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
2、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学情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学生已经能够进行 100 以内两位数的计算,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100 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
3、,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课时安排:6 课时第一课时 连加 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 P1-2 例 1、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学会用竖式笔算 100 以内的
4、连加、连减。教学难点: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竖式计算。45+17 8059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2口算下面各题。(用卡片出示)9+4+3 二 30+40+20 二 2+30+5 二703020 二 1775 二 1492 二提问: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3揭示课题:连加、连减二、自主探索1教学例 l。出示例 l 的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9+27+26。启发:
5、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让计算出现错误的和一名计算正确的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组织交流:(1)指计算错误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2)指计算正确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讲解: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边板书边介绍)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 1 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提问: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小结: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
6、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902528= 。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谈话: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结: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 l 题。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两个竖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反馈时
7、,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的过程,同时注意纠正其他同学中出现的错误。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4做“想想做做”第 4 题。(1)出示场景图和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2)出示第(2)题,提问: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追问: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核对答案。提问:请大家再看一看这道题,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再问: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1、竖式
8、计算: 99-38-24= 72-16-25= 14+57+22=2、补充习题 P1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二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 P3-4 例 2、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 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知道哪些算式可以口算,并且能口算的要口算。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学会用竖式笔算 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学会用竖式笔算 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口算。
9、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连加、连减算式。721625 14+57+22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 2。(1)读题,说一说: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式?指名回答,板书:38+4233?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算式?(加减混合运算)(2)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根据前面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用竖式算一算吗?(3)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指名交流。提问:你是怎样想的?生:我先算出 38+4280,再用 803347。追问:你们计算的顺序都是这样的吗?你是怎样写的呢?(指名板演其中一种竖式写法。)追问:还有其他的写法吗?(再指名板演另一种竖式写法。)学生齐读两组
10、算式,教师再次板书。板书:(1) 3 8 8 0 (2) 3 8+4 2 -3 3 +4 28 0 4 7 8 0 -3 34 7提问:你认为哪种写法简便些?(学生交流)指出: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同样可以用两种竖式进行计算,这里的简便写法和前面学习的简便写法是一样的。2试一试。(1)出示 6038+40?师:你会计算吗?下面请大家先计算第一步,板书:接下来应该算什么?(22+40)这道算式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可以口算。指出:在计算中,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板书)(2)出示口算卡片:30+40 45+20 8130644 496 3+7426+70 5310 9770指名口答,师给予肯定。三
11、、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 3 页“想想做做”第 l、2 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2完成教材第 4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说说,哪一步可以口算。指出:在这些算式中,有的第一步可以口算,有的第二步可以口算。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3完成教材第 4 页“想想做做”第 4 题。(1)读题,提问:求还剩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答:用减法计算,用原来的减去吃了的。指出:从原来的里面去掉吃掉的部分,就是还剩的部分,用减法计算。(2)提问:求现在一共有多少棵怎样算?(用加法计算)追问: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呢?引导学生回答:把剩下的和又买来的合起来。4完成教材第 4 页“想想做做”第 5 题
12、。(1)读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栽杨树 36 棵,松树 28 棵。其中3l 棵是男生栽的。)提出问题:求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怎样想?引导学生口答:就是把两种树合起来。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独立完成,交流算式。(2)提问:求女生栽树多少棵?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说出:一共栽了 64 棵,其中男生栽了 3l 棵。追问:怎样想的呢?指出:从总数里面去掉男生栽的,剩下的就是女生栽的,用减法计算。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1、竖式计算(能口算的就口算): 25+47-42= 76-48+19= 2、补充习题 P2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三课时 练习一教学内容:教科书
13、 P5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提高计算水平。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第 1 题。比一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又快又好!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口答。二、巩固练习1出示教材第 5 页第 2 题。让学生先算一算,然后交流: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提问:你的竖式是怎样写的?哪些可以直接口
14、算?(其中第 l 题第二步口算,第 2 题第一步口算,第 3 题第二步口算。)提醒学生:能口算的就口算。2出示教材第 5 页第 3 题。(1)提问:算出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是什么意思?学生完成后,交流:有用一步计算的吗?是哪些情况?指出:当第一步算出是整十数时,第二步加法可以口算。这样更简便。(2)我们来看右图中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有两个 43 和两个 17,43+1760,结果正好是整十数,第二步可以直接口算。)指出:在连加算式中,如果发现两个数相加得整十数时,可以先算,这样更简便。3出示教材第 5 页第 4 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求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怎样想?学生回答后,提问:算式怎样写?
1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出:就是把三天拾的个数合起来,用连加算式计算。4出示教材第 5 页思考题:读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讨论:怎样才能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提示:相同数量的部分先不考虑。讨论:28、30 和 22、24,怎样使这四个数变成相等的两部分呢?出示:口+口= 口+口你能说出怎样交换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指出:只要将 30 和 22 一组或者将 24 和 28 一组,就可以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设计1、 小朋友们做风车,三人一共做了多少个?小丁 小兰 小花22 个 19 个 28 个2、补充习题 P3板书设计:教后记:第四课时 简
16、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 P6-8 例 3、和“想想做做”1-4 题。 教学目标:1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用不同方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策略,感悟同样多的不同思维角度,探究同样多的多种解题策略。2通过操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学会解决同样多的策略。教学难点:将策略用数学思想、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蓝原片、小棒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彩珠,小军和芳芳已经穿好了一些,看,他们现在各穿好多少个呢?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二、互动新授1、 学生用圆片代替
17、彩珠,摆一摆。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教材情境图:(1)引导学生说出小军再穿上 4 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板书:再穿上4 个。(2)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 4 个就和小军同样多。板书:拿走 4 个。(3)拿出芳芳的 2 个彩珠给小军。2比较上面的过程,你能说一说吗?第(1)、(2)种是把相差的部分添上或拿走。第(3)种是从多的里面拿出一部分给少的。讨论:你知道拿走的一部分是多少吗?得出:是 4 个的一半,也就是 2 个。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1)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2)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三、巩固练习l完成教材第 7 页“想想做做 ”第 1 题
18、。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根据问题,观察比较。在图中将第一行的小棒拿几根摆到第二行呢?学生动手拿一拿。交流结果。2完成教材第 7 页“想想做做”第 2 题。(1)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一说,然后回答问题。引导:能从第二行中拿几个到第一行,使两行同样多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梨比苹果多 7 个,要想分一半给第一行,无法正好分。指出:当我们分一半给少的部分时,可能不能正好相等,这时我们就不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生:明明有 29 枚邮票,大力有 9 枚邮票。口答问题。大力比明明少 20 枚,怎样可以使他们同样多呢?引导学生说:大力再拿来20 枚或明明去掉 2
19、0 枚,他们的枚数就相等。3完成教材第 8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读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求一共养了多少只鸡你会怎样想这个问题?(把公鸡和母鸡的只数加起来。)提问:要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从一共的鸡的只数中去掉和鸭的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要卖掉的只数。4完成教材第 8 页“想想做做”第 4 题。(1)指名解答第(1) 小题,交流:要求左边比右边多摆了多少盆怎样想?(学生回答)教师指出:要从多的数中去掉和少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求出相差的部分,用减法计算。(2)交流第(2) 小题:知道左边比右边多摆了 8 盆,可以怎样做?生答:(1)左边搬走 8 盆;
20、(2)右边再搬来 8 盆;(3) 从左边拿一半(4 盆) 放到右边。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了求同样多的策略问题的方法:1拿走多出的部分。2添上相差的部分。3将多出的部分拿一半给少的(移多补少)(板书)。五、作业设计补充习题 P 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五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 P8-10 例 4、和“想想做做”1-5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借助直观,联系加、
21、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教学重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教学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蓝原片教学过程:一、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整理成如下的板书:小英做了 11 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 3 朵花小平比小英少做 3 朵花谈话:想一想,根据这些
22、已经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提出问题)2出示第(1)题:小华做了多少朵?让学生完整地复述题目。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启发: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知道小华做花的朵数?操作:在第一排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可以怎样摆?(指名在黑板上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让其他同学跟着摆一摆)怎样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呢?怎样摆就能清楚地看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 3 朵?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动手摆一摆。反馈:你是怎样摆的?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在黑板十操作)提示:在第一排圆片下面一个对一个地摆,摆出与第一排同样多的圆片后,还要再摆 3 个,表示小华比小英多
23、做了 3 朵。谈话:请大家看着摆出的圆片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花?学生列出算式后,追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第二排圆片数可以看作哪两部分?指出: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 11 与 3 的和,所以要用加法算。谈话:刚才我们用圆片代替花,通过操作找到了求小华做了多少朵花的方法,并算出小华一共做了 14 朵花,上面的解答正确吗?可以怎样检验?学生交流后,明确:要知道解答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可以用求出的小华做花的朵数减去小英做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 3 朵。3出示第(2)题:小平做了多少朵?提问:你能先用圆片摆一摆,再算一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列
24、式解答。 反馈:你是怎样摆圆片表示小英和小平做花的朵数的?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到投影前汇报摆圆片和列式计算的过程,并组织讲评。)再问:摆圆片时要注意什么?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提问:要知道上面的解题过程对不对可以怎样做?4.比较: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5.小结并揭示课题根据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我们知道,求小华做花的朵数,要把 11 朵和多的 3 朵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求小平做花的朵数,要从 11 朵里去掉少的 3 朵,所以用减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少) 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二、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先让学生画一画,
25、再说说各是怎样画的。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的个数是哪两部分相加的和?三角形的个数是从哪一部分里去掉几个?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1)让学生先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说说图中表示松树棵数的直条包括哪两个部分,可以怎样求松树的棵数。(2)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让学生先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组织反馈,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再说说要知道解答得对不对,可以怎样做。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设计1、 “想想做做”4、5 题2、补充习题 P板书设计:教后记:第六课时 练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 P11 教学目标:1通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和解决问题,明确计算的要求,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