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解答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45861 上传时间:2020-12-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解答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解答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解答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解答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解答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分类练习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解答题含答案解析一、化学反应原理1 硫代硫酸钠 (Na2S2O3)是一种解毒药,用于氟化物、砷、汞、铅、锡、碘等中毒,临床常用于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病症 .硫代硫酸钠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分解产生 S 和 SO2实验 I: Na2S2O3 的制备。工业上可用反应: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 制得,实验室模拟该工业过程的装置如图所示:(1)仪器a 的名称是_,仪器b 的名称是_。b中利用质量分数为70%? 80%的H2SO4 溶液与Na2SO3 固体反应制备S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c 中试剂为 _(

2、2)实验中要控制SO2 的生成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 (写出一条)(3)为了保证硫代硫酸钠的产量,实验中通入的SO2 不能过量,原因是_实验:探究Na2S2O3 与金属阳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资料: Fe3+3S2 O32-? Fe(S2O3)33-(紫黑色 )装置试剂 X实验现象混合后溶液先变成紫黑色,30sFe2(SO4)3 溶液后几乎变为无色(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初步判断最终Fe3+被 S2O32-还原为 Fe2+,通过 _(填操作、试剂和现象 ),进一步证实生成了Fe2+。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角度解释实验的现象:_实验:标定Na2S2O3 溶液的浓度(5)称取一定质量的产品配制成硫

3、代硫酸钠溶液,并用间接碘量法标定该溶液的浓度: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基准物质K2Cr2O7(摩尔质量为294g?mol-1 )0.5880g。平均分成3 份,分别放入 3 个锥形瓶中,加水配成溶液,并加入过量的KI 并酸化,发生下列反应: 6I-+Cr2O72-+14H+ = 3I2+2Cr3+7H2O,再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立即用所配Na2S2O3 溶液滴定,发生反应2-2-,三次消耗 Na2S2O3 溶液的平均体积为25.00 mL,则所标定的硫代硫I2+2S2O3= 2I + S4O6酸钠溶液的浓度为_mol?L-1【答案】分液漏斗蒸馏烧瓶 H 2SO4Na 2SO3 =Na 2SO4 H 2

4、O SO2硫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调节酸的滴加速度若 SO2 过量,溶液显酸性产物会发生分解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开始生成Fe(S2 3 33- 的反应速率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慢,但O )3+与 S2 32-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大,导致3+2 32-2 333-(紫黑色 )平衡向逆反应方FeOFe +3S O? Fe(S O )向移动,最终溶液几乎变为无色0.1600【解析】【分析】【详解】(1)a 的名称即为分液漏斗, b 的名称即为蒸馏烧瓶; b 中是通过浓硫酸和 Na2SO3 反应生成SO2,所以方程式为: H 2 SO4 Na 2SO3 =Na 2SO4 H 2O SO2 ; c 中

5、是制备硫代硫酸钠的反应, SO2 由装置 b 提供,所以 c 中试剂为硫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2)从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分析,控制2SO 生成速率可以调节酸的滴加速度或者调节酸的浓度,或者改变反应温度;(3)题干中指出,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溶液中会分解,如果通过量的SO,会使溶液酸性增2强,对制备产物不利,所以原因是:SO2 过量,溶液显酸性,产物会发生分解;(4)检验 Fe2+常用试剂是铁氰化钾,所以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即证明有Fe2+生成;解释原因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体现出反应速率和平衡两个角度,所以解释为:开始阶段,生成 Fe(S2O 3 )33 的反应速率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慢

6、,所以有紫黑色出现,随着Fe3+的量逐渐增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变大,导致平衡逆向移动,紫黑色逐渐消失,最终溶液几乎变为无色;(5)间接碘量法滴定过程中涉及两个反应:6ICr2O 7214H =3I 22Cr 37H 2 O ; I 2 2S2 O32 =2IS4O 62;反应 I-被氧化成 I2,反应中第一步所得的I2 又被还原成 I-,所以与电子转移数相同,那么滴定过程中消耗的Cr2 O 72 得电子总数就与消耗的S2 O32 失电子总数相同;在做计算时,不要忽略取的基准物质重铬酸钾分成了三份进行的滴定。所以假设 c(Na2S2O3)=a mol/L ,列电子得失守恒式:10.5880 6

7、=a 0.025 1,3294解得 a=0.1600mol/L 。2 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 ) ,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取样、氧的固定a.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b. 向烧瓶中加入200mL 水样。c. 向烧瓶中依次迅速加入1mLMnSO 4 无氧溶液 ( 过量 ) 和 2mL 碱性 KI 无氧溶液 ( 过量 ) ,开启搅拌器,反应生成MnO(OH) 2 ,实现氧的固定。 .酸化、滴定d. 搅拌,并向烧瓶中加入 2mL 硫酸无氧溶液至 MnO(OH) 2 被 I

8、还原为 Mn 2 ,溶液为中性或弱酸性。e.在暗处静置5min 后,取一定量溶液,用Na 2S2O 3 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 2 2S2O32I 2 2I S4O 62,记录数据。f.g. 处理数据 ( 忽略氧气从水样中的逸出量和加入试剂后水样体积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12345配制以上无氧溶液时,除去所用溶剂水中的氧气的简单操作为_。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步骤 c”中 “搅拌 ”的作用是 _。“氧的固定 ”中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步骤 f ”为 _。6 “步骤 e”中,用 amol/LNa 2S2O3 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滴定终

9、点的现象为_;若 200mL 水样经处理后,共消耗Na2S2 O 3 标准溶液的体积为b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_ (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mg/L 。7 “步骤 d”中加入硫酸溶液反应后,若溶液pH 过低,滴定时会产生明显的误差,写出产生此误差的原因(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至少写出2 个 ) : _。【答案】将溶剂水煮沸后冷却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使溶液混合均匀,快速完成反应O 22Mn(OH) 22MnO(OH) 2重复步骤e 中的滴定操作 23次当滴入最后一滴时,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复色40ab2HS2O32S SO2H 2 O , SO2 I 2 2H

10、 2O 4HSO422I ;4H4IO2 2I 2 2H 2O【解析】【详解】( 1)溶液中氧气溶解度不大,且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所以配制以上无氧溶液时需要通过煮沸溶剂后冷却,把溶剂水中溶解的氧气赶出得到;故答案为:将溶剂水煮沸后冷却;( 2)取水样时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会使氧气溶解度减小,为此,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故答案为: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3)操作步骤中搅拌的作用是使溶液混合均匀,快速完成反应;故答案为:使溶液混合均匀,快速完成反应;(4) “氧的固定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11、程式为:O 2 2Mn(OH) 2 2MnO(OH) 2 ;故答案为: O 2 2Mn(OH) 2 2MnO(OH)2 ;( 5)为减少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滴定实验应重复进行滴定实验测定数值,取几次的平均值计算,步骤 f 为重复步骤 e 的操作 23 次;故答案为:重复步骤e 的操作 23 次;(6)用 Na 2S2 O3 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 2 ,发生反应 2S2O 32I2S4O 622I ,以淀粉作指示剂,随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入,滴定过程中滴入最后一滴溶液蓝色变化为无色且半分钟不变说明反应达到终点;若200mL 水样经处理后,共消耗Na22 3标准溶液的体积为S ObmL,实验过程中依次发

12、生的反应为2Mn 2O24OH2MnO(OH) 2,MnO(OH)22I4HMn 2I23H2O,2S O2IS O22I,得到定量关23246系为:O 22MnO(OH) 2 2I 24S2O 23 ,14n ( O2)b 10 3 Lamol L 1n( O2) =0.00025abmol ,质量为0.00025abmol 32g / mol 0.008abg 8abmg ,氧气浓度8abmg40abmg / L ;0.2L故答案为:当滴入最后一滴时,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复色;40ab;7 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也能够被生成的碘氧化,同时空气中的氧气也能

13、够将碘离子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2HS2O32S SO2H 2 O ; SO2 I 2 2H 2O 4HSO422I ;4H4IO2 2I 2 2H 2O ,故答案为: 2HS2O 32S SO2H 2O , SO2 I 2 2H 2 O 4HSO422I ,4H4I O 22I 22H 2 O( 任写其中2 个 )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含量的测定、滴定实验及其计算的相关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应用,主要是实验基本操作、滴定实验的步骤、水中溶解氧含量的计算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3 水合肼 (N 2H4H2O)又名水合联氨,无色透明,是具有腐蚀性和强还原性的碱性液

14、体,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试剂。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CO(NH2)2 2NaOHNaClO=N2H4H2O Na2CO3 NaCl。实验 1:制备 NaClO 溶液。 (已知: 3NaClO2NaClNaClO3 )(1)如图装置中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用 NaOH 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 NaOH 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除量筒外还有_(填字母 )。a.烧杯 b.容量瓶c.玻璃棒d.烧瓶(3)图中装置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的目的是_ 。实验 2:制取水合肼。(4)图中充分反应后, _(填操作名称 )A 中溶液即可得到水合肼的粗产品。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N2H4H

15、2O 会参与 A 中反应并产生大量氮气,降低产品产率。写出该过程反应生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_。实验3:测定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5)称取馏分 3.0g,加入适量加水配成 250 mL 溶液,移出NaHCO3 固体 (滴定过程中,调节溶液的pH 保持在 6.5 左右 ),25.00 mL 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2 3 滴淀粉溶液,用0.151 的碘的标准溶液滴定 mol L(已知: N2H4H2 O 2I2=N24HI H2O)。滴定时,碘的标准溶液盛放在_(填 “酸式 ”或 “碱式 ”)滴定管中。下列能导致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填字母 )。a.锥形瓶清洗干净后未干燥b.滴定前,滴定

16、管内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c.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d.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直接装标准液实验测得消耗I2 溶液的平均值为20.00mL,馏分中水合肼 (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_。【答案】 MnO2222 4HCl(浓 ) MnCl Cl 2H O a c 防止 NaClO 受热分解,影响水合肼的产率 蒸馏N2H4H2 O 2NaClO=N23H2 O 2NaCl 酸式 d 25%【解析】【分析】(1)装置中烧瓶内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 2)配制 30%NaOH 溶液时,用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在烧杯中加水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3)由题给信息

17、可知,次氯酸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氯酸钠,降温可以防止NaClO受热分解;(4) N2H4?H2O 具有强还原性,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N2 H4 H2O 与次氯酸钠反应;(5)碘的标准溶液具有氧化性,可以腐蚀橡皮管;依据操作不当对标准溶液体积的影响分析解答;由方程式N2H4H2O 2I2=N2 4HI H2 O 可得如下关系N2H4H2O 2I2,由此计算N2H4H2O 的物质的量和质量分数。【详解】(1)装置 中烧瓶内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 2 4HCl(浓 )MnCl2 Cl2 2H2O,故答案为:MnO2 4HCl(浓 )MnC

18、l2 Cl22H2O;(2)配制 30%NaOH 溶液时,用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在烧杯中加水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需要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故答案为:ac;(3)由题给信息可知,次氯酸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氯酸钠,图中装置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可以防止NaClO 受热分解,影响水合肼的产率,故答案为:防止NaClO 受热分解,影响水合肼的产率;(4)由反应方程式示可知,加热蒸馏三颈烧瓶内的溶液可得到水合肼的粗产品;N2H4?H2O 具有强还原性,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N2H4H2O 与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氮气、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H2O+2NaClO=N2 +

19、3H2O+2NaCl,故答案为:蒸馏; N2H4?H2O+2NaClO=N2 +3H2O+2NaCl;( 5)碘的标准溶液具有氧化性,可以腐蚀橡皮管,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故答案为:酸式; a. 锥形瓶清洗干净后未干燥,不影响水合肼的物质的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故错误;b.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会导致碘的标准溶液体积偏小,所测结果偏小,故错误;c.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会导致碘的标准溶液体积偏小,所测结果偏小,故错误;d.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直接装标准液会稀释碘的标准溶液,导致碘的标准溶液体积偏大,所测结果偏高,故正确;d 正确,故答案为:d; 由方程式N2H4H2O

20、2I2 =N2 4HI H2O 可得如下关系N2H4H2O 2I2,则 3.0g 馏分中n(N2H4H2O) = 21 n( I2) 10= 21120 103L 10=0.015 mol ,则馏分中水合0.15 mol L0.015mol 50g/ mol100%=25%,故答案为: 25%。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3 g【点睛】由题给信息可知,次氯酸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氯酸钠,图中装置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可以防止 NaClO 受热分解是解答关键, N2H4?H2O 具有强还原性,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 N2H4H2O 与次氯酸钠反应是解答难点。4 甲同学向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

21、滴加0.1mol/L的Fe NO33()溶液 (pH=2) ,发现银镜部分溶解,和大家一起分析原因:甲同学认为: Fe3+具有氧化性,能够溶解单质Ag。乙同学认为: Fe( NO3) 3 溶液显酸性,该条件下NO3也能氧化单质 Ag。丙同学认为: Fe3+和 NO3 均能把 Ag 氧化而溶解。(1) 生成银镜反应过程中银氨溶液发生_ (氧化、还原)反应。(2) 为得出正确结论,只需设计两个实验验证即可。IFe NO33实验 :向溶解了银镜的()的溶液中加入_(填序号,KSCN溶液、K3Fe( CN) 6溶液、稀 HC1),现象为 _,证明甲的结论正确。实验:向附有银镜的试管中加入_溶液,观察银

22、镜是否溶解。两个实验结果证明了丙同学的结论。(3) 丙同学又把5mLFeSO2 滴 KSCN溶液无变化;第二份加入4 溶液分成两份:第一份滴加1mL0.1mol/LAgNO 3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随后有黑色固体产生(经验证黑色固体为Ag 颗粒),再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根据上述的实验情况,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3+、Fe2+、 Ag+ 、Ag 之间的反应关系 _。(4) 丁同学改用如图实验装置做进一步探究:K 刚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此时石墨作_,(填 “正极 ”或 “负极。此过程氧化性: Fe3+_Ag+(填 或或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答案】还原 产生蓝色沉淀pH=

23、2 0.3mol/L KNO3 或 NaNO3 溶液 Ag + Fe3+ ? Ag+ +Fe2+或 (Ag+ + Fe2+ ?Ag + Fe3+) 正极 其它条件不变时,物质的氧化性与浓度有关系,浓度的改变可导致平衡的移动【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2)实验 :甲同学认为:Fe3+具有氧化性,能够溶解单质Ag,则要证明甲的结论正确,可验证 Fe3+的还原产物Fe2+的存在;实验 :进行对照实验;(3)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溶液中发生的反应;(4)根据指针偏转方向判断正负极,判断电极反应,并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分析解答。【详解】(1)往 AgNO3 溶液中

24、逐滴加入氨水,银离子和氨水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银沉淀和铵根离子, Ag+NH3?H2O AgOH +NH4+ ;继续滴入氨水白色沉淀溶解,氢氧化银和氨水反应生成银氨溶液和水,AgOH+2NH3?H2 O Ag(NH3)2 OH+2H2O,若用乙醛进行银镜反应,再加入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生成乙酸铵,氨气、银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 +3NH+H2O,银氨溶液中的银为 +1 价,被醛基还原生成 0 价的银单质,故答案为:还原;(2)实验 :甲同学认为: Fe3+具有氧化性,能够溶解单质Ag,则要证明甲的结论正确,可验证 Fe3+的还原

25、产物Fe2+的存在即可,验证Fe2+的实验是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K3Fe(CN)6溶液会和Fe2+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故答案为:;产生蓝色沉淀;实验 :丙同学认为:Fe3+和 NO3 均能把 Ag 氧化而溶解,且两个实验结果证明了丙同学的结论,而实验I 验证了 Fe3+具有氧化性,能够溶解单质Ag,则实验II 需要验证NO3也能把 Ag 氧化而溶解,需进行对照实验,0.1mol/L 的 Fe(NO3)3 溶液 (pH=2), NO3 为 0.3 mol/L ,所以需向附有银镜的试管中加入pH=2 的 0.3 mol/L KNO3 或 NaNO3 溶液,故答案为:pH=2的 0

26、.3 mol/L KNO33或 NaNO ;(3)Fe3+遇 KSCN溶液变红,第一份滴加 2滴 KSCN溶液无变化,说明FeSO4 溶液中无 Fe3+,第二份加入 1ml 0.1mol/L AgNO 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随后有黑色固体Ag 产生,再取上层溶液滴加 KSCN溶液变红,说明有Fe3+产生,说明 Fe2+被 Ag+氧化生成 Fe3+,Ag+被还原为Ag,又 Fe3+具有氧化性,能够溶解单质Ag,则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Ag? Fe2+Ag+ 或 Ag+Fe2+? Ag+Fe3+;(4) K 刚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则银为负极,石墨为正极,该电池的反应本质为

27、Fe3+Ag? Fe2+Ag+ ,该反应中铁离子为氧化剂,银离子为氧化产物,则氧化性:Fe3+ Ag+,故答案为:正极;当指针归零后,向右烧杯中滴加几滴饱和AgNO3 溶液,指针向右偏转,则此时石墨为负极,银为正极,右侧烧杯中银离子浓度增大,反应Fe3+Ag? Fe2+Ag+的平衡左移,发生反应 Ag+Fe2+? Ag+Fe3+,此时 Ag+为氧化剂, Fe3+为氧化产物,则氧化性: Fe3+ Ag+;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物质的氧化性与浓度有关,浓度的改变可导致平衡移动。5 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盐,外观与食盐非常相似,毒性较强。 . 经查:K sp(AgNO2)=2 10

28、 8, Ksp(AgCl)=1.8 10 10;Ka(HNO2)=5.1 10 4。请设计最简单的方法鉴别 NaNO2和 NaCl 两种固体 _.某小组同学用如下装置(略去夹持仪器)制备亚硝酸钠已知: 2NO Na2O2=2NaNO;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2NO和 NO2 都能与 MnO4NO3和 Mn。( 1)使用铜丝的优点是 _ 。(2)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装置 C 中盛放的药品是 _;(填字母代号)A浓硫酸BNaOH溶液C水D四氯化碳(3)该小组称取5.000g 制取的样品溶于水配成250ml 溶液,取25.00ml 溶液于锥形瓶中,用 0.1000mol L1酸性 K

29、MnO溶液进行滴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4滴定次数1234消耗 KMnO溶液体积 /mL20.9020.1220.0019.884第一次实验数据出现异常,造成这种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填字母代号)。a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液润洗c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酸性4_。KMnO溶液滴定亚硝酸钠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该样品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答案】分别取两种固体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水溶解; 再分别滴加酚酞试液 ,变红的为NaNO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Cu +4HNO3( 浓 )=Cu(NO3) 2+2NO+2HOCbc6H +2MnO4+5NO22=2Mn +5NO +

30、3H O69%32【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 NaNO2 为强碱弱酸盐,亚硝酸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显示碱性分析;.装置 A 中是浓硝酸和铜加热发生的反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硝酸铜和水,装置C 中是A 装置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通过装置D 中的干燥剂吸收水蒸气,通过装置F 中的干燥剂防止水蒸气进入,通过装置E 中的过氧化钠与一氧化氮反应,最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剩余一氧化氮防止污染空气,据此分析解答。解析: . 酸越弱相应酸根越容易水解,溶液碱性越强,因此鉴别NaNO2 和 NaCl 两种固体的方法是:分别取两种固体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变红的为Na

31、NO2; .( 1)可通过上下移动铜丝控制反应是否进行,所以使用铜丝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浓硝酸和铜加热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硝酸铜和水,方程式为:Cu +4HNO3(浓)Cu(NO ) +2NO2 +2HO ;通过装置 C 中的水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通过装3 2置 F 中的干燥剂防止水蒸气进入与过氧化钠反应,所以C 中的药品是水,答案选C;(3) a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待测液的物质的量不变,对V(标准) 无影响,根据 c(待测)(标注 ) (标准 )(待测 )可知,c(标准) 不变, a 错误;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液润=cV /V洗,标准液的浓

32、度偏小,造成V(标准) 偏大,根据 c(待测) =c(标注 ) (标准 )(待测 )(标准) 偏大,V /V可知, cb 正确; c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造成(标准) 偏大,根据c(待测) =c(标注 )(标准 ) (待测 )可知, cVV /V(标准) 偏大, c 正确;答案选bc;该反应中亚硝酸根离子被氧化为硝酸根离子,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为锰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6H +2MnO4 +5NO2 =2Mn 2 +5NO3+3H2O;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实验数据误差太大,舍去,消耗高锰酸钾溶液体积的平均值是0.02L,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是0.1mol/L 0.02L=0.002mol,则根据方

33、程式6H +2MnO 4 +5NO2 =2Mn 2 +5NO3+3H2O 可知,亚硝酸钠的物质的量是0.002mol 5/2=0.005mol ,则原样品中亚硝酸钠的物质的量是0.005mol 100mL/25mL=0.02mol ,其质量为0.02mol 69g/mol=1.38g,所以样品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1.38g/2g 100%=69.0%.点睛:注意掌握综合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1)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实验原理是解答实验题的核心,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起点。实验原理可从题给的化学情景(或题首所给实验目的 )并结合元素化合物等有关知识获取。在此基础上,遵循可靠性、简捷性、安全性的原则

34、,确定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方案。(2)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根据实验原理所确定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把握各步实验操作的要点,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3)看准图,分析各项实验装置的作用。有许多综合实验题图文结合,思考容量大。在分析解答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图中所示的各项装置,并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它们在该实验中的作用。(4)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实验现象 (或数据 )是化学原理的外在表现。在分析实验现象 (或数据 )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出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以及产生误差的原因,或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公式,绘制变化曲线等。6 纳米 TiO2是一种重要的光催

35、化剂。以钛酸酯TiOR 4为原料制备纳米TiO2的步骤如()下:组装装置如图所示,保持温度约为65,先将 30mL 钛酸四丁酯 Ti( OC4H9) 4 加入盛有无水乙醇的三颈烧瓶,再加入3mL 乙酰丙酮,充分搅拌;将含水20%的乙醇溶液缓慢滴入三颈烧瓶中,得到二氧化钛溶胶;将二氧化钛溶胶干燥得到二氧化钛凝胶,灼烧凝胶得到纳米TiO2。已知:钛酸四丁酯能溶于除酮类物质以外的大部分有机溶剂,遇水剧烈水解;Ti( OH) 4 不稳定,易脱水生成TiO2 。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 a 的名称是 _,冷凝管的作用是_。(2)加入的乙酰丙酮可以减慢水解反应的速率,其原理可能是_( 填字母 ) 。A. 增加反应的焓变B. 增大反应的活化能C. 减小反应的焓变D.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制备过程中,减慢水解反应速率的措施还有_。( 3)步骤中制备二氧化钛溶胶的化学方程式为 _。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中,可用于灼烧二氧化钛凝胶的是 _( 填字母 ) 。(4)测定样品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