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我省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攻坚阶段,是全面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关键阶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阶段。必须准确把握省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
2、化,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中央“五大发展”新理念,确保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一节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特别是2014年9月党中央对山西省委班子作出重大调整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对山西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五句话”总要求和总思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吏,持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和“三严三实”专
3、题教育,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成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全面实施“六权治本”,着力推进“六大发展”,统筹做好煤和非煤两篇文章,加快实施“革命兴煤”,全力推动科技创新、金融振兴、民营经济发展“三个突破”,为新形势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思路、有力举措和坚强保证。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困难局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
4、实施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全省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9188.8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2802.6亿元,年均增长7.9%(2011年突破万亿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969.7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642.2亿元,年均增长1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4万亿元,年均增长21.7%(2013年突破万亿大关),超额完成“五年五万亿”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7%。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03%。一批重大工程如期建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突破5000公里,
5、大西客专太原至西安段通车运营,山西中南部铁路出海通道如期建成,大张铁路顺利开工。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1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吕梁机场、五台山机场、临汾机场建成通航,通达、便捷的立体化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太原南站建成运营,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抓紧实施,晋中至太原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水利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大水网骨干工程进展顺利,引黄北干工程全面竣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完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6.0:56.6:37.3调整为20
6、15年的6.2:40.8:53。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5.96亿公斤,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由2010年的51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22.6亿元,年均增长22.8%。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特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大力推进煤炭“六型转变”,加快重组整合矿井改造,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形成3个亿吨级、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主力火电企业80%以上实现煤电联营。截至2015年底,新增电力装机2795万千瓦,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6966万千瓦。蒙西晋北北京西天津南、陕
7、北榆横晋中石家庄济南、山西江苏3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开工建设。煤层气产业发展迅速,煤层气年抽采量、利用量分别达到101亿立方米、57亿立方米。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43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785.3亿元。旅游总收入由2010年的1083.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47.5亿元,年均增长26.0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进展顺利,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21家,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分别达到26户、224户。社会民生持续改善。高度关注民生、切实保障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成绩显著。城乡就业不断扩大,2011201
8、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5.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7.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2.4%,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公平、协调、均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免学费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设施提升、城市安居、城中村改造和环境提质“四大工程”,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102.5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完成61.2万套。农村完善提质、农民安居、
9、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全部完成,“农村五件实事”每年如期完成。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5年共有22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指标全面完成,并向稳定好转坚实迈进。平安山西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山西建设纵深推进,社会治理水平有了新的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显著好转。节能降耗力度不断加大,化解过剩产能有效推进,节能约束性目标全部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超额完成下降16%的目标任务。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7%。率先启动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改造容量1566万千瓦,改造后排
10、放水平达到或优于燃气发电机组。累计核准开工低热值煤发电项目24个,总装机2199万千瓦,投产后每年可消耗煤矸石8400万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比2013年下降15.7%。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饮用水源地水质(扣除本底值)全部达标,地表水劣V类断面比例显著下降。深入实施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5%。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7.18%,比2010年提高11.18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5%,比2010年提高27.5个百分点。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
11、修复工程顺利推进,5年营造林2252万亩,森林覆盖率、蓄积量显著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有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展开,一些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阶段性进展。国家赋权的三项重大改革深入落实,国家委托的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进展顺利,煤层气矿业权审批下放深入推进,煤炭衍生品交易工作有序推进。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清费立税改革成效显著,煤炭企业负担大幅减轻,煤炭销售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煤炭、焦炭公路运销管理行政授权以及运销票据全部取消,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涉煤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企业事务性负担均减少1/3,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等相关改革积
12、极推进。新兴产业培育促进机制加快构建,新兴制造业三年推进计划启动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启动,率先推进重大信息公开。打造“阳光国企”,企业负责人薪酬和履职待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实施,省直机关直属企业脱钩改革步伐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全方位发力,围绕破解九个方面难题的相关举措陆续推出。生态保护修复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治理多元投入机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逐步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步入快车道,农业农村改革逐步深入。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全方位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建立了“131”创新驱动战略体系,科技对转型发展的促
13、进作用逐步显现。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布实施,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构建。投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省级核准类项目减少50%以上。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财税、金融、工商登记、医药卫生、高速公路、公务用车、国有林场、供销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改革取得成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对接“一带一路”、融入京津冀,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成功举办中博会、能博会、文博会、农博会、书博会、晋商大会,开展“央企山西行”等活动,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省吸收省外投资实际到位1.78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
14、,同比增长43.6%。进出口结构明显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7%。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与德国北威州、美国爱达荷州、怀俄明州等省州的务实合作深入开展。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类别序号指 标2010年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属性2015年累计或年均增长2015年累计或年均增长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9188.8-1012802.67.9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亿元)4621.86-155471.01*10.3*预期性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969.71950151642.211.11预期性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352.6500002014137.221
15、.7预期性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3-控制在3以内0.6-预期性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318.3-15603012.7预期性6粮食总产量(亿公斤)108.5105-125.96-预期性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7.34035315.7预期性8城镇化率(%)4755855.038.03预期性9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15.09-2528.713.7预期性10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25.8-7147.153.2预期性人力资源和自主创新1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0.982.2-1.19*-预期性12每十万人专利申请量(件)23.15531.939.616
16、.5预期性13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数(人)20.33312.726.78*6.48*预期性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1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0.7654.38726.3预期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7952.3952.3 约束性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6.8936.293.46.6预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07389.934011.93预期性15省市县三级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52802880.128.1预期性16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590700110807.3217.3约束性1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万人)49210005081447.21955.21约束性
17、18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93511001651113178约束性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695-99.22.61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595209520预期性20城镇登记失业率(%)3.6-控制在4.5以内3.51-预期性2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5551.48255.9预期性22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万人)-18537.65197.7预期性23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100.7826.19146.07约束性24人口自然增长率()56.5-4.42-约束性残疾人康复覆盖率(%)5892.
18、534.57820预期性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51030000132582810.7预期性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2631000013以上945412.4预期性2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0.303-控制在0.3以下0.1739-约束性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人/百万吨)0.188-控制在0.2以下0.079-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十万人)3.04-控制在3.0以下1.6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人/万车)5.72-控制在5.0以下3.5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14.73*约束性29非化石
19、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0.935-3.05-约束性3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3-27约束性31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0.524-0.53-预期性32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0.11654.8965.25.09预期性33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二氧化硫(万吨)143.8127.6-112.08-约束性化学需氧量(万吨)50.7345.8-40.51-氮氧化物(万吨)124.1106.9-93.09-氨氮(万吨)5.935.21-5.01-烟尘(万吨)77.6869.911065.43-粉尘(万吨)39.1435.231032.8-3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
20、碳排放降低(%)-17-16.55 *约束性35城市燃气普及率(%)-90-95.83-预期性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81.8853.29311.2预期性3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902592.527.5预期性城市污水处理率(%)7685987.1811.18预期性37耕地保有量(万亩)6096-不低于60046085*-约束性38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18.03234.97234.97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0.971.30.331.30.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38439.95.9预期性 注: 为累计完成数,*为2014年数据或前4年平均增长或累计增长数据。第二节
21、“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省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正在由原来
22、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党中央确定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重大战略,为我省借势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保民生拓展了新空间。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我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增强了动力和活力。从省内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并实施“六大发展”“三个突破”
23、、煤和非煤两篇文章等战略举措,为我省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释放了活力。全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是我省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丰富的资源禀赋、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效,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煤、电等能源产业优势和丰富的交通、电网、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净化政治生态,从严落实“两个责任”、保持“三个高压态势”、推进“六权治本”,形成了我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中部欠发达省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
24、会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面临着政治、经济、民生和生态的“立体型困扰”,面临着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突出短板,发展不足、发展粗放、规模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效益不好、创新不够的问题仍然突出。地区生产总值虽然突破万亿元大关,但总量在全国排名还相对靠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煤独大”局面尚未实质性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发展空间趋紧、抗风险能力弱化。民生欠账问题仍然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增收特别是吕梁、太行两大
25、连片贫困区等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还比较艰难。生态环境“瓶颈”问题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较重,水生态环境脆弱,造林绿化尚有差距。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十二五”后两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部分县(市、区)财政收入负增长,企业运行艰难。全省安全生产基础还不牢固,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减少腐败存量、控制腐败增量任务艰巨。一些干部“为官不为”问题还较为突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有效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待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更
26、大气力。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与城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综合判断,我省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从过分依靠外需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向外需内需并重、更加重视内需增长转变,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多种方式化解过剩产能。必须继续保持“三个高压态势”,继续从严治吏、保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振奋精神、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更加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补短板
27、、建小康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第三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按照省委“五句话”总要求,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提速度为基点,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做好煤
28、和非煤两篇文章,化解过剩产能,扩大新兴产业规模,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着力建设文化强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加快法治山西建设、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党的领导。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力争经济较快增
29、长,确保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上升,工业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煤炭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新兴接替产业形成规模,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巩固。京津冀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国家级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全球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科技、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人才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民生保障水平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
30、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安全生产向稳定好转坚实迈进。文化建设呈现全新局面。文化强省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
31、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增强,三晋文化“走出去”成效更加显著。生态建设实现稳步提升。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水平显著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草地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体
32、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经验。开放型经济和对外合作体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地方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体制改革基本到位,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明显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专栏2:“十三五”时期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 标2015年实际2020年目标年均增长或累计属性一、经济发展(7项)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2802.6-6.5左右预期
33、性2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0360以上-预期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7.7144 预期性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350以上-预期性4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47.151743.4预期性5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0.186014.8预期性6直接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28.7-155预期性7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亿美元)1.65-15预期性二、创新驱动(4项)8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1.19*2.5-预期性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23.71.5预期性10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亿元)2202653.8预期性11互联网普及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34、)527523预期性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528634预期性三、民生福祉(8项)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5828-6.5左右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54-6.5以上预期性13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7903预期性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4951.6预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455预期性1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00预期性15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232约束性16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具体按照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执行约束性17人均预期寿命(岁)74.92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一岁-预期性18卫生发展婴儿死亡率
35、()5.9-控制在9以内预期性孕产妇死亡率(1/10万)13.51-控制在18以内预期性1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2935-预期性四、生态文明(10项)20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具体按照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执行约束性21耕地保有量(万亩)6085*-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内约束性2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具体按照国家分解的目标任务执行约束性2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内约束性2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束性2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3.055-8-约束性26森林发展森林覆盖率(%)2323.5以上-约束性森林蓄
36、积量(亿立方米)1.31.50.2约束性27空气质量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0.475-约束性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15左右约束性28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3215-17约束性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4455.2-约束性2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万吨)40.51-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内约束性氨氮(万吨)5.01-约束性二氧化硫(万吨)112.08-约束性氮氧化物(万吨)93.09-约束性烟粉尘(万吨)150.68*-10左右约束性五、廉洁安全(3项)30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群众满意度(%)78.8290-约束性31亿元地区
37、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0.1739-控制在0.2以下约束性3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人/百万吨)0.079-控制在0.2以下约束性注:内为5年累计数,*为2014年数据。第二节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努力开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
38、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包容创新,让创新成为发展常态、社会风尚,不断推动经济结构全面转型,努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使我省发展的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着力推进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平衡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能源革命,走出一条具有山西
39、特色的“革命兴煤”之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扭转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推进开放发展。从深度融入国内国外经济合作中谋划发展,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着力推进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
40、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创造公平、包容、普惠的发展环境,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着力推进廉洁和安全发展。廉洁和安全是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更是山西发展的现实保障。坚持廉洁发展并自觉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全领域,实现经济发展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性互动。坚守安全发展红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我省各方面的安全与稳定。第三章 推进创新发展,着力加快转型升级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培育创
41、新沃土,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以“四创联动”为路径,发挥优势创抓机遇,抓住机遇创造需求,根据需求创新供给,围绕供给创优机制,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山西发展的活力和后劲。第一节 培育发展新动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在挖掘有效需求中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供给质量,促进投资、消费、出口
42、协同发力,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速发展动力转换。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围绕消费新需求,创新消费品等相关产业和服务业供给,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用好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促进我省传统行业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淘汰规模小、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因企施策,加快分类处理“僵尸企业”。优化要素配置,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落实国企改革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增强国企竞争力。消化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
43、发展。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构建良好金融生态。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以投资负面清单为抓手,引导和有效调控全社会投资,实施有扶有控的投资引导政策,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努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制度,合理降低投资门槛。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前置审批条件,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强和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完善固定资产“六位一体”等一系列有效抓投资的工作机制。在抓好投资大、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的基础上,引导投资向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领域倾斜。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做好统筹兼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补上短板、突破瓶颈。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抢占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提供更优质、更多样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围绕增强综合实力,在科技前沿、信息网络、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建设一批重大工程。着眼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在交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