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资料介绍】一、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二、作者背景简介:1、作者:苏辙,字子由, 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 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
2、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 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 盐酒税。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
3、纪念。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 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 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活动方案】【理解词句】1 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加粗的字3翻译画线的句子4按要求完成括号内的任务江出西陵, 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1湘,北合汉沔(),其势 益()张()。至于 ()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 相若()。清河张君梦得, 谪(音:义:)居齐安(句式:),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以()览观江流之 胜(),而余兄子瞻 名(活用:义:)之曰“快哉”。盖()亭之所
4、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音:义:)。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活用:义:)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句式:),夜(活用:义:)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句式:)。变化 倏忽(),动(活用:义:)心骇(活用:义:)目,不可久视。今 乃()得()玩之几席之上(句式:),举目而足()。西(活用:义:)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活用:义:),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 舍(音:义:),皆可 指数 (),此其 所以 ()为快哉者也(句式:)。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音:义:),周瑜、陆逊之所 骋骛(音:义:),其流风遗迹 (),亦足以 称快(活用:义:)世俗。昔()楚襄王 从(活用:义:)
5、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句式:)!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 安()得共之! ”玉之言 盖()有讽 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 所以 为乐,与庶人之 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 使()其中 ()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句式:);使其中坦然,不 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句式:)!今张君不 以谪为()患(),窃()会计()之 余功 (),而自放山水之间(句式:),此其中 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 (活用:义:)瓮牖 (活用:义:),无所不快;而况乎 濯(音:义
6、:)长江之清流, 揖(音:义:)西山之白云, 穷(活用:义:)耳目之胜以自 适()也哉 !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句式:),照之以明月(句式:),此皆骚人()思士之 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 胜()者, 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 朔日 (),赵郡苏辙记。【翻译句子】1、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2、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3、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24、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
7、,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5、 将蓬户瓮牖, 无所不快;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6、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问题探究】一、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1、2、3、4、二、研读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二)分析第二段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三)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1、中心句 :2、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3、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4、
8、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5、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3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第一课时一、导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荀、苏拭、苏辙(一)题解:“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二)作者背景简介:作者:苏辙
9、,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 合称三苏, 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这篇文
10、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一)听录音,正音,朗读全文。沅( yun)沔( min)子瞻( zhn)东西一舍 ( sh)风开云阖(h)变化倏( sh)忽舟楫(j )草木行(hng)列皆可指数( sh)睥( p)睨( n)4骋( chng)骛( w)飒(s)然而风何与( y)焉会(kui)计蓬户瓮( wng)牖( yu)揖( y)西山之白云濯( zhu)长江之清流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ng)者(二)结构。本文共
11、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1、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2、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3、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4、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三)分析各段内容分析第一段1、集体朗读第一段,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2、字词、句式讲解3、概括段意明确: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4、内容分析(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 “快哉亭” 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与心境、视角的变化如何?明确:景色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眼界与心境:始
12、宽渐宽全开视角变化 :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分析第二段1、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2、字词、句式讲解3、概括段意明确: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4、内容分析(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5(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明确:江山风物足以观赏(观览江山形胜之快)。古人流风足以怀想(凭吊历史遗迹之快)。( 3)作者凭吊了哪些历史遗迹?你能说说他们为世人所乐道的故事吗?明确:曹操:建安元年, 迎汉献帝于洛阳, 又奉帝迁都于许昌, 挟天子以
13、令诸侯。 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孙权: 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分析第三段1、集体朗读第三段,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2、字词、句式讲解3、概括段意明确:说明心中坦然, 不以物伤性者, 将无所不快。 赞颂张梦得 “何适而非快” 的旷达胸怀。4、找出中心句:明确:“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5、内容分析:(
14、 1)第三段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明确: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以此否定前述称快的两项原因。(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明确: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3)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明确: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自放山水之间来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快。何况风景能辅之以成快?对他的赞赏与肯定。( 4)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第二课时一、诵读课文6二、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明确: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
15、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明确: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三、深入感悟文章主旨1、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可以读出“快哉”感觉的语句,找出全文文眼。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亦足以称快世俗/ 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 /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明确:(一)景之“快”1、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
16、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二)人之“快”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三)情理之“快”1、“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2、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明确: “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3、说说苏轼为亭题
17、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四、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 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7文章写作特色小结:1、前两段叙事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后一段因景抒情、抒发议论,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2、通篇围绕“快哉”二字,文中共出现7 次 , 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结构紧凑完整,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
18、论熔为一炉。五、总结:建亭者、命名者、作记者都是遭贬政治上不得意之人,然而他们却偏偏在“快哉”上做文章, 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各自或齐读全文,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板书:(一)景之“快”快哉(二)人之“快”(三)情理之“快”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