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度民俗文化平度民俗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诗为证:巍巍大泽,浩浩胶水。海岱重镇,胶左璀玮。星分奎虚注一,襟渤黄而带昆嵛;地扼咽喉,控齐鲁而引云衢。方圆百里,尽富庶之地;文献千年,号礼乐之乡。平法度,得良吏注二,平度之名缘起;积气象,蕃盛名,大泽文化世惊。山川秀美,壮我乡邦。 “大泽叠翠 ”,林壑幽美; “云山烟波 ”,滟潋流光。 “现河水榭 ”,长桥远卧; “天柱石刻 ”,绝壁生辉。 “龙湾垂钓 ”真乃休闲佳处; “即墨故城 ”亦是思古热方。 “北台蟠松 ”,虬枝苍碧; “千佛飞阁 ”,凌空欲翔。更有浩淼尹府,云台豹竹。圣水浮金 .,六曲王陵。造化神工,人文共辅。骚人墨客,歌咏斯土。八
2、方高朋,尽骋怀之雅兴;聚族斯民,壮桑梓之豪情。至若文化悠久,历史绵长,薪火相传,代有辉煌。东夷先民,起于洪荒,荜路蓝缕,谱写华章。三合山下,乃印证汶口文明之地;大泽山麓,是发祥岳石文化之乡注三。世乃变迁,东夷棠邑初归齐;波澜壮阔,齐邑即墨复属秦。厥后封疆,隶于齐地,汉时设郡,四县治城注四。莱山拜月,始皇游而忘返;月主再祀,武帝过而乐留。北魏皇兴曰长广,隋唐五代胶水名注五。宋元日隆人口繁,明清鼎盛振寰瀛。遥想春秋捭合,饭牛辅齐有宁戚;战国纷争,火牛破燕赖田单。即墨名城,乃汉武设郡之所注六;胶东古郡,为康王传世之乡。徐万且制历太初,汉庸谭博通经典注七。蒋钦绪一门忠烈,公沙穆父子孝廉。宋蔡齐相国有道
3、注八,元崔澍正气动天。铨官吏侯庸有口皆碑,使安南吕让义正词严注九。李学诗翰苑英才,崔廷槐学者清官。李森先铁面冰心 “真御史 ”;傅汉臣上疏建行 “一条鞭 ”。迨至近代,更有 “忠厚长者 ”杨明斋,建党救国垂青史; “革命先驱 ”刘谦初,壮丽河山留英名。抗日烽火,大泽石雷倭震胆注十;解放战争,平度兵民功铸成。若乃华夏文明,遍布寰宇,大泽文化,光耀神州。智藏寺佛门塔林,闻名遐迩;天柱山郑氏摩崖,世鲜其俦。云台观流传道场神话,博物馆收藏古今奇搜。民俗文化,纷呈精彩;曲艺杂耍,乐见喜闻。宗家庄年画古意生, 柳腔戏三震北京城。 喜盈门 展农村新貌, 辛显令童叟尽知;“幸福院 ”倡时代孝风, 姜美华全国闻
4、名。语言大师罗竹风,编撰辞书;地质专家位梦华,两极科考。正是:文脉人脉两相济,翰华物华共齐昌。改革开放东风起,古郡新城春意回。气势如蛟龙戏海,变化似云电挟雷。古风依旧,城乡莺歌燕舞;鳌头独占,百业万马奔腾。百强县市,一如中天丽日;教育名城,直似锦绣铺成。路衢阔达,华灯灿灿;玉水穿城,绿树荫荫。高楼鳞次栉比,商贾车水马龙。原隰郁茂,黍稷盈野,齐鲁农业,平度罕俦。“村村通 ”向致富路,庄庄化成文明村。科技兴农,太空育种国内领先;两岸合作,农业试验捷报频传。云山樱桃甘如蜜,明村西瓜沁心甜。大泽葡萄晶莹透,马沟芹菜脆嫩鲜。火车开来,泽山脚下蛟龙走;化城筹建,胶莱河畔新城起。轮胎、黄金、电子、汽配工业为
5、主导;铜业、食品、粮食、服务行业列前班。制造先进,山水秀美。特色文化注十一,谋猷堪称大手笔;环保更佳,明日平度再腾飞。赞曰:大泽文化之摇篮兮,耀眼辉光。人物俊彩之生发兮,百代流芳。值盛世之创伟业兮,上下戮力。抟鹏扬之万里兮,振翮高翔。钟灵毓秀,俊彩芬芳。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平度明日,更加辉煌!讲平度民俗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平度的年文化。在农村,祖辈流传着贴对联、张红灯、放鞭炮、挂家堂这些习俗迎接年的到来。我老家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年三十早晨的接年饭。接年饭不是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也不是饺子。年三十早晨,天还麻麻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淡化了雄鸡得报晓,家家户户就响起了 “呱嗒呱嗒 ”有节奏的风箱声,
6、都忙接年饭。把当年收成的新金黄小米放进开了的锅里,用勺子搅几个开,待小米煮至一定的粘度,用新笊篱捞出,装进新买得大小白瓷碗里,做成圆锥形状,上面点缀几个红红的枣,插上一双红筷子,每个碗上还要披上一棵翠绿的菠菜。剩余的小米继续熬熟后,加上咸豆腐丁、粉条、白菜丝、红枣等,就成了一年喝一次的“咸饭 ”。接年饭点缀菠菜,民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怪物“年 ”是王母娘娘的小儿子,下到人间危害人和五谷。一个叫 “菠菜仙子 ”的好心仙女,憎恨“年”的所作所为。每年都把“年 ”作恶的消息悄悄得提前告诉千家万户,让人们早作准备,避免伤害。“年 ”知道了是 “菠菜仙子 ”告了密后,就跑到王母娘娘面前倒打一耙,反告“菠
7、菜仙子 ”违反天规私离天庭。徇私舞弊的王母娘娘不问青红皂白,就把“菠菜仙子 ”贬到人间成了一种蔬菜,善良的菠菜无1怨无悔,繁殖了众多的 “菠菜仙子 ”, “年 ”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倍受感 ,再也不做危害人 的事了。人 感念 “蔬菜仙子 ”,每年的 “接年 ”都加上菠菜。至于 什么用小米做接年 ?粗通文墨的父 得有点道理:人 上年年不忘写“五谷丰登 ”。五谷当中谷 首,小米是谷子碾出的,用小米象征五谷,祈求来年庄稼丰收。人以五谷 天。粮食是人 的命根子,庄稼是 民的孩子。 于 民,古老的春 与其 是休 快 ,倒不如 是依次借助它 行祈祷庄稼丰 、丰收的盛典。在老家 村,除了接年 ,正月十一日要
8、焚香供天敬地给 “庄稼 ” 生日。正月十五日做 12 个面灯(一个面折代表一个月) , 家人眼 着 出的灯花是 “谷粒 ” 是 “豆子 ”,才有心 。 令都二月二了, 行 式企盼丰年,家家 用木掀端着草木灰在院子和 院画一个个大灰圈,一个圈代表一个粮食囤,圈 画着高高的梯子。年三十接年 确 是 民的祈年 ,感念 。大碗的接年 供奉到正屋正北的桌子上,透 香烟 ,一碗碗 、 筷、 菠菜、黄米的接年 ,煞是好看。小碗的一碗 到灶王 面前,一碗放到院子天地棚的“天地神牌 ”前,与天地父母。 些都布 完了, ,街上的鞭炮声也响了多 了。老父 着我 来到 外的街上,焚香化 ,两支鞭炮 着双臂 唱着 歌,
9、把一个 活的新年接近了家 。除夕夜。(俗 :五 黑家)吃古扎(即: 子),半夜有 “ 子 ”之 ,夜 十二 下 子供 在“老影 ”前,然后到屋后 “ 子 ”,即朝正北方向 香 和木版印的 画,家 口中念念有 ,那意思就是 神来家 年。包 子的 子可 究了,除了肉菜的, 有糖的表示甜甜蜜蜜, 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好运 , 有包栗子的表示新的一年 利利。吃完 子,全家老少座在一起拉呱儿,看 。当娘的要 孩子 准 好明天的新衣服和 ;当爹的 要收拾好院子,适当撒上一些干草,外 口旁 根木棍子,据 是 “老爹老 ”来家 年栓 用的。此外 要 划明一早要去那些人家拜年的次序,等等 一宿鞭炮声响不断,尤其 了
10、十二点,鞭炮声先是 辟辟卡卡的声响,而后由 而近, 咕 ,咕 ,爆竹声此起彼伏, 自此至明响 夜不停 我耐不住,穿上大衣,抗上三脚架走到大街上, 已有人影晃 ,各家各 的 楼下掌灯 彩,异常 。看到道西的一家街 大而开着,灯 和春 都特 好看, 从 里 不断地有 个被点燃的小鞭 出来,落在地上炸响, 然不大,但是在漆黑的夜里却 得 有一番趣味,寓意“此 无声 有声 ”意境。拜年。新年初一天蒙蒙亮,人 都早早起来下古扎, 去做 使用“ 掀 ”(即: 箱),惟独 一夜下古扎是不能拉 掀的,干柴、胡秸送 灶里用 火棍挑着自燃, 叫“不 掀 ”有怕惊 祖宗之 。 在 村大部分不 柴草了,多数使用液化气
11、。吃完“古扎 ”,孩子 赶 穿上新衣服,打扮的整整 、漂漂亮亮,和大人一起出去拜年,或迎接客人来拜年。如果起床做 晚了, 没吃完“古扎 ”,人家 了 来,主人会感 很 尬。所以都很勤快麻利,免得落在 家后 。 村拜年很 究,先由子女 父母拜年,晚 要 拜年,祝父母、 人 寿安康, 可将事先准 好的磕 分 晚 。 在 晚 分送 的 俗在家内、 戚 仍然盛行,但在 房宗族、同事等中只是一般的 候和祝福。然后出 拜年,一般都是男人 。来人一 ,正 着老影跪在地下(正 地上撒有干草), 晚 的口中大声叫到: “ 奶奶 年好, 您磕 了!” 老人就笑嘻嘻的 : “好了好了,快起来,快起来吧 ”,被 到里
12、 喝茶聊天。或者他 就在老影前 足 望,滔滔不 地 祖 上的故事。春 相互拜年, 恭 新年大吉大利, 种拜年方式多种多 :有的是同族 若干人挨家挨 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 ,互称“ 年好! 年好! ”。平 即便有 的人 了面也会道一声 “ 年好! ”,其情融融,大有“一笑泯恩仇 ”的意味。走 戚, 看光景。 期 初一初二初三是大年, 初一初二都在本家族走 ,互相 吃, 也有 流坐庄 “喝 圈酒 ”的。 初三早晨 要起大早, 再次下 “古扎 ”,在供桌上供 祭奠之后, 人 匆匆吃点 “古扎 ”,就再次上 ,送 “老爹老 ”(即:送年)。初三开始 女和女婿走娘家
13、,全家 戚 聚餐好不 ,伴随主街道上响起了 鼓声,秧歌 一上 人 都蜂 而至来看 ,将 日气氛推向高潮。没出正月,朋友、 戚 互相拜年, 也不会 晚的。 去 有句俗 :耍正月, 二月,漓流拉嘎到三月,如今可不同了,只要一开春, 家又开始新的一年忙 事, 商的初六天 天也象城里人上班一 ,早早的开 了。平度有很多的民 ,其中不乏国家 的民 文化 1 木版年画是我国 画 中的一个 秀画种,青 平度市宗家庄木版年画,不 誉 国内,而且在海外亦 有名气。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距今已有 150 多年的 史。早在清朝道光年 , 村宗有明等人前去 家埠 年画,因 常与年画 人打交道,耳濡目染,便萌生了自己刻版印
14、制年画的念 。 充分准 ,遂 2杨家埠师傅进行指导,从此,宗家庄便有了自己的年画生产作坊。至清光绪初年,宗家庄木版年画逐渐成熟,至光绪年间, 年画作坊已发展到 30 余家,全村几乎家家都以年画生产为业, 并相继在平度城西关大街开设了 “新盛元 ”、“公兴义 ”、 “北新成 ”、 “东增盛 ”等十几家年画店。平度年画曾一度兴旺,每当秋种结束后,尤其进了农历腊月,作坊昼夜赶印,客商熙来攘往,产品行销遍及胶东半岛,进而扩大至东北甚至并流传海外。2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的一种曲艺艺术形式,因系盲人始创并演唱流传,初名“盲人调 ”。主要伴奏乐器用书鼓、三弦,故称为“大鼓 ”。胶东大鼓按照地域可分“北
15、路 ”、 “东路 ”、“南路 ”三派,以梁前光为代表的属“北路 ”。北路演唱特点是唱腔高亢挺拔,迂回婉转,善于用唱腔的变化来表现各种人物。梁前光原为胶东抗联三军文艺工作者,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胶东一带随军创作演唱的新编曲词,深受战士群众的欢迎,被称为“梁派大鼓 ”。 1949 年, “梁派大鼓 ”定名为 “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主要演唱板式有:鼓套、起腔、二板、平腔、落腔、悲腔、快板,归纳起来,分为大套和小套两种。胶东大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和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梁派 ”大鼓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十里堡战役 、坊里伪军的故事 、上营战斗 、血洒七里庄 、智女杀
16、敌、五虎村大战等。现 “梁派 ”大鼓传人梁金华为梁前光之女,青岛市曲艺国家一级演员。3 胶州秧歌又称 地秧歌 、“跑秧歌 ”;民间称 “扭断腰 ”、三道弯 ,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 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 年逃荒关东, 沿途乞讨卖唱, 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 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 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 余个。 1860 年后,又在胶
17、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 个剧本。 1957 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 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 年的 中国首届秧歌大赛 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胶州秧歌 ”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 2006 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 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4 柳腔与其它戏曲艺术一样,是沿着民间曲调 曲艺演唱 戏曲这一发展规律演化形成的。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地借鉴、吸收、融化了其它一些剧院种的
18、艺术特色,逐步形成了艺术特点鲜明、地方色彩浓厚、流行于平度、即墨两市及胶东地区的一个主要地方戏曲。柳腔剧目相当丰富,共有传统剧目120 余出,移植剧目80 余处,现代剧目40 余处。主要传统剧目有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绿兰记、火龙记)等,移植剧目有逼婚记 、宝莲灯、凤还巢等。这些剧目取材广泛,情节生动,以倾诉人民心声, 表达人们美好愿望, 颂扬英雄人物和阻咒人间邪恶为主题。 现代剧目有 小二黑结婚 、春暖花开 、夺印、焦玉禄等,其内容多为歌颂共产党的领导,反映新社会的新人新事等。平度可谓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它传承了很多历史文化民俗,且相对保护甚好。平度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并不是短短一篇论文可以全部提及的,在这里就选择几个有代表的民俗文化进行叙述说明。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