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教学设计河南省焦作市第四中学 陈乐乐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 实验: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一、实验内容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内容和作用: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是必修1 第 6 章第 1 节“细胞的增殖”中的实验课题。教材运用类似模型模拟细胞进行物质运输,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通过本实验的学习, 促进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二)教学策略分析教材实验方案不足之处与提出改进后的实验方案(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改进思路的提出及改进方
2、案的确立。教学难点:改进思路的提出及实验过程二、实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以及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2.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物 理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3. 情感目标: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三、实验方法设计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目标,为突破重难点,确立教法与学法:教法:合作讨论、启发式点拨、对比研究等学法:实验法为主体、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其中确立方案实施实验是重要环节。(一)问题导入针对教材方案:含酚醐的琼脂块放入0.1 %NaOH溶液中浸泡
3、10分钟,观察NaOHT散的深度。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 1. 教材方案中用什么模拟细胞?2. 用什么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3. 如何确认物质扩散的深度?目的:弄清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开展实验。理解实验原理,为后面改进思路的提出作铺垫。(二)教材方案分析:该实验用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 用 NaOH 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 由于酚酞遇NaOH 变红 , 可通过观察琼脂块由无色变成粉红色,了解NaOH分子扩散进入琼脂块的过程。测量NaOH分子扩 散进琼脂块的深度,并计算在相同时间内 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的体 积与琼脂块的总体积之比,从而反映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但由于 Na
4、OH 有腐蚀性, 不少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很紧张, 怕 NaOH溅到皮肤上,进而影响实验顺利进行。(三)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因此, 在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导下, 完成课本模拟实验后,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反思:能否对本实验进行改进,利用易获得且更安全的实验材料和试剂, 确保探究实验安全、顺利、高效地开展。 教师启发点拨,师生通过共同讨论、调查文献、归纳出一系列改进方案。(四)确立改进方案并实施经过多次预实验摸索,并选择更为安全,更为有效的试剂,最终确立改进后的实验方案: 用马铃薯块代替琼脂块, 用碘碘化钾溶液替代NaOH容液,节约实验成本,无腐蚀性,降低实验风险,保护实验者。利用豆腐块代替
5、琼脂块,用红墨水代替NaOH容液,豆腐成本低廉,韧性好,翻动时不易损伤,可从市场上直接购买, 取材容易,成本低。1. 实验前的准备:材料用具 马铃薯、豆腐、碘-碘化钾溶液(碘化钾 15 g ;蒸馏水 500 mL ;碘 5 g )、红墨水、烧杯、天平、酒精灯、塑料勺、吸水纸、毫米尺、小刀、一次性手套等。2. 实验操作:马铃薯部分3. 1)将马铃薯切成边长分别为 1 cm、 2 cm、 3 cm 的 小块4. 2) 最初学生把生的马铃薯块放入碘- 碘化钾溶液中, 发现只有薯块外面变成蓝色,而切面上无颜色变化。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发现是因为马铃薯的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阻止了碘/碘离子进入细
6、胞,故切面上不会出现蓝色反应。将马铃薯块放入热水中并用酒精灯加热处理,再进行上述实验。5. ) 20 min以后,用塑料勺将马铃薯块从碘液中取出,用吸水纸将其吸干,然后从中间切成两半,观察切面,用毫米尺测量每块土豆块上碘扩散的深度,观察碘扩散进去的深度是否一致。记录深度,并在表格上填写相关数据。(图片)豆腐块部分 (1)将豆腐切成边长分别为1 CE 2 cm 3 cm的小块。(2)将豆腐块放入红墨水中20 min以后,用塑料勺将豆腐块从红 墨水中取出,用吸水纸吸干,然后从中间切成两半,观察切面,用毫 米尺测量每块豆腐块上红墨水扩散的深度, 记录并分析数据。(图片)3 .结果展示:测量、记录后,
7、处理数据,小组间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数据讨论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表格及数据如下:表1:马铃薯块边长(cm)a表面积22(cm )a体积(cm3)3a相对表面积物质扩散的深度(cm) b时间10min物质扩散的体积/整个马铃薯块的体积a3-(a-2b) 3/a 316160.10.488224830.10.2713542720.10.187表2:马铃薯块边长(cm)a表面积22(cm )a体积(cm3)3a相对表面积物质扩散的深度(cm) b时间20min物质扩散的体积/整个马铃薯块的体积a3-(a-2b) 3/a 316160.20.784224830.20.4883542720.20.
8、349表3:豆腐块边长(cm)a表面积22(cm )a体积(cm3)3a相对表面积物质扩散的深度(cm) b时间10min物质扩散的体积/整个豆腐块的体积a3-(a-2b) 3/a 316160.120.561224830.120.3193542720.120.221表4:马铃薯块边长(cm)a表面积22(cm )a体积(cm3)3a相对表面积物质扩散的深度(cm) b时间20min物质扩散的体积/整个马铃薯块的体积a3-(a-2b) 3/a 316160.220.824224830.220.5253542720.220.379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马铃薯块(豆腐块)体积越大,表面积/ 体积的比
9、值越Zt,物质扩散体积/马铃薯块(豆腐块)体积比就越必实验结论: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 就越低,所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4 .交流评价:同学们就改进后的实验方案与教材实验比较, 评价,亲自体会改进方案获得良好实验效果的喜悦。马铃薯、豆腐、红墨水来自生活,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获取实验材料。(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改进方案中的创新要点:1. 实验原理的改进2. 实验材料和试剂的改进目的: 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改进的一般思路。 实验目的不变, 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实验原理是否可改?促进学生实验创新技能的提升。(六)课堂延伸由于本实验利用了有颜色的反应确认物质扩散的深度
10、, 学生联想到三大有机物的检测实验。提出方案:豆腐块放在双缩脲试剂中观察,很遗憾,该实验失败了,因为紫色络合物溶于水,豆腐块慢慢变软被分解了(图片)。五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2. 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 , “动手”+ “动眼”+“动脑”+ “动口”多角度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均得以提升。3. 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可以利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 增强了实验的实用性,拉近了生物学实验与生活的距离。4. 实践的重要性。为达到最佳实验效果,课前我带领兴趣小组进行了多次操作。本实验中:碘碘化钾溶液的浓度、用量;马铃薯块实验前的加热与否;扩散的时间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实验效果。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谢谢大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