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热点: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12094 上传时间:2020-12-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热点: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史热点: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史热点: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历史热点: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历史热点: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今年,新中国将迎来她的60 华诞。抚今追昔, 炎黄子孙永世不能忘却: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了曾经破碎的山河,构筑起强大的新中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年4 月 4日清明节,湖北各地群众冒着大雨,来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考点链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1949 年 10 月至 1952 年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2)政治上:反动政府被推翻,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权。( 3)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4)人心上:全国人民热烈拥

2、护。( 5)组织、法律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共同纲领通过。2意义(略)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1建国初期面临严峻的形势( 1)军事: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顽抗。( 2)政治:土匪特务疯狂破坏,威胁新生政权。( 3)经济: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1( 4)世界形势深刻变化,两大阵营对立斗争。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威胁,企图扼杀新生政权。2采取措施及作用( 1)巩固政权措施: 基本解放全国领土;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1951年。作用:人民民主政权巩固,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条件。( 2)恢复经济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

3、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农村: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发展生产;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作用: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经济建设准备条件。3建国后初期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1)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掠夺;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补充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而采取的措施、共同特点及形成原因( 1 )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

4、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的物价。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通过土改,合理调整工商业和精兵简政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2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城市、 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2)特点: 全 品 高 考 网到 1952 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始终以稳定经济秩序为目标

5、,采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始终围绕经济的恢复和财政状况的好转;采取统一战线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 )原因:是由当时的经济形势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崩溃。财政困难严重,人民困苦,这些都关系到人民政权的生存问题。是由党的正确领导所决定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党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抓住了当时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1953 年 1 月至 1956 年底 )一、经济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确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帝国主义对我国封锁;苏联取得伟大成就成为我国的榜样。( 2)目的:把我国建成

6、工业化国家。( 3)内容: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一化三改造”)( 4)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基础;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稳步前进的方针。( 5)实质:使生产关系的公有制成为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6)影响: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2“一五计划”: 1953 1957( 1)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逐步实现国3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具体实施: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成就: 1956 年底完成改造; 1957 年一五经济指标

7、大幅度超额完成( 4)影响: 全 品 高 考 网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实现了社会主义过渡。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基。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推动了我国建设。改造中遗留一些问题, 同时党领导人产生片面追求高速度、 高指标的思想。 优选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二、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形成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民族关系( 1)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2)社会主义改造后, 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 1958 年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设立自治区

8、。( 4)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3初期的外交全 品 高 考 网( 1)新中国外交政策原则和基本方针。( 2)开拓中国新外交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 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外交政策基本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发挥巨大作用,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 年 1976 年)一、探索的背景1国际( 1)苏共 20 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苏联推行反华政策。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的迷信,同时客观上也要求中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2)印度支那实现停战, 我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为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4环

9、境。2国内(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我国中心任务。( 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为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二、探索中心内容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探索具体概况1成功探索( 1)具体史实: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措施(政治、经济、党自身建设等) ,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共八大正确决策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10、盾的问题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 1960 年八字方针纠正 “左 ”倾错误,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2)突出成就: 全 品 高 考 网经济领域:工农业、钢铁基地油田、铁路等。科技领域: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外交关系:重大发展。A 曲折中发展的外交: 面对严峻的外交形势, 实行 “一大片”政策, 转向亚非拉地区。B缓和中突破的外交:中美关系正常化、联合国合法权利恢复、中日关系正常化、与中国建交热潮。精神文明:涌现模范人物、文学艺术走向繁荣、开始向体育强国迈进。2探索中失误( 1)出现原因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高度集中的体制以命令管理经济、忽视民主法

11、制,是“左”出现的主要原因。5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极少数敌对分子对中共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攻,使党中央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中苏关系破裂。苏共二十大后实行反华政策。美国发动对越南战争导致国际形势紧张,促使中国领导人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2)具体史实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阶级斗争领域内的左倾) 1958 年三面红旗: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在探索中, 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未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1959 年反“右倾”斗争。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阶级斗争扩

12、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并引申到党内;党内民主生活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 1966 年 1976 年十年文革命。 (左倾错误的高峰)( 3)严重影响经济领域: 1959-1961 年三年经济困难,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严重影响。政治领域:民主法制践踏破坏。科教文化:严重摧残,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被弃,国民素质下降。(4)纠正失误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1960 年冬,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文革中革命干部群众的抗争: 二月抗争;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 邓小平全面整顿;四五运动;“四人帮”被粉碎。

13、3探索中的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科学分析阶级斗争形势,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社会矛盾,不能阶级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3)党和国家领导方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6专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4)社会主义建设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1976 年 10 月现在)一、徘徊中前进两年:1976 年 10 月 1978 年 12 月1徘徊:工作无重大突破,停滞不前( 1)原因: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左”的错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

14、改变。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2)表现:政治上没在对“文革”中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经济上在工农业生产方面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高投资、高积累,影响经济恢复发展。 全 品 高 考 网思想上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2前进全 品 高 考 网( 1)原因:广大人民迫切要求纠正错误,恢复正常的国家政治制度。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大力整顿。( 2)表现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恢复高考制度。经济整顿,国民经济较快恢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A目的: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解放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实质: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C意义: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

15、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978 年 12 月现在)71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必要性A 长期左倾错误,十年文革积累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必需改革。B 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左的错误。可能性A 群众基础:文革结束,广大人民要求结束左的错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 经济基础: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全 品 高 考 网C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D 组织基础:部分冤假错案纠正及邓小平为代表的正确领导在党中央的确立。( 2)内容:指导方针、高度评价、停止口号、工作重心

16、转移、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等关键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3)意义;伟大转折、路线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开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补充 】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1)指导思想: “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领域:单一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政治上:强化集权、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4)文化上:轻视知识、践踏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科教兴国;( 5)对外关系:封闭

17、开放;战争与革命论和平与发展论。2拨乱反正( 1)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文革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内容:纠正冤假错案,为被迫害的人平反。科学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教训。客观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83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目的: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原因: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发展经济成为当前中心任务;苏联东欧国家发展出现危机,要

18、求中国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展:农村城市A 农村:突破口。全 品 高 考 网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农业发展缓慢。进程:试点:安徽、四川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全国改革: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影响: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B城市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1985 年全面展开。内容:所有制成分:单一的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

19、理体制。经营体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政企分开。流通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影响:城市经济生活活跃,国民经济迅速发展。(2)对外开放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原则:平等互利步骤:( 1979 年)广东、福建的特殊优惠经济特区(1980 年深、珠、汕、厦)9沿海开放城市(1984 年 14 个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3)改革开放的成就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酝酿: 1975 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文革”错误,着手进行整顿。开始产生: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0、的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开始形成。正式提出:1978 1982 年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开步伐,主要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国民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在此基础上 1982 年的中共十二大小平同志正式提出要走自己的路,事实上肯定和总结了这一阶段的实践。 全 品 高 考 网基本形成:1982 1987 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987 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

21、。走向成熟: 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定为党的指导思想。(2)理论内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毛泽东思想之后,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和国情。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领导依靠力量共产

22、党是领导核心。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种政治力量是依靠。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中国要发展,必须要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 品 高 考 网10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统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统一祖国的原则。【补充】 三个代表: 中共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一国两制构想及实践:( 1)含义: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目

23、的:实现祖国统一。(3)过程:萌芽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初步提出1981 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正式提出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为国策1984 年,六届一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4)意义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丰富。“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已成功运用它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完成祖国统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这一构想是从中国现实出发,有利于团结台湾、港澳资产阶级在内的港台同胞

24、,有利于港澳稳定繁荣。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5)实践: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1)调整的着眼点: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调整的内容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11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3)意义: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的变化,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更加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同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使我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

25、展发挥的作用更大。【补充 1】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及启示(1)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全 品 高 考 网(2)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

26、大转折。 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3)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启示: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一切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千万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12第四,成功的原因在于对中国国情和

27、世界形势的正确分析及不断总结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补充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工业结构经历了哪三次转变?简要指出每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据此,你认为制定工业经济政策应吸取哪些教训?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 年后,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因: a照搬苏联模式。b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 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28、取得了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第三次: 从 90 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原因:党中央

29、在认清国情和总结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13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教训: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补充 3】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与变革第一次: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全 品 高 考 网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第二次: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

30、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党中央一些主要领导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的程度扩大规模。结果:破坏了生产力,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律认识:必须实事求是,符合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必须14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命题预测】本专题是从建国至今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

31、30 年来的历史, 是高考的重点命题内容,需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加以特别的注意。建国来所取得的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更进一步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忠实执行者,再现了党和政府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精神。结合当今社会问题发展情况,如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教训的历史思考。2通过探索中出现的失误思考,认识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办事,加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保持现阶段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的比较。4

32、改革开放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分析比较和认识。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十七届六中全会允许土地流转政策的分析比较,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创新训练】 全 品 高 考 网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25 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2. 下表反映了1950 年和 1954 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例,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全 品 高 考 网1950 年1954

33、年15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A. 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C. 人民公社化运动D.“包产到户”的实施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 品 高 考 网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合理调整工商业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4下面两张新闻照片所反映的历史问题是A人民公社制度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B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

34、被证明是失败的C三面红旗经过历史的检验,被证明是错误的D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认识是不同的5建国初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是矿产资源丰富,宜于发展重工业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临近苏联,便于利用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推动了东北重工业的发展A. B.C.D.6为迎接建国60 周年国庆,某摄制组要拍摄中共中央所在地的纪录片,他们在农村的最后一站应选在16A 井冈山B西柏坡C瑞金D延安7 1950 年 6 月 28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它“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

35、这件大事应该是A. 和平解放西藏B.土地改革C. 抗美援朝D.镇压反革命全 品 高 考 网8口号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下列口号中,与右图中“汽车工业放异采,半年制成两百种”、“每天都有一种拖拉机诞生”等口号在同一历史时期提出的是A“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 年 )B“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 年 )C“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1970 年 )D“抓住时机,推进改革”(1985 年 )9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17中国赴海地维和部队朝核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A B CD10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

36、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B. 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C.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D. 进入 21 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11. 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 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指的是全 品 高 考 网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D.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2. 右图是 1953 年版人民币 10 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民族团结原则

37、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 B.C. D.13.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的贡献表现在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B 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14造成 1959 196I 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D 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5右图反映了我国在某一时期的国家发展路线,图中的标语是:“多出钢快出钢,浇死美国狼。”它说明当时的社会18A. 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 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16 1975 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 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17中共“八大”前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ABC.D18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应是A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整顿党的作风和机关作风D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9根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 世纪 50 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有20, 60 年代初森林覆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