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探析论文关键词:现阶段;通货膨胀;探析 论文本文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原因,了防止通货膨胀恶化的措施。 自 2006 年下半年,我国通货膨胀呈加速上扬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PI)同比上涨 4.论文关键词:现阶段;通货膨胀;探析 论文本文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原因,了防止通货膨胀恶化的措施。 自 2006 年下半年,我国通货膨胀呈加速上扬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PI)同比上涨 4.8%。已超过 4%的轻度通胀的指标,接近5%。2008 年二月份公布的数据中 PI 指数同比增长 8.7%,创下 12 年的最高值。
2、,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未来发展趋势,产生的原因的对策选择的现实意义。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货币供给量是主要因素。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流向各个行业商品的物价、等幅地价格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或行业(比如房地产) ,然后由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从而使关联行业又投资或消费,再对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 1999 年底到 2015 年二季度末,从 12 多万亿元增长到 37.7 多万亿元,增长了 3 倍多;贷款 1999 年底到 2015 年二季度末从 9 多万亿元增长到 25
3、 多万亿元,增长近 3 倍。可以说,7 年多的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增长,从而使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当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时,先是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推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当股市开始发展与繁荣时,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从而“吹”大股市的泡沫。时,式通货膨胀就开始了。 2.资源紧缺需求拉升。我国过多的人口去抢占有限的资源,就会产生资源紧缺问题。这势必会产生供给小于需求的效应,那么价格上涨问题直接的结果。是和自然资源的产品,价格上涨更高。 产品价格的上涨从另侧面也反映了产品的成本上升,是初级产品或者中间产品价格的上升,使产成品的成本上升。企业产品成本大幅的原因是,也其,企业来说,用销售价格的办法来
4、转移给消费者最为简便。由此可见,从需求拉动到产品成本两拉动了物价的上升,是式通货膨胀产的原因。 3.受国际市场的。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达 60%,指标已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发达和发展中14%20%的范围。 ,我国的多项涉外经济指标均已名列世界前茅,据海关统计,截至 2004年底,我国进出口总值已 1 万亿美元大关。 ,从贸易的主体来看,欧盟与我国的贸易额排,美国排,日本排。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呈现出的外向性。的经济外向性,使得我国经济遭受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性越来越大,对外部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从而外部的通货膨胀也就极易到我国。 2005 年汇改以后,币走上了升
5、值之路。按理说,本币升值会带来通缩效应。 ,国际热钱对币升值幅度预期较高,涌入,再加上持续的贸易顺差,给国内带来了的流动性。更为的是,在“双赤字”背景下,美元不任的性贬值。12下一页 【 前一阶段在美联储加息的,美元反而贬值,显然是过度发行了货币。国际上以美元标价的原油、金属、粮食等商品价格都大幅上涨。 二、防止通货膨胀恶化的措施 1.宏观调控,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高不下,带动 GDP 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首要任务宏观调控,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2006 年,出台了清查新开工投资项目、土地管理、控制信贷增长等性的调控措施,并了的
6、政策,应加大政策。2015 年高能耗行业盲目扩张在地区反弹的趋势,要综合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大对高能耗产业的结构,的市场准入标准,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稳妥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运用金融市场鼓励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转变。 2.治理流动性泛滥,防止资产价格泡沫 我国经济自 2003 年起流动性供给大于需求的,2005 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国际收支双顺差增长和货币能力,未来流动性依然严峻。国际经验证明,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中,过剩的货币资金更多流入短期高收益的资产市场,会在短期内推高资产价格,积累泡沫风险,甚至经济
7、危机的导火线。我国近两年房地产价格走高,股市的繁荣,呈现出“资金型”的特点。是受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世界性的金融风险上升,国际游资必定寻找避风港,将是首选,币升值或者利率对热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有必要实施更为的资本管制,加大反洗钱工作的,防止热钱的涌入;,清查银行信贷安全,防范资产泡沫。 三、结语 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绝照搬照抄哪的模式,要分析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走一条适合我国的解决之路,要从根源解决问题,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良平.加息的宏观效应J.我国统计,2015,(4). 2朱庆.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J.金融观察,2006,(12). 3张伟兵,我国潜在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J.经济导刊,2015,(4).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