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备战高考化学二轮氧化还原反应专项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48955 上传时间:2020-12-3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9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化学二轮氧化还原反应专项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备战高考化学二轮氧化还原反应专项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备战高考化学二轮氧化还原反应专项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备战高考化学二轮氧化还原反应专项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备战高考化学二轮氧化还原反应专项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 碘酸钾( KIO 3 )是重要的微量元素碘添加剂。实验室设计下列实验流程制取并测定产品中 KIO 3 的纯度 :其中制取碘酸(HIO 3 )的实验装置见图,有关物质的性质列于表中物质性质3白色固体,能溶于水,难溶于CCl4HIOKIO白色固体,能溶于水,难溶于乙醇 Cl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氧化反应:ClO IO3 =IO43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 A 中参加反应的盐酸所表现的化学性质为_。( 2)装置 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B 中所加 CCl4 的作用是_从而加快反应速率。(3)分离出B 中制得的HIO 3 水溶液的操作为_;中和之前,

2、需将HIO3 溶液煮沸至接近于无色,其目的是_,避免降低KIO 3 的产率。( 4)为充分吸收尾气,保护环境, C 处应选用最合适的实验装置是 _(填序号)。(5)为促使 KIO 3 晶体析出,应往中和所得的KIO 3 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_。(6)取 1.000g KIO 3 产品配成 200.00mL 溶液,每次精确量取20.00mL 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KI 溶液和稀盐酸,加入淀粉作指示剂,用0.1004mol/LNa 2S2 O3 溶液滴定。滴定至终点时蓝色消失(I 2 +2S2 O32- =2I - +S4O 62- ),测得每次平均消耗Na 2S2O3 溶液25.00mL。则产

3、品中 KIO 3 的质量分数为 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还原性 、酸性5CI 2 +I 2 +6H 2O=2HIO 3 +10HCl充分溶解 I 2 和 Cl 2,以增大反应物浓度分液 除去 Cl 2 (或 ClO - ),防止氧化KIO 3C 乙醇(或酒精)89.5%。【解析】【分析】装置 A 用于制取Cl2,发生的反应为:KClO3+6HCl(浓 )=KCl+3Cl2 +3H2O,装置 B 中发生的是制取 HIO3 的反应,装置 C 为尾气处理装置,既要吸收尾气中的HCl 和 Cl2,还要防止倒吸。【详解】(1)装置 A 中发生的反应为: KClO322+6HCl(浓)=KCl

4、+3Cl +3H O,浓盐酸中的 Cl 元素有一部分失电子转化为 Cl2,表现出还原性,还有一部分Cl 元素没有变价转化为 KCl(盐),表现出酸性,故答案为:还原性、酸性;(2)装置 B 中发生的反应为: 5Cl2 22322+I +6H O=2HIO +10HCl, Cl和 I 均难溶于水,易溶于CCl4,加入 CCl4 可使二者溶解在CCl4 中,增大反应物浓度,故答案为:5Cl2+I2+6H2O=2HIO3+10HCl;充分溶解I2 和 Cl2,以增大反应物浓度;(3)分离 B 中制得的 HIO3 水溶液的操作为分液, HIO3 溶液中混有的Cl2 在碱性条件下转化为 ClO-, Cl

5、O-会将 IO3 -氧化为 IO4-,因此在中和前需要将Cl2 除去,故答案为:分液;除去2-),防止氧化 KIO3Cl(或 ClO;(4)尾气中主要含HCl 和 Cl2NaOH溶液吸收,同时要防止倒吸,故答案为:C,需用;(5)因为 KIO3 难溶于乙醇,向KIO3 溶液中加入乙醇可降低其溶解度,促使KIO3 晶体析出,故答案为:乙醇(或酒精);(6)每 20mLKIO3 溶液中,加入KI 溶液和稀盐酸发生的反应为: IO3-+5I-+6H+=3I2+3H2O,滴定时发生的反应为:I2+2S2O3 2-=2I-+S4O62- ,可列出关系式:IO3-3I26S2 O32- ,每次平均消耗的

6、n(S2O3 2-)= 0.1004mol/L 0.025L=0.00251mol,则每 20mLKIO3 溶液中, n(KIO3)=n(IO3-)=n(S2O32-) 6=0.00251mol 6=0.000418mol,200mL 溶液中, n(KIO3)=0.00418mol ,产品中KIO3214g / mol0.00418mol的质量分数 = 100%=89.5%,故答案为: 89.5%。1g【点睛】1g 样品配成了 200mL 溶液,而根据关系式计算出的是20mL 溶液中 KIO3 的物质的量,需扩大 10 倍才能得到 1g 样品中 KIO3 的物质的量。2 根据当地资源等情况,硫

7、酸工业常用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作为原料。完成下列填空:(1)将 0.050mol SO2(g) 和 0.030mol O 2(g) 充入一个 2L 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SO2(g)+O2 (g) 2SO3(g)+Q。经2分钟反应达到平衡,测得n(SO3)=0.040mol,则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_(2)在容积不变时,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高SO2 平衡转化率的有 _(选填编号 )a.移出氧气b.降低温度c.减小压强d.再充入 0.050molSO 2(g)和 0.030molO 2 (g)(3)在起始温度 T1(673K)时 SO2 的转化率随反应时间 (t)的变化

8、如图,请在图中画出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起始温度为T2(723K)时 SO2 的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_(4)黄铁矿在一定条件下煅烧的产物为SO和 Fe O234将黄铁矿的煅烧产物Fe3 4244O溶于 HSO 后,加入铁粉,可制备FeSO。酸溶过程中需维持溶液有足够的酸性,其原因是_FeS2 能将溶液中的3+2+2。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Fe 还原为 Fe ,本身被氧化为SO4_。有 2mol 氧化产物生成时转移的电子数为_【答案】 0.005mol/(L?min)bd抑制 Fe3+与 Fe2+的水解,并防止 Fe2+被氧化成 Fe3+ FeS2+14Fe3+8H2 O=15Fe2+2SO

9、42 +16H+14NA【解析】【分析】(1)根据 vc 求出氧气的速率,然后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计t算;(2)反应放热,为提高 SO2 平衡转化率,应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降低温度,体积不变,不能从压强的角度考虑,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移出氧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不利于提高SO2 平衡转化率,由此分析解答;(3)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进行,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减小,但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缩短,据此画出曲线;(4) Fe3 与 Fe2 易水解, Fe2 易被氧化成 Fe3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几何电子守恒来配平化学方程式,结合方程计算转移电子

10、数。【详解】c0.040mol32L(1)v(SO )t2min 0.01mol/(L?min) ,所以 v(O213,)2v(SO ) 0.005mol/(L?min)故答案为: 0.005mol/(L?min) ;(2)a移出氧气,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减少,故不选;b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增大,故选;c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减少,故不选;d再充入0.050molSO2(g)和 0.030molO 2(g),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增大,故选;故答案为: bd;(3)反应: 2SO2(g)+O2(g)? 2SO3(g) H0

11、, SO2 的转化率在起始温度T1673K 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起始温度为T2 723K,温度升高,平衡逆向进行,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减小,但反应速率增大,达到平衡需要的时间短,在图中画出温度T2 下SO2 的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预期结果示意图如图所示;故答案为:;(4) Fe2O3(或 Fe3O4 等 )溶于 H2SO4 后,生成的 Fe3 与 Fe2 易水解, Fe2 易被氧化成 Fe3 ,所以要加入 Fe 粉和酸,抑制 Fe3 与 Fe2 的水解,并防止 Fe2 被氧化成 Fe3 ,故答案为:抑制 Fe3 与 Fe2 的水解,并防止Fe2被氧化成 Fe3 ;-

12、2 价的硫离子具有还原性,FeS2可以将溶液中的Fe3 还原为 Fe2 ,而本身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FeS2+14Fe3+8H2O=15Fe2+2SO42+16H+,氧化产物是硫酸根离子,有 2mol 硫酸根生成时转移的电子数为14NA,故答案为:3+2+2+FeS2+14Fe +8H2O=15Fe +2SO4+16H ; 14NA。【点睛】注意 (3)温度升高,平衡逆向进行,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减小,但反应速率增大,达到平衡需要的时间短,此为解题的关键。3 常温下,三硫代碳酸钠 (Na2 CS3)是玫瑰红色针状固体,与碳酸钠性质相近。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某小组设计实验

13、探究三硫代碳酸钠的性质并测定其溶液的浓度。实验一:探究Na2CS3 的性质(1)向 Na2CS3 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用离子方程式说明溶液呈碱性的原因_。(2)向 Na2CS3 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4 溶液,紫色褪去。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实验二:测定Na2CS3 溶液的浓度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取50.0mLNa2CS3 溶液置于三颈瓶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滴入足量 2.0mol/L 稀 H2 4SO ,关闭活塞。已知: Na232 4242222246,CS + H SO Na SO+ CS + H S。 CS 和 H S均有毒。CS 不溶于水,沸点密度 1.26g/m

14、L ,与 CO2222某些性质相似,与 NaOH 作用生成 Na COS 和 H O。(1)盛放碱石灰的仪器的名称是_,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_(填化学式 )。(2)C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3)反应结束后打开活塞K,再缓慢通入N2 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4)为了计算 Na2CS3 溶液的浓度,对充分反应后B 中混合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 8.4g 固体,则三颈瓶中Na2CS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答案】 CS2-SCaONaOHCS2-2-+H2O3+H2O HCS3 +OH干燥管+2OHCOS2将装?和置中残留的的H2S、 CS2 全部排入后续装置中,使其被完全吸收1.

15、75mol/L【解析】【分析】实验一: (1)Na2323CS 的水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色,说明Na CS 是强碱弱酸盐;(2)根据 Na2 CS3 中元素化合价是否是该元素的最高价态来进行判断;实验二: (1)根据仪器的图形判断仪器的名称;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2)A 中生成的 CS2 可与 NaOH 作用生成Na2COS2 和 H2O;(3)反应结束后打开活塞 k,再缓慢通入热 N2 一段时间是把生成的硫化氢和二硫化碳全部赶入后面装置完全吸收;(4)当A 中反应完全后,打开K 缓慢通入热N2 一段时间,然后对B 中混合物进行过滤、洗8.4g涤、干燥,称重,得8.4g 黑色固体

16、, n(CuS) 0.0875mol ,根据关系式96g/mol2 3223n计算 A 中 Na2 3Na CS H SCuS得 n(Na CS) n(CuS) 0.0875mol ,根据 cCS 溶液的浓V度。【详解】实验一: (1)Na的水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色,说明2-在水中2CS3Na2CS3 是强碱弱酸盐,则 CS3发生水解,离子方程式为:CS2-+H2O-;3HCS3 +OH?(2)Na CS 中 Na 为 +1 价, C 为 +4 价,都是元素的最高价态,不能被氧化,S 为 -2 价,是硫23元素的低价态,能够被氧化,所以被氧化的元素是S;实验二: (1)盛放碱石灰的仪器为干燥管,

17、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2)A 中生成的 CS2 可与 NaOH 作用生成 Na2COS2和 H2O,相关离子方程式为:CS2 +2OH- COS22-+H2O;(3)反应结束后打开活塞 k,再缓慢通入热 N2 一段时间,其目的是:将装置中的H2S 全部排入 B 中被充分吸收;将装置中的CS2 全部排入 C 中被充分吸收;(4) 当 A 中反应完全后,打开 K 缓慢通入热 N2 一段时间,然后对 B 中混合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 8.4g 黑色固体, n(CuS)8.4g 0.0875mol ,根据关系式96g/molNa2CS3 H2SCuS 得 n(Na2CS3)

18、n(CuS) 0.0875mol , c(Na2CS3) 0.0875mol 1.75mol/L 。0.05L4 废水中过量的氨氮( NH 3 和 NH 4 )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某科研小组用NaClO 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已知:HClO 的氧化性比 NaClO 强; NH 3 比 NH 4更易被氧化;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经处理过的氨氮废水pH 要控制在 69 。(1) pH 1.25 时, NaClO 可与 NH 4 反应生成 N 2 等无污染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进水 pH 对氨氮去除率和出水pH 的影响分别如图 1 和图 2 所示:进水 pH 在 1.252.75 范围内时,氨

19、氮去除率随_。进水 pH 在 2.756 范围内时,氨氮去除率随进水 pH 应控制在 _左右为宜。pH 的升高迅速下降的原因是pH 的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_。(3)为研究空气对NaClO 氢化氨氮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单位时间内通人空气的量,发现氨氮去除率几乎不变。其原因可能是_(填序号 )a. O2 的氧化性比NaClO 弱b. O 2 氧化氨氮速率比NaClO 慢c. O2 在废水中溶解度比较小d.空气中的 N 2 进入废水中【答案】 3ClO 2NH 4N 23Cl3H 2O 2H 随着 pH 的升高, NaClO 含量增大,氧化性降低,导致氨氯去除率下降随着 pH 的升高,氨氮废水

20、中 NH 3 含量增大,而NH 3 比 NH 4 更易被氧化1.5abc【解析】【分析】(1)pH=1.25 时, NaClO 可与 NH4+反应生成 N2 等无污染物质,次氯酸根离子被还原为氯离子和水,结合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2)进水 pH 为 1.25 2.75 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pH 升高迅速下降是c(OH-)较大,抑制NaClO 水解, c(HClO)较小致氧化能力弱;进水 pH 为 2.756.00 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pH 升高而上升,氨气含量增大氨氮易被氧化;结合图象变化可知进水pH 应控制在1.0 左右;(3)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单位时间内通入空气

21、的量,发现氨氮去除率几乎不变,说明化氨氮速率比 NaClO 慢,比次氯酸钠氧化性弱,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少等原因。O2 氧【详解】(1)pH=1.25 时, NaClO 可与 NH4+反应生成N2 等无污染物质,次氯酸根离子被还原为氯离子,结合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3ClO-+2NH4 +=N2 +3Cl-+2H+;(2)进水pH 为1.25 2.75 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pH 升高迅速下降的原因是:随着PH 升高, NaClO 含量增大,氧化性能降低,导致氨氮去除率下降;进水pH 为2.756.00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pH 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随着PH 升高氨氮废水中氨

22、气含量增大,氨氮更易被氧化;进水 pH 应控制在1.50 左右,氨氮去除率会较大;(3)研究空气对NaClO 氧化氨氮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单位时间内通入空气的量,发现氨氮去除率几乎不变。其原因可能是:O2 的氧化性比NaClO 弱、 O2 氧化氨氮速率比NaClO 慢、 O2 在溶液中溶解度比较小;故答案为:abc。5 过氧乙酸 (CH3 COOOH)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它可由冰醋酸与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制得;它可以迅速杀灭多种微生物,包括多种病毒(如: 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细菌、真菌及芽孢。下面是市售过氧乙酸商品标签:有关资料: H2O2 是极弱的电解

23、质,在酸性介质中才能稳定存在,是一种强氧化剂。过氧乙酸消毒液是由H2O2、 H2O、 CH3 COOH及少量 H2 SO4 混合后,反应生成过氧乙酸(CH3COOOH)。CH3COOOH容易放出氧原子,它与空气中微生物机体作用,达到灭菌目的,是消毒液的主要成分。(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弄清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的甲、乙溶液的主要成分各是什么?进行以下科学探究,请你完成下列相关内容:提出假设:甲溶液的主要成分为_,乙溶液的主要成分为_。实验验证:取甲、乙两种溶液少许,分别加入几滴_试液,若中假设正确,则甲溶液的现象为_ ,乙溶液的现象为_。(2)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_ (填编号 )A 过氧乙

24、酸与羟基乙酸(HOCH2COOH)互为同分异构体B 过氧乙酸与苯酚混合使用可增强消毒效果C 过氧乙酸与乙酸属于同系物D 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3)实验室制备少量过氧乙酸,可由冰醋酸和过氧化氢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制得,实验装置和步骤如下:在三颈烧瓶中加入一定量冰醋酸与浓H2SO4 的混合液体,再缓缓加入适量30%的双氧水。不断搅拌并控制 B 中混合液的温度为20 30至反应结束。接入冷凝管和抽气泵,在锥形瓶中收集得到产品。请回答下列问题:仪器 C 的名称是 _;为更好地控制反应温度,应采用方法是_ ;生成过氧乙酸的化学方程式为_ ;碘量法分析:取2.00mL 过氧乙酸试样稀释成100mL,从中

25、取出5.00mL ,滴加酸性KMnO溶液至恰好粉红色以除去残余H O ,再加入 10mL 10%KI 溶液和几滴淀粉溶液,摇422匀,反应完全后再用0.1000mol/L 的 Na22 3S O 标准液滴定至终点 (反应方程式为2Na S O +I =Na S O +2NaI),共消耗14.30mL Na S O 标准液。该样品中过氧乙酸的物质的2232246223量浓度是 _mol/L。(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提示:-+CH3 COOOH+2I+2H=I2 +CH3COOH +H2O)【答案】甲 H2O2、 H2O、H2SO4乙 CH3COOH、 H2O石蕊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乙:溶液由无

26、色变为红色A冷凝管(或直形冷凝管)水浴加热CH3COOH +H2O2 CH3COOOH + H2O7.15【解析】【分析】( 1)若假设甲溶液的有效成分是 H2O2,则乙溶液的有效成分是 CH3COOOH,根据过氧乙酸消毒液是由 H2O2、 H2O、 CH3 COOH及少量 H2 SO4 混合后,反应生成过氧乙酸(CH3COOOH),H2O2 是极弱的电解质,在酸性介质中才能稳定存在,则H2 SO4 应该在甲溶液中,另外两种溶液中的水也是一种主要成分;两溶液都呈酸性,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是甲溶液中 H2 O2 漂白作用的会使变红的溶液褪色;( 2)结合选项对过氧乙酸 (CH3COOOH)

27、性质判断,( 3)由仪器的结构,可知 C 为直形冷凝管;控制 B 中混合液的温度为20 30,应采取水浴加热;结合题中信息,写出生成过氧乙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OOOH+2I+2H =I2+CH3COOH +H2O,2Na2S2O3+I2 =Na2 S4O6 +2NaI,由这两个方程式,确定关系式: CH3COOOH I2 2Na2S2O3,计算稀释后 5.00mL 溶液中过氧乙酸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原来的 2.00mL 溶液中的过氧乙酸的物质的量,再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式计算。【详解】( 1)若假设甲溶液的有效成分是 H2O2,则乙溶液的有效成分是 CH3COOOH,根据过氧乙酸消毒

28、液是由 H2O2、 H2O、 CH3 COOH及少量 H2 SO4 混合后,反应生成过氧乙酸(CH3COOOH),H2O2 是极弱的电解质,在酸性介质中才能稳定存在,则H2 SO4 应该在甲溶液中,另外两种溶液中的水更是一种主要成分;两溶液都呈酸性,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是甲溶液中H2 O2 漂白作用的会使变红的溶液褪色;( 2)过氧乙酸与羟基乙酸 (HOCH2COOH)的分子式都是 C2H4O3 ,但结构不同,故互为同分异构体;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性,而苯酚易被氧化,两者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增强消毒效果;过氧乙酸的分子结构中存在过氧根而乙酸中没有,两者结构不相似,不属于同系物;过氧乙

29、酸中的氧元素有+2 价、 +1 价;(3)由仪器的结构,可知C 为直形冷凝管;控制 B 中混合液的温度为 20 30,应采取水浴加热,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乙酸与过氧化氢在浓硫酸、 20 30条件下反应生成过氧乙酸 (CH3 COO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 + H2O2CH3COOOH + H2O ;CH3COOOH+2I- +2H+ =I2+CH3 COOH +H2O, 2Na2S2O3+I2=Na2S4O6+2NaI,由这两个方程式,确定关系式: CH3COOOH I2 2Na2 S2O3 ,可知稀释后的 5.00mL 溶液中过氧乙酸的物质的量是:0.0143L 0.

30、1000mol/L,原来 2.00mL 溶液中的过氧乙酸的物质的量是: 0.0143L 0.1000mol/L=0.0143mol ,该该样品中过氧乙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7.15 mol/L 。【点睛】本题是探究性实验试题,现根据题中的信息去假设,然后分析、得出结论。实验中的数据处理,借助关系式法,计算所需要的物质的物质的量。6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氯气的性质并模拟工业制备漂白粉,设计了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已知: A 中反应为 KClO 3H2O;3 6HCl(浓 )=KCl3Cl2石灰乳的主要成分为Ca(OH)2,其他杂质不参与反应。(1) B 装置作用 _。实验结束后,立即将B 中溶液滴

31、几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上,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2)装置 C 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 中 I、 II、 III 处依次放入的物质正确的是 _(填编号)。编号IIIIIIA干燥的有色布条碱石灰湿润的有色布条B干燥的有色布条浓硫酸湿润的有色布条C湿润的有色布条浓硫酸干燥的有色布条D湿润的有色布条碱石灰干燥的有色布条(3)待 E 中物质完全反应后,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得到漂白粉样品,其主要成份为_(填化学式)(4) F 装置的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5)为测定( 3)中所得漂白粉的有效成份含量。称取ag 漂白粉样品溶解,往所得溶液中通入 CO2 至产生沉淀最大值时,该过程的

32、化学方程式为_,若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为 bmol ,则该漂白粉中有效成份的质量分数为_(用含 a、 b 的式子表示)。【答案】除去氯气中的HCl 气体试纸变红不褪色CCaCl222、 Ca(ClO)Cl 2NaOH22223143b=NaCl+ NaClO+HO CO+H O+Ca(ClO) = CaCO+2HClOa【解析】【分析】由实验装置图可知,装置A 用浓盐酸与氯酸钾反应制备氯气,盛有饱和食盐水的装置B 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装置C 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盛有浓硫酸的装置D 的作用是干燥氯气,盛有石灰乳的装置E 的作用是制备漂白粉,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

33、F 的作用是吸收有毒的尾气氯气,防止污染空气。【详解】( 1)盛有饱和食盐水的装置 B 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实验结束后,因饱和食盐水吸收氯化氢气体,使溶液呈酸性,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色,由于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没有次氯酸,不能使试纸褪色,故答案为:除去氯气中的HCl 气体;试纸变红不褪色;( 2)氯气没有漂白性,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有色布条褪色,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则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时, C 中 I、 II、 III 处依次放入的物质湿润的有色布条、浓硫酸、干燥的有色布条,C正确,故答案为:C;

34、( 3)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则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故答案为:CaCl2、Ca(ClO)2;( 4)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F 的作用是吸收有毒的尾气氯气,过量的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防止污染空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 2NaOH=NaCl+ NaClO+H2O,故答案为:Cl2 2NaOH =NaCl+ NaClO+H2O;(5)碳酸的酸性强于次氯酸,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漂白粉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次氯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次氯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Ca(ClO)2 = CaCO3 +2HClO;

35、由题意可知,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bmol ,则有效成分次氯酸钙的质量为bmol 143g/mol=143bg ,该漂白粉中有效成份的质量分数为143ab ,故答案为:CO2+H2 O+Ca(ClO)2 = CaCO3 +2HClO; 143a b 。【点睛】氯气没有漂白性,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有色布条褪色,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是设计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实验方案的依据,也是解答试题的关键。7 在古代,橘红色的铅丹( Pb3O4)用于入药和炼丹,人们对其中重金属铅的毒性认识不足。已知: PbO2 为棕黑色粉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铅丹的一些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并测定其组成。回答下列问题:(1)性质实验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将适量铅丹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加_Pb3O4 4H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