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平台, 起辅助作用, 是课堂的组织者,如在教学中组织纪律。实际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平衡学生间理解问题的差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二)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 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解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三)学情分析本节语文课的主体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较强的表现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与引导,但欣赏能力有限,初次接触说明文,掌握说明方法有点困难。鉴于此,本
2、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四)教学目标本课是说明文教学的起始课, 在实际教学中, 我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与人工美; 另一方面要着力帮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要注意顺序,要恰当运用说明方法 .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订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识记有关叶圣陶的文学常识,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与准确性。2、过程和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掌握说明方法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州园
3、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五)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课文的说明顺序。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2、理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掌握其作用。二、教学内容和过程(包括教育技术应用)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新课改也要求我们,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认知需要,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生活化、情境化。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
4、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 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 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中采用到的教学方法有:(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二)讨论式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民主气氛更浓, 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评论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三)情境教学法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 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具体采
5、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 、投影仪等。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速读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运用,在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上,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过程如下(一)课前预习: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2、搜集苏州园林的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使学生“认识理解内化拓展”的教学结构。(二)创设情境、导情激趣,引发学习动机的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能在这时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我先
6、是展示一段苏州园林的视频欣赏,然后引入课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 (投影照片)苏州园林,在布局、 构、 格上都有自己的 特色, 被称 州四大古典园林的 浪亭、 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 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 格。一位 桑的老人, 向我 揭示了 一切 ”( 以情境教学法 入新 ,生 有趣,又 充了与 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 直 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 入理想的学 氛 。 )由学生来告 我作者是叶圣
7、陶, 学生介 后, 我 行 充 明, 并适 相关文学常 。1、简介作者叶圣陶( 1894 1988)原名叶 ,江 州人, 代文学家、 文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 家,先后出版了隔膜 、火灾、 下等小 集,他的倪 之是中国 代文学史上最早出 的 篇小 之一,另有散文集脚步集,新 集雪潮、童 集稻草人等。2、写作背景本文是叶圣陶 一本介 州园林的 影集写的序言,叶圣陶先生22 以前,一直生活在 州, 余 他常和同窗好友游园林, 美景,他与 州园林 下了不解之 。 因此 州园林的情趣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我 跟随叶老的笔迹,一起去 略 州园林的 采吧! , 教媒体 了 感知情景的效果,提供了与所学知 相
8、关的材料,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了 文。(三)指导点拨,学生入境动情。首先, 音范 , 找出中心句 ( 运用 Flash 画,增 直 性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课文,苏州园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看 的“火眼金睛”,特 害 , 得又快又准 (老 要激 起学生的 情,帮助学生快速感知 文,找出中心句) 。学生速 文,找出全文中心句,“ 必使游 者站在哪个点上 , 眼前 是一幅完美的 画。 ”教 及 点拔。 句 是全文的中心句,如果提 中心 ,你 是什么?板 “ 画美”。2、提问:细读课文,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
9、面?以小 位,看哪一 完成得又快又好。 分 次 36 段抓住四个“ 究”,板 “布局美,配合美,映 美, 次美。3、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帮助引导学生理解总分结构。 有学生来发现二段总说, 三至六段分说, 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4、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A、学生齐读;B、分析:用了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突出苏州园林的布局的自然之趣。类比学习学习第自然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找学生回答注意高树与低树、 落叶树与常绿树、 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 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教师帮助逐句分析: 第一句是中心句。 第二、三两句
10、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 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5、提问:第七、八、九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 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 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 略写。板书。6、学生讨论明确: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四)随堂练习投影显示(可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问式,明确答案查缺补漏)、指出下面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标本阅兵式不感到寂寞因地制宜重峦叠嶂
11、嶙峋败笔别具匠心2、文段的中心句是:3、文段的结构4、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的特点是:5、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的特点是:6、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7、文段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参考答案:. 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整齐划一的; 一年四季都开花;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形容山岭叠嶂, 峰峦相接,连绵不断;重叠高耸的样子; 字、诗词、文章、绘画、设计等方面的缺点或疏漏;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 第一句 . 总分 .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五)说明方法应用(六)迁移练习:1、放世界文化遗产 -
12、 苏州园林录像的部分;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 字。(七)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 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 10 15 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 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 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板书设计第 一 部 分 ( 1-2 ) 概 括 说 明 苏 州 园 林 的 地 位 及 特 点 。总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第二部分( 3-9 )分类具花草树木的映衬美。体 说 明 苏
13、州 园 林 的 艺 术 美 。花 墙 廊 子 的 层 次 美 。分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细处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总第三部分( 10)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悬念。(八)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进入学习2、观赏风景,表达感受2、观察描述3、速读课文,找出中心3、感知文意4、细读课文,理清顺序4、析读领悟5、品读课文,感悟赏析5、品味语言6、拓展运用,导游解说6、辐射运用(九)课堂教学创新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后,先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假如你是一名苏州园林导游,我们在座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你想给游客解说些什么 ?请选取课文的某一段或某部分内容 ,用自己的话表述。请大家都来过把“导游瘾”吧!( 教师创设情境 ,给学生苏州园林的配乐视频,及时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礼仪、姿态、语言等问题进行指导,使比较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