想不就是这样吗?当然,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困难。教师将部分的教学任务托付给学生,哪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哪 些
6、知识应该掌握在老师的手中呢?正如我提出的观点一样:少教多学。是教少,不是不教。就像老师 上课一样,不能不说话,也不能多说话,要少说,但要说到关键的地方去,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然后 提供大量的时间、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思考、探索、表现。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高多了,但是从而也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更关键的是,要实现少教多学,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学生才能达到。但正如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的一样,发动学生?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让整节课依靠学生进行?更是对教师能力的大测试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 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
7、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 行互动。“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更高质量、更高技术含量的少教,是给学生开发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掌握更开放、更自主、更科学的学习方式。“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把“教师多学”,作为“少教多学”的基本理念支撑,只有教师多学,不断提升教师知识厚度,才能真正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就应该把基础知识夯得更实,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空,更辽阔的海水。那么鱼儿才能真正地畅游,鸟儿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其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少教多学”的关键。依据课
8、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资源,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 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授孔乙已时引出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 ;在藤野先生中 “从东京到仙台所经地方很多,鲁迅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记住水户的原因可参见课本注释,记住日暮里原因何在?谁能用学 过的知识加以说明? ”这些问题如投石激浪,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以 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课堂上采用讨论、辩论、竞赛、抢答等教学活动,以小 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
9、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人人参与,热闹非 凡,兴趣盎然,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潜能。再次布置课外阅读写作任务,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生活,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感受课 外的另一份天地,把自己的情感渲泄在自己的笔下:可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著,写周记或把有意、世界博览等;提倡学生建立摘思的事写下来,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如读者 抄本,摘录课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摘抄所读课外读物的佳作佳句,教师定期让学生在课外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老师对这些课
10、后作业别忘了赞扬,培养他们更大的自信心。这样,学生们多了发现的空间,多了自主的权利。课后作业在他们眼里是浩瀚的大海,蕴藏着无穷的乐趣,使自主学习的快乐永无止境。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教,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最后“少教多学”要通过教师自己的 “不教”,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主思考、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体验生命顿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遵守以下原则:1 .味
11、同嚼蜡的内容不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此,教师也是这样。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当我们自己觉得这些内容无色无味,让人昏昏欲睡时,就不要讲给学生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此时我们的讲解一定是照本宣科的,而不是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的。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包装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2 .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 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善于让学生掌握划船的本领,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学
12、海 前从容面对。这就要求教师能甄别教材中的重难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讲解,同时善于为学生留足空间,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习惯。3 .不能举一反三、启发思考的不教。课堂永远应是智慧之花绽放的地方。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最真实、 最有价值的课堂。因此,教师的讲就应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善于诱思,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4 .未经慎思的不讲。昨天讲过的今天还能讲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你经过了认真的思索。内容是我想,只要否还能增添一些新鲜的元素,形式是否符合今天的孩子,细节是否可以更加趋于完美你用心思考了,即使所讲的内容“涛声依旧”,也无须指责。事实上,一切都在改变,当我们用心思考时,总会有更
13、多、更新的内容在我们脑中闪现,也一定会有更精、更巧的设计在我们心中浮现。总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 “讲”,让学生在有温度、广度、深度的课堂的浸染中日渐茁壮,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三、“少教多学”的未来期待当前,说“少教多学”是一场来自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还为时过早。首先我们现在是研究的初始阶 段;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实践的领域还仅限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学科;第三就是大规模的实践尚未展 开;第四,其它学科的实践与研究还未开始。但是,随着我们语文学科率先发起了这场教学改革,我 们也可以称之为教学革命,随着影响的深入,最终引发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教育体制的变革,是完全 可以预见的。“少教多学”作为一种古老的理念,却蕴藏着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精神元素,我们有理由相信,用 “少教多学”来指导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改革是完全可以的。精品资料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