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建康赏心亭教案7、学习目标: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 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二、教学重难点:1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三、教学方法: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倾情诵读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设想:1 、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
2、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 “知人论世 ”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语出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尚 ” 同 “上 ” ,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 探索词的丰富意蕴。 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 壮志 难申的悲愤心情。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 张子房,也不是 千里走单
3、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 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 50几个士兵 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 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问”能让敌人橘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 有心栽 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 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
4、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 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读一遍、听一遍,读完后相互 探讨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教学目标展示(幻灯片) 后教师板书课题和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 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 作者简介郃分:(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 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
5、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 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H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 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 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 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 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 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
6、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 ),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 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 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 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
7、暗喻和比 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 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 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如上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 一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 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
8、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 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 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 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 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豪放佳作。(结合以上材料让学生概括本词可能具有的风格特征:豪放、悲壮。结合郭沫若对联加以说明:铜板铁琶 是说辛弃疾的词是豪迈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执 红牙拍板低吟浅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像关西大汉拿铁板铜琶弹唱 苏东坡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 悲黍”源于诗经,即 黍 离之悲”,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9、”,是说辛弃疾希望南 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下面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来仔细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国恨、乡愁”(积聚在心底的那种绵延古今、纵横千里的孤独与悲愤)。先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一 下字音、停顿、语调、语气。1、教师配乐诵读。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3、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请学生结合预习、 参照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读后思考: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无人会,登临意 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寻幽探微男生齐读分组讨论品味上片1
10、.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 (幻灯片)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1)词人把吴钩看了 ”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幻灯片)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 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 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 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 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 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
11、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2) 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 自己空有恢复中原 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 悲愤激切。(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情读柳永的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 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唯独我一人登台感怀,更觉得凄怆心酸,禁不住泪流满 面沾湿了衣襟!)】2.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 主要蕴含
12、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 愁“生恨”呢?(可让学 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这首词起句突兀, 立意辽远。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 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 物上。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 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
13、复无 望:怎能不满怀愁恨?(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断鸿”写出了怎样的心境?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 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 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 苦。(3) 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自喻为 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 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 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
14、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 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3.简单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 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 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 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 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自主探究女生齐读思考讨论略析下片1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 人?各有何特征?张翰乐于归隐许汜 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一一叹时光流逝2 .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尽西风,季鹰归
15、未? ”: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有写了有家难归的麦山 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 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 既不学为吃鲸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 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 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 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 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
16、,北伐无期,恢 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 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正是整首词的词眼简单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 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 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 壮中见悲”。3 .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呼应上片 无人会,登临
17、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 振英雄 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简单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 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 的愁苦郁闷。(四)总结归纳板书整合学生齐读手法:寓情于景细节描绘用典言志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 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 辛”味的沉郁顿挫。全词写尽英雄 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 远、要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
18、、要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五)作业布置1 .背诵全词2 .课外练笔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 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 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 诗歌一致,语百流畅,二百字左右。(六)课外延伸阅读辛弃疾鹏鸽大 送人一词,完成思考题: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大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股,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问行路难!(1)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 ”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 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