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2078513 上传时间:2021-09-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品资源第二章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 秦汉时期的中日交往;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的交往。二、能力培养目标1 .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历史内容的学习, 以及“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大事年表”的制作,培养学生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 .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对外交

2、往中,中华 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2 .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 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成 果,发展了中华文明。3 .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丝绸之路 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这在古代和中世纪史上, 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自制课件丝绸之路。学生准备:1.课前请学生自愿组成五组,分别搜集有关两汉时期“中朝贸易的发展”

3、“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联系”“汉朝与安息、大秦的交往”的资料。2.课前请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分别在组内讨论,互相补充,并整理成小短 文。3.制作课件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大事年表。教学思路一、与朝鲜的关系教师:讲述“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的史实学生:第一组代表介绍“中朝贸易的发展”概况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教师:穿插讲述“两汉与日本、越南的关系”学生:第二组代表介绍“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概况三、丝绸之路教师:穿插讲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生:第三组代表介绍“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联系”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教师:穿插介绍安息、大秦的历史概况学生:第四、五

4、组代表讲述汉朝与安息、大秦的交往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资料,整理知识结构,探讨“两汉与西亚、欧洲发 展通商关系的主要条件”“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历史意义”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理解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 明;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同时,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及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学案例【导入新课】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其 中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时,中国对外往来更加

5、频繁,活动的范围也更大了。 而且在中外交往中, 政府间的外交活动也更加频繁,政府间的使节来往又促进了民间往来。一、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教师:(展示世界地图)朝鲜是亚洲大陆东北部的一个半岛,伸入黄海和日本海, 东与日本的九州岛隔对马海峡,北以鸭绿江为界。在原始社会末期,半岛上逐渐形成了几个部落联盟,主要的如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东北部的沃阻人和人以及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等。公元前7世纪,中国史书中已有朝鲜的记载,中国的燕、齐等国就和古朝鲜有贸易往来。西汉初年, 燕人卫满带领军民千余人,进入古朝鲜,于公元前194年自立为古朝鲜国王,这就是卫氏朝鲜。公元前 108年(元封三年),

6、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北部 设乐浪、玄苑、真番、林屯四郡,汉人移人者更多。以后,汉朝被迫撤消林屯和真番郡,玄 苑郡治也移入了辽东地方。196年,东汉末据有辽东的公孙氏又分乐浪南部为带方郡。东汉时期,朝鲜半岛兴起的马韩、辰韩、弁韩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辰韩的 语言与秦相似,如“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后汉书东 夷列传),故又称做秦韩。2.中朝贸易的发展第一组学生代表: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特产的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传到朝鲜。朝鲜境内曾出土汉制的铜镜和漆盘等物品。、同日本、越南的交往1 .两汉与日

7、本的关系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群岛国家,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几百个小 岛组成。东临太平洋,北接鄂霍次克海,西滨东海、黄海与我国相望,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 邻邦。日本古称“大八洲国” “苇原中国” “丰苇原瑞穗国”等。公元前 1世纪,神武天皇 将其建国的地方称作 “和”或“大和”,意为多山之地,这是以地形命名的国名。 后来,“大 和” 一名长期为日本国名。古代中国和朝鲜则将日本称之为“倭国”、“大倭国”。大约公元前10世纪后半期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汉书地理志记载,“乐 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着小舟漂洋过海,互 相往来。齐人徐福浮

8、海东渡的故事,虽然只是一种传说, 但秦汉时代中国人移居日本,却有大量的材料可供佐证。如 19111925年,日本考古学家在日本西岸发现大量的铜铎、铜剑 等,与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出土的均极相似,有的甚至完全一致。考古学家后藤守一等认为,这是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器物,其制作者相当多是在这一时期从中国大陆迁来的“归化人”(日本“归化人” 一词系指上古时代从东亚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日本的居 民)。1958年,日本考古学家金关丈夫在日本九州岛东南的种子岛发现一批陪葬物,有的 刻写有“汉隶”的文字,有的刻有汉代爬虫文样的图案。这说明,从战国后期到汉代,有不 少的中国人移居日本而成为当地的“归化人

9、”。这一事实,在日本第一部日本史书日本书 纪中即有反映。2 .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第二组学生代表:越南位于中印半岛东部沿海的狭长地带。它的北部与我国广东、广 西、云南三省接壤,东北隔北海湾与我国海南岛遥遥相望,东边及东南临我国南海,西部与 柬埔寨和老挝相连。 越南古代居民主要是雒越族。雒越人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人的一支,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他们定居在红河流域。约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蜀部落在王子泮的率领下,战胜了文郎部落,成为雒越族部 落联盟的首领,后称为“安阳王”。越南史书把他称为越南第一个王朝的创立者,称其国为 瓯雒国。214年,秦始皇征服百越(今越南北部的河南省以及我国广东、广西一带所

10、有越人的总称)和雒族瓯雒北部,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公元前 207年,秦朝南海地方官赵佗兼 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统治中心在南海番禹(今广州),控制越南北部一部分地区。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赵氏割据政权,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派太 守管理。西汉统辖越南时期,中国商人和移民不断到越南进行贸易,他们将中国的铁犁和牛耕 等先进技术以及耕作方法传入越南,对越南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越南由于受到汉朝较高生产力和封建文化的影响,在原始公社制解体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三、丝绸之路1 .丝绸之路的开通教师:(演示丝绸之路动画图)古代东西方之间有一条重要商道,即“丝绸

11、之路”。可是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只有葱岭以西一段业已开通,而葱岭以东中国境内一段却尚未开拓。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 公元前119年,张骞又奉命出使乌孙(在 今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司马迁把他的两次出使称为“凿空”,正是因为他第一次 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据汉书地理志所记,张骞所走通的“丝绸之路”东段, 有两个分支。“自玉门、阳关(今敦煌西)出西域有两道:从鄱善(今新疆若羌一带) 并(傍 着)南山(今阿尔金山、昆仑山)北波(循着)河(指二山以北诸河)西行,至莎车(今新 疆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今新疆吐鲁番西)随 北山(今天山)

12、波河(指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 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 则出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威海间)、奄蔡(约在今咸海至里海间)焉。”这两条道都在天山以南。张骞第一次出使从匈奴脱身经大宛、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 走的是北道;回来时“并(傍)南山”,走的是南道。张骞第二次出使,从内地直到乌孙, 又从乌孙分派副使去大宛、 康居、月氏、大夏。这样,他们就又走通了天山以北的一条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南道基本上同西汉时一样。北道的路线则有所变迁。出玉门关 后,改经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东南),由此向西,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至疏勒, 在向西越过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诸国

13、。由高昌向北,通往车师后王国金满城(今新疆 吉木萨尔北)。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于 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已到安息 西界,这是汉代中国使者在“丝绸之路”达到的最西点。甘英是历史上第一个探险开辟欧亚交通的人。2 .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联系第三组学生代表:西汉初,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离的状态。丝绸之路沟通了 东西方的交通。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沿着这条大道,汉朝连年派出使官前往西域诸国。我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及其更遥远的西方。汉代的生产技术,如铸铁、冶炼、凿井、造纸和建筑技术等 也随之西传。西方的物产,如良马、

14、骆驼、毛织毡毯、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芝 麻)、胡瓜(黄瓜)等,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 生活。佛教是通过西域古丝道传入我国的。3 .海上丝绸之路教师:中国南海浩瀚无涯,台风肆虐,但是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驾船来往 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 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也重视这条航路,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地方,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了一条中外交通的重要航线。印度的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是西汉时中国航海家所达到的最远地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官方的经济交 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的对外影响。同时,从海

15、路沟通了东西方的交往和联系,拓展了中国与亚洲濒海地区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 .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教师:两汉时期,罗马帝国、安息、贵霜、汉朝都曾盛极一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文 明,丝绸之路贯通这几个文明地区,促进了各文明中心之间的联系,直接的外交活动也从此开始。安息,伊朗高原的古国,音译为帕提亚( Prthia ),中国古代史书称它为“安息”。原本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后来又先后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公元前248年,里海东南的帕提亚在阿塞西( Arsaces , Arsak )领导下,发动了反对塞琉西朝统治的起 义,建立了安息国(Arsak)。密司立但特一世(

16、前 171年前138年)统治时期,疆域北 至里海,南至波斯湾,东接大夏、印度,西到幼发拉底河。第四组学生代表:张骞第二次出使乌孙,副使曾到达安息国都番兜城,安息国王密司 立但特二世(前124年前87年)特派两万骑兵出迎于东部边界木鹿(今马里),经数千 里护送,才到安息国都。汉使返国时,安息也派使者到长安考察中国国情,向汉朝献大鸟(驼鸟)卵和黎轩的善眩人(魔术师)。安息和汉朝首次建交后,双方使节和商贾往来络绎不绝, 中国丝绸、铁器通过安息商人远销西方,西方各国的珠宝、香药、象牙、犀角、皮毛也从安 息输入中国。2 .汉朝与大秦的往来在我国史书中,古代罗马帝国曾被称作黎轩、黎野、犁鞭、海西、大秦或拂

17、秣、拂慎、 弗林。黎野之名最初见于史记大宛传。据载:“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 迎于东界,,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野善眩人献于汉”。这里提到的“黎野善眩人”即罗马的魔术师,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来中国的罗马人。罗马帝国同中国的直接交往,受到安息的阻碍。第五组学生代表:正是在陆路交通障碍难以清除的情况下,罗马人转而走海上丝绸之 路。166年(汉桓帝延熹九年),一位自称是大秦王安敦派来的使者,在越南中部的日南登 陆,到洛阳谒见中国皇帝,并献上象牙、犀角、玳瑁。这是中文记载的欧洲同中国的首次直 接接触。从此次通使以后,罗马人来华经商逐渐活跃起来。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沿 着丝绸古道,大量中国丝绸等物品源源西运,流向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直到地中海沿 岸。2世纪时,既使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为了 获取丝货等物,每年从罗马流入印度、赛里斯和阿拉伯半岛的钱,不下1亿赛斯太斯(古罗马货币单位)。【本节小结】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1)两汉与西亚、欧洲发展通商关系的主要条件有哪些?(2)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2 .第五组学生代表带领同学们回顾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并共同完成两汉时期民族 关系大事年表(电脑课件)。欢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