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九年 级语文短诗五首优秀教案设计感受月夜中独立 坚强的形象和 风雨吟中不畏 风雨勇敢年 轻的舵手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口占中 诗人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 “事物的相 对性”和统一中个性的独立性的哲理。下面就是小 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 级语文短 诗五首 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 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3.对比阅读这 几首诗,理解早期白 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教学过程第 1课时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 1917 年 2 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 话诗之后,白 话诗迅速引起 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
2、出,当 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 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 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 这一小批 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 说是真正地 显示出现代性。那么, 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 读一读吧。二、教学新 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沈尹默 (1883-1971) ,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 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 鲁迅、陈独秀等人 轮流主编新青年 杂志。 1917 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 发的时代,也就是在 这样的环境下,新 诗诞生了。新 诗之“新 ”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
3、思想的 现代性,追求 “科学”与 “民主 ”,人的个体的 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 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 传统诗 歌中,是没有 “我 ( 指独立存在的意识 ) ”的 (除了屈原 ) ,只有在新 诗中, “我 ”才大量地出 现,例如 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1)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 图景,请用你自己的 语言将这幅月夜 图描绘出来。明确:霜 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 风寒月的冬夜中, 顶天立地的高 树与独立不倚的 “我”并排站立着,充 满了美的意 蕴。【教学提示】
4、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2) 这是一首很 隐晦的诗,看似是 纪实,简单地描写 记录当时的某种 场景,但 这何尝又不是 对当时现状的描写 ?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说说对这 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明确:象征意象: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 动之前的一个社会 侧面 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 ”象征着古老的 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 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 ”是 挣脱、是倔 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 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 诗人独立不倚的 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主旨:在 严寒下不妥 协,在孤独中不退 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 ”时
5、 期觉醒的一代知 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 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目标导学二: 萧红墓畔口占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戴望舒 (1905 1950) ,现代诗人。 1929 年 4 月,出版第一本 诗集我的 记忆,其中雨巷 传诵一时,因而有 “雨巷 诗人”之誉。 1941 年底被日寇逮捕入 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 损的手掌等待等 诗篇。萧红 (1911-1942) ,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 创作成就很大的 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 龙江省呼 兰区,她很早就从 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 1932 年开始文学 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
6、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 兰河传。戴望舒与 萧红友情深厚。 1940 年 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 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 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 墓时所作, “口占 ”, 说明这是随口吟成。2.朗读诗歌,体会 诗中的情感表达。(1) 走六小 时寂寞的 长途。明确: “六小 时 ”说 明时间之长,“长途 ”说 明距离之 远,强调 “六小 时 ”和“长途 ”,是写 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 谊的深厚和 诚挚。 “寂寞 ”既是 诗人
7、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 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 实写照,是 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 调。(2) 到你头边放一束 红山茶。明确:不 说“墓畔 ”而说 “头边 ”, 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 杂的感情。(3)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明确: “长 夜漫漫 ”,写出 这种“等待 ”的漫 长、痛苦, 难以忍受,也 隐喻萧红 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4)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明确: “却”字,表示 诗人与友人 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 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 ”,海陪伴着逝者, 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 观,从容安 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
8、悟。本诗语言朴素、洗 练又富于 质感,充 满暗示 ;情感表 现沉静、克制,而又深 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秀的 诗篇之一。三、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第 2 课时断章 风雨吟 统一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 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这首诗 断章, 选自卞之琳的 鱼目集,写于1935年 10 月,是 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 诗中的四句,因只有 这四句诗人感到 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 这首诗竟成了 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二、教学新 课目标导学一:断章1.朗读诗歌,分析
9、意象,品味画面美。(1) 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 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明确:诗人在刹那的 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 “站在 桥上的你 ”“楼上看 风景的人”“桥”“楼”“明月 ”“窗子 ”“别人 ”“梦”。(2) 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四个画面之 间又有什么 联系呢 ?这些意象 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明确: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 桥上看风景 ”“看风 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桥上 ”“楼上 ”这 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 为 “看 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 饰了别人的梦
10、”, “窗子 ”与 “梦 ”互不相关,却在 “装 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 组合,变得十分耐人 寻味。2.再读诗歌,理解 诗歌的主旨。(1)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 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 风景,也可以成 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 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 饰。(2) 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 说说这 首诗表达了怎 样的哲理。明确:世 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 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 间、物与物之 间,不论自觉与不自 觉,都有可能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目标导学二: 风雨吟1.朗读诗歌,描
11、 绘诗歌画面。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 ”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明确: “风 ”“雨”从大地 “卷来 ”“奔来 ”,气 势十足, 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 “房舍 ”,就像海面上 飘摇不定的舟船 ; “我 ”面 对“大地的海 ”,忧 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 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 炼象征意 义,理解作者情感。(1) 开头两句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中的 “卷 ”“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卷 ”“奔”这两个 动词 极为生动,描
12、 绘出了 “大地 ”的 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 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2) 诗歌之中的 “风 ”“雨”仅指自然界的 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 义?“大地 ”又有什么深 层 ?明确:它 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 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 “年轻 ”没有人生 阅历与生活经验的 “舵手 ”来 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 “风雨 ”侵 袭的“大地 ”指的是当 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 势。 这样来说, “风 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 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 难。(3) 面对这样 的 “大地 ”, “我 ”又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 ?明确: “我 ”作 为
13、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 样乘风破浪的有 为青年,面 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 对中国社会前途、 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 忧。目标导学三: 统一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 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 朵花,所有的 树与一棵 树,它们都是多 对一的关系, “多”与“一 ”本是 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 “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 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2.作者为什么认为 “多 ”就是 “一”呢?为什么说 “繁多是个 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作者 认为 “一切果 实并无差异 ”,因此 “繁多是个 谎言
14、”。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 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 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 传递。从 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 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 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 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 这一片叶,所以 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 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 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 你的看法。明确:示例:我 认同这个观点,因 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 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 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 质,从而达到 对事物更清晰的 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
15、认知规律。目标导学四: 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 五首短 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 ”指的是哪些方面。明确: 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 长短,没有字数 规定 ;在韵律上,押韵比 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 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 风雨吟中的 “来 ”“海”。 在语言上:以白 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 代替文言,而且以白 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 语法,如 “霜 风呼呼的吹着 ”“走六小 时寂寞的 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 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 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三、板书设计断章 哲理:世 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 象征: 风雨大地 “我”统一 推理: 对
16、立之中存在 统一,透 过繁多的 现象窥见单 一的本 质。教学反思可取之处这节课 一步步地引 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 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 讲解出来,收到了比 较好的效果。不足之处对 “五四 ”时期以来的白 话新诗的对比阅读 ,受限于学生的知 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 细品,讲解得比 较宽泛,学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 见解,收效不大。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熟读成诵,感受 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教学重点、 难点:诗句的深意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月夜作品简介:月夜是 现代诗人沈尹默于 1926 年创作的一首 现
17、代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 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 识分子 )独立不倚的 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 奋斗精神。作者简介:沈尹默 (1883 1971) ,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 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 厅厅长 、北平大学校 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 馆馆长 、上海市中国 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 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 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 诗尝试 者之一,但后来 长期写作旧体 诗词,有多本旧体 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 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文本赏析: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 诗的
18、格律,用 纯熟的白 话写成。不 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 变化,但精粹而凝 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 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 树并立的 “我 ”。霜 风寒月中, 顶天立地的高 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 蕴,表现了 “五四 ”时期觉 醒的一代知 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 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 现手法上已 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 “霜 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 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 “五四 ”运 动之前的一个社会 侧面 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 对这样
19、 的人世, 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 坚强性格和 奋斗精神: “我和一株 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 严寒下不妥 协,在孤独中不退 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 识分子开始 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 觉醒,乃是那个 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 这大概就是所 谓的 “意会 ”吧。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 创造,显得清新 质朴,含而不露。四句 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 说教 ;且诗中的主体情 绪与客观物象融 为一体, 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 诗中 “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 “霜风 明月 ”的“一吹一照
20、”中,显得越发清晰、生 动,写意 传神,颇有韵致。此外, 诗以动词 “照 ”、“靠”押韵,却在每行 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 ”,使 语气委婉, 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萧红墓畔口占作品简介: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 诗人戴望舒于 1944 年所作的一首悼亡 诗 。这 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 萧红墓前凭吊 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 诗人对朋友的真 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 现实的深沉感慨。 诗句采用口 语,质朴且明快 ;叙述十分 简洁,却能 让细腻 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创作背景:萧红在 1942 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 31 岁。诗人在 1938 年去香港,1941 年香港 沦陷,他
21、因宣 传抗日而被捕入 狱,并受伤致病。 1944 年作者 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 的墓地, 这首诗是作者在 萧红墓前凭吊 时的口占之作。作者简介:戴望舒 (1905 1950 年 ),现代诗人。又称 “雨巷 诗人”,中国 现代派象征主 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 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 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 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 骚: “前望舒使先 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 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 龙马拉来的 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 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 话传说 中替月亮 驾车
22、的天神,美 丽温柔, 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 难的岁月等。文本赏析:此诗题作 “口占 ”,似乎是 诗人在墓地即目所 见,出口成章,没有 经过长 期的思索和 酝酿。看过诗题 ,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 语言,也不 见泪水的痕迹, 给人的印象并不 强烈。倘若知道了 诗人和被凭吊者 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 别样的感悟了。“走六小 时寂寞的 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 过头 的形容和修 饰,显得极其平 实、自然, “六小 时”说明时间之长, “长 途”说明距离之 远,“寂寞 ”既是 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
23、 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 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 红山茶 ”, 为诗篇带来了一 线亮色, 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 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 对死者的告慰。这首诗艺术 上的特点是: 诗句采用口 语,质朴且明快 ;叙述十分 简洁,却能 让细腻 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名家推荐: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 语文 (B 版) :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 闲话 ”在萧红 墓前, 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 萧红的对话,但此 时已无须说出。 “我 ” 的“等待 ”与“你 ”的“卧听 ”,“我”的 “长 夜漫漫 ”与 “你 ”的“海
24、涛 闲话 ”两相 对应,这是 “生 ”和“死”的对话, “生”的艰难 的行走 还要继续,而 “死”则是永恒和安 详的,短短的四句 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 叹。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孙维屏中国新 诗名作赏读:诗人对他早年的夸 饰倾向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 诗人对人生的洞察 结合得异常准确。本 诗语言朴素洗 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 质感、充 满暗示, 标志着新 诗语言的成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中国新诗鉴赏 大辞典:有人 评李金发和戴望舒 时,称戴的民族 传统文化修养, 远远高于李。从口占一 诗所具有的古典 诗词的意味来看, 这种评价不是没有根据的。第二课时断章 风雨吟 统一断章作品
25、简介:断章是 “新月派 ”诗 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本 为作者抽出 长诗的一节。 该作品含蓄蕴藉,但 语言却极朴素、平 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简介:卞之琳 (1910.12.8-2000.12.2),1910 年生于江 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 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 诗人 ( “汉 园三诗人 ”之一 ) 、文学 评论家、翻译家。 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 年开始写 诗 。 1936 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 诗合集 汉园集,被誉 为 “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 业做了很大 贡献。主要 诗集还有三秋集、 鱼目集、十年 诗草等。
26、他早年 诗作大多表 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 闷,情感抑郁。其 诗想象微妙,笔墨省 简,较晦涩难储 ,抗战爆发后,诗风变 得开阔、明朗。被公 认为新文化运 动中重要的 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 诗人。作品赏析:断章全 诗只有四句共 34 字,但其涵 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 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诗人自己曾 说过,断章 “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 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 你 )可以看 风景,也可能自 觉、不自 觉点缀了风景 ;人 ( 你)可以见明月装 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 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 饰。 ”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第一幅是 “你”
27、站在 桥上欣赏风景。 “风 景”在此是一空框 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 识倾向去填充 ; “你 ”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 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 “你站在 桥上看风景 ”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 变动中的画面。正是 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 “看风 景人 ”在楼上看 “你 ”。 “你”变 成了 “看风 景人 ”的欣 赏对象,当“你 ”欣 赏风景时,“你 ”自己却不知不 觉中被他人 观看。这两幅画因 “看风 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 节写当 “明月 ”装 饰你的窗子, “你 ”赏心悦目 时, “你 ”也许 成为他人梦中的活 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 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
28、了世 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 别、分割都是相 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 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人 们往往因年 龄、身份、 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 为他们各不相同,以 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 绝的世界里,而事 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 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 时人们没有意 识到这种联系而已。当你 谈论别 人时,褒也好, 贬也好,你自己也被 别人或褒或 贬。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 变得美好,你同 样可给别人以福音。此诗只是诗人刹那 间的 “意境 ”、感想,但却无限丰富,暗含着人事的复 杂关系。风雨吟作者简介:芦荻 ( 原名陈培迪 )的创作高峰期
29、是 1935 年至 1940 年左右,后来主要 编刊物。所以我认为这 首诗可能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创作背景:那是一个 风雨飘摇的年代。作 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 对中国南方的大 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一 诗的立意,在当年 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 风雨、社会的 风雨以及心中的 风雨融合在一起。 诗也写得 简洁、有力,前四行 节奏不错。然而, 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 诗,现在看,已 经类似古董。欧洲 艺术 100 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 ”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 (当然还有将此 诗选入教材者等 )曾满怀热情地评道
30、: “全 诗只有 6 行 36 个字,然而,其 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 ;其雨,滂沱而下, 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 强大的冲 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感 觉,我没有 产生。但中 间两行 “郊原如海 / 房舍如舟 ”的视 野与气 势都不小。作品赏析:风雨吟一 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此表达出了 诗人的情怀。诗的境界,并借开头两句 “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 ”,诗人描 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 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 给人的冲击与感受。 这里, “风 ”“雨”都是 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 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 “风 ”与“雨 ”,因 为诗句中描 绘的恰是自
31、然界的狂 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 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 “大地 ”也好像 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 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 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而且,由于 动词 “卷 ”的生 动使用, “大地 ”实际 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 “大地 ”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 “风 ”“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 势恢宏、惊心 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虽然没直接写到 “音效 ”,但 读者可以从 这声势浩大的气 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 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 嚣,并且由此引 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接着,作者 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
32、比 喻: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 “如海 ”的 “郊原 ”,“如舟 ”的“房舍 ”,不仅写出了无 边无际、没有尽 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 “房舍 ”的渺小,更写出了 “房舍 ”在 风雨中的 飘摇不定。至此, 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 诗人内心的 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 许的恐惧。“我有年 轻的舵手的 忧怀在大地的海上 ”诗的结尾再次出 现 “大地 ”这 个本体,并以此来做修饰“大海 ”这 个喻体的定 语,正由于诗人在 “大地的海上 ”,在 这狂风骤雨笼罩四野的 飘摇不定的 “如海 ”的大地上,所以 “我 ”有的才是满腔 “忧怀 ”。至此,全 诗中的 “风 ”“雨”及题 目中的 “风雨 ”的
33、象征含 义就昭然若揭了,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 风雨,对于 “我”这样 一个 “年轻 ”没有人生 阅历与生活 经验的“舵手 ”来说,它们也指 “人生 ”的坎坷与遭遇, 诗中表达了一个年 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 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读诗常常要 “知人 论事”。诗作于上个世 纪三十年代,那 时中国的 “大地 ”是怎 样的 “大地 ”? 那时中国 “大地 ”又在遭受怎 样的 “风雨 ”的侵 袭呢?关于这些,诗歌一开始 实际上已经告诉读者了,那么很 显然这“忧怀 ”还 可以理解 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 样乘风破浪的有 为青年,面 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 势,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34、与 对中国社会前途、 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 忧。风雨吟 这首诗虽短,但 诗意深邃, “风 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 “自然界”而 “人生 ”而 “社会 ”“民族 ”,由 实而虚, 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 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统一作者简介:聂鲁达,智利当代 诗人。 13 岁开始发表诗作, 1923 年发表第一部 诗集黄昏, 1924 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 诗和一支 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 诗坛 。他的 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 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 尔等法国 现代派诗歌的影响 ;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 尔特 ?惠特曼的 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 倾心的形式。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
35、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 爱情。他早期的 爱情诗集二十首情 诗和一首 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的作品之一。与中国的渊源: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 经三次到 过中国。 1928 年他作 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 时,出发来中国, 给宋庆龄颁发 列宁国 际和平 奖,此行中,他 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 ”字是由三只耳 朵 (繁体 “聂 ”)组成,于是 说: “我有三只耳 朵,第三只耳 朵专门 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社会评价:聂鲁达一生有三个主 题:爱情、诗歌和革命。 聂鲁达把 这三个主 题都演绎得淋漓尽致,推向堪
36、与 马丘 ?比丘高峰 试比高的高度。他的 爱情是与他的 爱情诗互为一体的。他的成名作二十首情 诗和一支 绝望的歌,我的船 长、 爱情十四行 诗一百首,都是 爱之绝唱,在全世界引起 长久的回声。人们对聂鲁 达爱情诗和他跌宕起伏的 传奇人生更感 兴趣的同 时,他的西班牙在我心中、逃亡者,以及众多反抗不公不义的诗篇,很 值得怀念,即使他在涉及意识形态方面并非无可挑剔。 聂鲁达的作品之所以能 长期受到广大 读者的欢迎,是因 为他是写人民的。尤其在 进入成熟期之后,他所描写的都是 时代的重大 题材,如西班牙内 战、智利人民的斗争、 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拉丁美洲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各国人民保 卫世界和平的
37、斗争等。在将政治生活 转化为诗歌的过程中,他注意保持 语言和形象的 艺术魅力,将 现实的政治内容与他所熟悉的各种 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 诗歌韵律美。2.结合诗歌背景,能 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 诗歌语言。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教学过程】月夜 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 年 1 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 创了中国新 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 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 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 这一小批 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 说真正地 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 样的魅力呢 ?二.作
38、者 简介【沈尹默】 (1883-1971) ,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 ”运 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 鲁迅、陈独秀等人 轮流主编新青年 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三.背景 资料1917 年,正是近代中国 历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 发的时代。也就是在 这样的环境下,新 诗诞生了。新 诗之 “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 “科学 ”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 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 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 识。我国 传统诗 歌中,是没有 “我 ”(指独立存在的意 识 )的 ( 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 诗
39、中, “我 ”才大量出 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 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 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 诞生的标志。四.细读 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 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 图景,请你用自己的 语言将它描 绘出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 风寒月的冬夜中, 顶天立地的高 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着,充 满了美的意 蕴。3.如何理解 “霜 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 五四 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 侧面 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注:这是一首很 隐晦的诗,看似是 纪实 ,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 蕴含深沉
40、的情感和思绪 。)4.诗中“树 ”有什么象征意 义 ?“我”和 树之间的关系体 现了 “我”怎 样的精神 ?要点: “树 ”象征着古老的 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 ”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 ”是挣脱、是倔 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 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 诗人独立不倚的 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在严寒下不妥 协,在孤独中不退 缩,这首诗表现了 “五四 ”时 期觉醒的一代知 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 强大的意 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一.作者 简介【戴望舒】 (1905 1950) ,现代诗人。出版第一
41、本 诗集中雨巷 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 年底被日寇逮捕入 狱 。在 狱中写下 狱中题壁我用残 损的手掌等待等 诗篇。相关介绍:【萧红】 (1911-1942) ,原名 张迺莹,身世坎坷而 创作成就很大的 现代女性作家。 1932 年开始文学 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 兰河传。二.整体感知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2.初读本诗你有怎 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 “口占 ”,似乎是 诗人在墓地即目所 见,出口成章,没有 经过长 期的思索和 酝酿。看过诗题 ,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 语言,也不 见泪水的痕迹, 给
42、人的印象并不 强烈。【背景链 接】萧红太平洋 战争爆 发之 ,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对当 时同 在香港 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 说 ,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 时 要埋葬 萧红谈 何容易,戴望舒 “他 多方设 法,托日本朝日新 的一位 者,弄到一 张证 明,几个朋友,搞到一 板车 ,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 ,将萧红 的 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 块 写有 之墓 的木 签 。” 生前是那 样 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 样 寂寞、凄楚。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 抗日而被日本 兵投人 监狱 ,受尽了折磨。出 狱 以后,原先在香港宣 传 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 经过
43、党组织 的帮助,早已 纷纷 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 了很多年, 人才得以前来凭吊 萧红 。【 感悟】1.结 合 歌背景,你从 “走了六小 寂寞的 长 途 ”中体会到了什么?“六小 ” 之 , “ 途” 距离之 远 ,“寂寞 ”既是 人其 时 其地的 实际 感受,又是 人 期以来心境的真 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 萧红 墓,可见诗 人 已故者友 谊 的深厚和 诚挚 。2.如何理解 “到你 头边 放一束 山茶 ”。不 “墓畔 ”而 “ ”, 藏着 人痛惜 萧红 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 是暂时 安睡等丰富复 杂 的感情。3.如何理解 “我等待着, 夜漫漫 ”和 “你却卧听着海涛 闲话 ”。“ 夜漫漫 ”,写出 种 “等待 ”的漫长 、痛苦、 以忍受,也 隐喻萧红 的生命,正是在 漫漫长 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 夜漫漫 ”,写出 这 种 “等待 ”的漫 长 、痛苦、 以忍受,也 的生命,正是在 漫漫长 夜中被摧残、窒息的。断章 卞之琳一.作者 介【卞之琳】 (191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