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贵含蓄,忌直白。什么是含蓄 ?含蓄就是含而不露,对自己想要说的意思不正面直截说出,而用委婉隐约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 _ 主席宋楚瑜一行访问大陆,到清华大学演讲,清华大学送他两件礼物,其中一件是汉白玉的日晷复制品。这件礼物意思很含蓄,因为日晷上刻有“行胜于言”四字:蕴含的意思就是“不仅要听你讲得好,还要看你回台湾后的行动”,这个话,不好直接讲出来, 送一个日晷,让他自己去品味。另一层意思是:日晷是计时器,指
2、明和平统一“时不我待”,不能一直拖下去。与人交际尚且以含蓄取胜,写诗更须如此。若平白如话,则味同嚼蜡,难以卒读 ; 若含而不露,则回味无穷,满口余香。唐代诗人朱庆余赴京应试。当时的风气是应试的人都要有名人推荐,朱庆余找上时任水部郎中张藉,为此写了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意思是我明天要去应考,请问张水部,我的文章能不能获得主考官的赏识 ?但他不便把这个意思直截说出,于是借用了比喻,含蓄而又明白,多么精妙 !张籍读罢,赞赏不已,也回诗一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余系越州 ( 今浙江绍兴 ) 人,因此以“越
3、女”喻其人,以“菱歌”喻其文章,赞美他才能超群,齐纨,喻其他应考之人,意思是他们虽然也很有才能,但不一定为“时人” ( 主考官 ) 赏识。这样就给朱庆余吃了一颗定心丸,但这个意思同样也是借比喻暗示出来的。这个文坛佳话,形象说明了含蓄的重要。所以唐代文学评论家刘知几说: “诗要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言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知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含蓄是诗的基本特征。但是,含蓄不等于不露,明代唐志契说得好:“善藏者未始不露, 善露者未始不藏。 ”这同绘画是一个道理。画面构造,全藏则疏,全露则密。藏而露,虚而实,最当适宜。比如画春,总得露几根柳丝,算是“春来发
4、几枝”吧 ; 画秋,总得见几片落叶,也好让人一叶知秋了。诗画同理。高明的诗人写诗,也总是既注意“藏”,也不忽视“露”。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有时曲曲折折,有时吞吞吐吐,让人看上去好像“山重水复疑无路” ; 待你深入后,就会发现,作者在适当的地方露有端倪,你且寻迹而入,定会幡然有悟,恍若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境。试看李贺的难忘曲:夹道干洞门,弱柳低画戟。帘影竹华起,箫声吹日色。蜂语绕妆镜,画蛾学春碧。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诗开头四句写景:夹道处,门开,柳拂,门前画戟耸列。太阳穿过竹帘,映出闪闪烁烁的斑影 ; 风吹帘动,发出轻妙的声响,好似悦耳的箫声。洞门威壮,室内幽雅,可见
5、这是一户贵宦人家。五六句本自写人,却偏言一群蜂围绕着妆镜,嘤嘤嗡嗡。这里有“藏”,也有“露”。藏却人的艳美,露出蜂的纷飞。我们从“露”出的蜂可以找到“藏”着的人,因为人的艳美是从蜂闻香而至表现出来的。接着写蛾眉画得碧如春草,也是藏去全貌,仅露蛾眉,但人的丰姿绰约可想而知。至此,诗写了门庭的华丽,房帏的幽深,闺人的艳美,可是诗的主旨是什么呢 ?尾联中“乱系”二字,透露了消息。原来作品是讥讽达官贵人荒淫无度。你看,他家中虽然姬妾“满栏”,却如“向夕”之花而被冷落,自己乃“乱系”丁香,四处寻花问柳。全诗写得曲婉隽永,但又深藏有露。具体说来,前六句是“藏”,后两句是“露”,是所谓“卒章显志”。上述例子
6、说明,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从诗人“露”出来的东西入手,挖掘出那些“藏”在深处的东西,因为那“藏”起来的东西才是诗的主旨,诗的精粹。下面请你以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诗歌的“藏”与“露”,矛盾而又统一,相反而又相成。如果只强调“藏”,使人晦涩难懂, 诗也便没有什么意义。 司马光说:“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所以,诗虽然贵在含蓄,但也要“露”,让人“思而得之”。鉴赏诗歌必须在“思”字上下功夫。思诗人用了什么手段“藏”,思藏在文字背后的旨意是什么,思_ 揭示出藏在文字背后的旨意。通过这样的“思”,提高我们的诗歌和文学鉴赏能力。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可以说是有藏
7、有露,善藏善露的典范。先看,诗人不说自己愁和恨,而是移情于景,说远处群山“献愁供恨” ; 诗人不直接抒发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孤苦,而且借助一连串的动作:“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慨叹“无人会,登临意”。以上都是不从正面说明,而是从侧面委婉道出。词“善藏”还有一个方法,便是用典。 诗人一生致力于爱国抗金的斗争,直至暮年仍然壮心不已。怎样表达这种感情呢?词人反用季鹰在国难当头之时归隐,许汜在多事之秋“求田问舍”两个典故,表明自己不屑与如此之徒为伍。但是诗人这一腔热血无人理会以至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于是再用桓温抚树叹息的典故, 表达“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的伤感。在这首词里,从
8、开头的“愁和恨” ,到“无人会,登临意”,再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悲伤的情感层层推进,愈来愈浓,最后竟至于抑制不住,泪湿“红巾翠袖”,大有英雄末路的切肤之痛。那么诗人为什么如此悲伤呢?这“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就只有在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之后, 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所以,孟子说,解读诗文最基本的方法是“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从文字出发领会作者的旨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披文入情” ; 如果这一条还不能达到目的,那就要研究诗人的生平志趣和他写作此文此诗之时的具体情境。人教版高中语文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相关文章:1. 高中语文读本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2. 高中语文必修 3李商隐诗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3. 高中语文必修 3劝学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4. 高中语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