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4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教学参考1.3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相关素材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 :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 , 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 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一) . 集中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 , 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1. 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
2、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 以及城市化的扩展, 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 。几十年前, 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众所周知, 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 , 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 我
3、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 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2 . 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2003 年统计资料显示, 进城外来农民工对2003 年 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同时, 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 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 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样, 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 , 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 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也成为诸
4、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 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如 2004 年初开始报道的泉州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 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信用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青年报曾经报道, “招工春荒”现象在2004 年再次出现。原因何在 ?有关官员认为:一是有些小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二是劳动环境差;三是工资待遇1 / 3低。创造好的“打工环境” , 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政府责无旁贷。无论是从关怀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 还是从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 政府都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来。尤其是在当
5、前打工者尚没有完全组织起来与强势力量进行博弈时, 政府的作用更显得重要。( 二 ).分散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是指城市经济活动、人口向外扩散。它意味着大城市城郊及其周围非城市地域的迅速发展。分散型城市化在空间形态上又可分为两种形式:(1)外延型(或连续型)城市化。即城市从地域上逐渐延伸, 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2 )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即大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 在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4 。分散型城市化在城市的中级乃至高级阶段占主导地位。而在当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日益暴露出许多分散城市化的问题。1. 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当今的大城市病
6、已经相当严重。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困扰着城市的进步5 。今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 城市圈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 而许多特大城市也开始着手兴建“卫星城”希望能解决大城市病的诸多问题。如改委主任丁向杨在十二届人大会议上向市人大作报告时提到, 将按照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标准, 公开招标确定高水平规划设计, 建设几个适合五十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卫星城” , 借以来疏散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但是, 实际运行中发展“卫星城”很多的时候却是使城市更加“臃肿”, “城市病”的现象更加突出。因此, 解决城市病问题 , 在发展“卫星城”进行分散型城市化的时候同时应注意
7、不要把城市变的更“臃肿”。2. 城市职能转化不明显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 , 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于是,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我国一些发达地区, 比如、广州, 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迁移的趋势, 也就是说 , 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发展“城市圈”“卫星城”需要注意到城市职能和周边职能的转化和协调发展。城市化的过程, 就是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中心城市应该不断加强“城市带”和“区域经济”的规模、布局、功能的完善。城市职能的不断演进, 是中心城市良好发展的前提,同时
8、也是解决大城市病、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 ). 旧地型城市化2 / 3旧地型城市化是指原来的农村地区, 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 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 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也就是农村城镇化的过程。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城乡劳动力严重过剩; 农村的繁荣, 必然要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来实现, 现有的大城市无力吸收数以亿级的农村人口, 只能以投资少、设施简单的小城镇、小城市起步。通过对我国现实的分析, 就可以暴露出农村地区城镇化中的一些问题。很多问题产生于农村地区城镇化的过
9、程, 同时又阻碍着本地区城镇化的进行61. 农村地区区域城镇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问题当前 , 我国已经进入到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果, 在进行新一轮深化改革成果的过程中, 我们仍需要摸索前进。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 面临着新一轮城镇建设的高潮。我们知道, 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中介, 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 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 同时也应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很多地区仍存在盲目上项目、造成重复投资的情况;不仅造成了很多浪费, 更重要的是贻误了时机, 使城镇化现代化过程滞后。由此, 作为与农村紧密相连的城镇建设, 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切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
10、发展模式。比如在一些西部落后地区, 因为其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短缺 , 开发初期启动相当困难。为迅速提高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可建立优化的产业发展顺序 , 即首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 如旅游、商贸等产业, 以其促进地区发展资金的原始积累, 并沟通外界, 为合理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打下基础。而后相应发展其他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和相关工业, 由此带动本地区的合理持续健康发展, 切忌急于求成。2. 注意城镇化中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是农村人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生产在农村地区的普遍和发展, 与此相适应的是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化服务的完备。人是城市的主体, 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城市化, 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们不仅要加快农民进城, 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 而且更重要的是, 通过培训就业以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 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使村民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基础教育是影响我国未来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资源呈不均分布, 地区的文化水平低下势必影响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而影响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注重对城市化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城镇(市)化进程中需要长期重视和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