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野外勘察编录样板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 10 且小于或等于 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 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 17 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 =0.5mm 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
2、构及层理特征 #=6E NC 1 、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2 、状态: 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 、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 、光泽反应:用取土力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为 切面粗造为无光泽。 切面略粗造(稍光滑)为稍有光泽。 切面光滑为有光泽。 5 、摇震反应:试验对应将软塑流动的小土块或土球,放在手掌中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
3、泽。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土球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 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迅速。 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渗水和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4 、韧性试验:将含水率略在于塑性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 3mm 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分为: 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 可再揉成团,捏而不碎者为韧性中等 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差 5 、干强度:试验时将一小块土捏成小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 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 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
4、等 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未者为干强度低 6 、结构及层理特征: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 1/3 时,宜定为 互层 ;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 夹层 ;厚度比小于 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 夹薄层 。 7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第二章 粉 土 一、定义:粒径大于 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 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肉眼观察绝大部分是粉粒,砂粒少,干时土块结合不够坚固,微力即散成粉末,湿时有流动性,土球经振动可成饼状,在手中可捏成团,能搓成 3mm 的短土条。用手
5、搓捻无粘滞感觉,较粗糙,大部分是粉末。 二、描述内容:颜色、包含物、湿度、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层理特征 #1c_evH 1 、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 、包含物:云母、贝壳、石英、氧化铁浸染条纹(带) 、高岭土条纹(团块)等。 3 、湿度:分稍湿、湿、很湿。 稍湿:土扰动后不易握成团,一摇即散。 湿:土扰动后能握成团,摇动时土表面稍出水,手中有湿印,用手捏水即吸回。 很湿:水位以下,用手摇动时有水流出,土体塌流成扁圆形。 4 、层理特征:层厚及夹层情况,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 1/3 时,宜定为 互层 ;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 夹层 ;厚度比小于
6、 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 夹薄层 。标签:内容 1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 10 且小于或等于 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 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 17 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 =0.5mm 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
7、: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 #=6E NC 1 、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2 、状态: 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 、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 、光泽反应:用取土力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为 切面粗造为无光泽。 切面略粗造(稍光滑)为稍有光泽。 切面光滑为有光泽。 5 、摇震反应:试验对应将软塑流动的小土块或土球,放在手掌中反复摇晃,并以另一
8、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土球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 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迅速。 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渗水和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4 、韧性试验:将含水率略在于塑性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 3mm 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分为: 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 可再揉成团,捏而不碎者为韧性中等 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差 5 、干强度:试验时将一小块土捏成小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 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
9、为干强度高 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 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未者为干强度低 6 、结构及层理特征: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 1/3 时,宜定为 互层 ;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 夹层 ;厚度比小于 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 夹薄层 。 7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第二章 粉 土 一、定义:粒径大于 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 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肉眼观察绝大部分是粉粒,砂粒少,干时土块结合不够坚固,微力即散成粉末,湿时有流动性,土球经振动可成饼状,在
10、手中可捏成团,能搓成 3mm 的短土条。用手搓捻无粘滞感觉,较粗糙,大部分是粉末。 二、描述内容:颜色、包含物、湿度、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层理特征 #1c_evH 1 、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 、包含物:云母、贝壳、石英、氧化铁浸染条纹(带) 、高岭土条纹(团块)等。 3 、湿度:分稍湿、湿、很湿。 稍湿:土扰动后不易握成团,一摇即散。 湿:土扰动后能握成团,摇动时土表面稍出水,手中有湿印,用手捏水即吸回。 很湿:水位以下,用手摇动时有水流出,土体塌流成扁圆形。 4 、层理特征:层厚及夹层情况,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 1/3 时,宜定为 互层 ;厚度比为1
11、/101/3 时,宜定为 夹层 ;厚度比小于 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 夹薄层 。标签:内容 1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 10 且小于或等于 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 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 17 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 =0.5mm 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
12、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 #=6E NC 1 、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2 、状态: 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 、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 、光泽反应:用取土力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为 切面粗造为无光泽。 切面略粗造(稍光滑)为稍有光泽。 切面光滑为有光泽。 5 、摇震反应:试验对应将软塑流动
13、的小土块或土球,放在手掌中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土球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 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迅速。 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渗水和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4 、韧性试验:将含水率略在于塑性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 3mm 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分为: 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 可再揉成团,捏而不碎者为韧性中等 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差 5 、干强度:试验时将一小块土捏成小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
14、据用力大小区分为 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 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 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未者为干强度低 6 、结构及层理特征: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 1/3 时,宜定为 互层 ;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 夹层 ;厚度比小于 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 夹薄层 。 7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第二章 粉 土 一、定义:粒径大于 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 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肉眼观察绝大部分是粉粒,砂粒少,干时土块结合不够坚固,微力即散成粉末,湿时有流动性,土球经振动可成饼状,在手中可捏成团,能搓成 3mm 的短土条。用手搓捻无粘滞感觉,较粗糙,大部分是粉末。 二、描述内容:颜色、包含物、湿度、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层理特征 #1c_evH 1 、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 、包含物:云母、贝壳、石英、氧化铁浸染条纹(带) 、高岭土条纹(团块)等。 3 、湿度:分稍湿、湿、很湿。 稍湿:土扰动后不易握成团,一摇即散。 湿:土扰动后能握成团,摇动时土表面稍出水,手中有湿印,用手捏水即吸回。 很湿:水位以下,用手摇动时有水流出,土体塌流成扁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