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用工荒”与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新思考试论“用工荒”与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新思考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市场上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而职业教育却不能及时地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由此导致出现“用工荒”现象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文章首先对“用工荒”现象进行了解释,然后对出现“用工荒”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挖掘和剖析,最后文章基于对“用工荒”现象原因的分析,对职业教育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思考,以有效解决“用工荒”现象。 论文关键词:用工荒;中职;功能;定位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市场上对技术型、实践性人才的
2、需求越来越突出,而职业教育却不能及时地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由此导致出现“用工荒”现象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 “用工荒”现象 (一) “用工荒”现象的本质是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 近年来, “用工荒”现象持续出现并呈常态化趋势,不仅仅是缺技工,甚至连普工都有很大缺口。从表面上看, “用工荒”现象给职业教育传递了市场上劳动力供不应求、毕业生就业无忧的的信息。实际上,职业院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背后是大部分人对自己工作的低满意度,而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也存在认可度不高的现象,两者互不认同导致人才流动率、流失率过高
3、,致使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用工荒”现象。 “用工荒”现象背后暴露的是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之间的矛盾。 (二) “用工荒”现象的具体表现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回暖,我国不少地区和行业出现了对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需求增加却又招不到人的现象,社会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用工荒” 。 “用工荒”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劳动力普遍高于市场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即劳动力供应出现短缺。与此同时,社会还存在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 630 万人,比年的 611 万多 19 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所以劳动力短缺不是总量绝对短缺,而是
4、供需错位。 “用工荒”在以下两类企业表现比较严重: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制造业和服务类企业,主要由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农民工组成;另一种是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缺乏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熟练工人,这些技工应该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来提供。例如在年江苏昆山举行的机械模具人才招聘会上,多家机械、模具公司开出高薪招聘人才,但是结果却令人失望,有些企业的技术岗位开出年薪 8-10 万元招聘人才,但是却没人应聘。现在即使月薪 10000 元也很难找到一名合适的技工。由此可见专业结构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说明两者之间契合性不高,从而导致了“用工荒”现象的出现。 二、 “用工荒”现象的原因透析 (一)经济转
5、型期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升级不相适应 通过上述表现可知, “用工荒”除了在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严重表现为缺乏高级技工外,还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服务业等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机械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工人的知识、技能没有特别要求,依靠廉价劳动力谋求利润,以招短期工为主,不能给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保障,员工主要由农民工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构成。在目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受过三年正规专业训练的中职生不愿长期从事技术含量低、枯燥、单调的工作,所以,产业升级较慢、没有心智技能参与、简单重复的工作加上较低的工资待遇是不能吸引职校生的。这种中低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与人才供给结构之
6、间的矛盾是“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二)新农村建设及中西部的崛起,与沿海城市对员工的需求形成竞争 近几年国家对“三农”投入增加,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加之劳务输出大省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加速了中西部的崛起,经济增长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以“富士康”的内迁为例,中西部优越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使不少投资人选择在内地办厂,为中西部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或在附近打工提供了机遇,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到较远的东南沿海城市打工。东南沿海与内地工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加上流动成本的原因,沿海地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不断弱化,外出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年比年增加了 8.6 个
7、百分点。(三)企业用工环境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 我国目前外出打工者 60%以上都是“80 后、90 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中不少是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比父辈明显提高,就业观念也不同于父辈的“生存型、节约型”,而更倾向于“发展型、消费性”的务工方式。他们大多怀揣着一个城市梦,渴望融入城市,分享城市的发展成果。与上一代农民工有活就干、任何“脏累苦”的工作都能做不同,他们有理想,敢想敢干,对工作环境要求高,更注重个人喜好、发展空间、社会保障等。而沿海地区不少企业提供的流水线工作时间太长、技术含量低,生活方面缺少人文关怀,娱乐活动不够,户籍、住房、社保等问题没有保障,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
8、不会有归属感和稳定感的。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适应是一个生态学名词,意为机体或组织的发展要与其生存环境相匹配,主动按照环境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同经济社会环境的不适应性,导致“就业难”与“用工荒”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教育,社会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 。而事实上不少职业学校是关起门来办学,缺乏市场敏感性,没有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来设置与调整专业、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与企业对人才要求差距较大,软技能如工作责任心、心理承受力不强,硬件方面技能不熟练。但他们也不愿意从事技术含量不高、仅靠出卖劳动力的重复枯燥工作。这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定位失当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