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683006 上传时间:2020-11-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读存在与虚无有感读存在与虚无有感不知道怎么的,读存在与虚无就成为了我一个久未实现的夙愿。因为这书实在难找,书店不卖,网上不刊,我都差点想邮购了(好象三联有个版本) 。还好,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一样,事物总是呈现在因缘之中,既然我有此意向,这事物就会有与我照面之时。但令我没想到的是, 这个因缘之点竟然会集在一个旧书店里, 一看到此书,立马买下,价钱很便宜,不到一半,而且是全新的,这不禁让我感叹:谁跟它怎么没缘呀! 加封面、扉页和译后记,全书 802 页,我一星期之后发现,我才读了 80 页,而且这一星期是全副精力灌之于斯的。可见, 文本本身之晦涩跟读者本人之浑噩,对阅读进程有何等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呀!

2、对译者水平的质疑可能是没有多大理由的,通观几个出版社的虚书,都是用的陈宣良等人的译文,译者的水平可能用不着单个读者来怀疑,出版社早就是一种天然的考量机构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本人的不佞。铺垫过后,言归正传。萨特在虚中是这样来理解人自身和他的存在的: “人是自为的存在,即是说,人是对他自己是什么以一种有所作为的方式的存在, 他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自身的。正是因为他具有时间性, 所以人不像一棵树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 ”的存在者,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1 / 5是什么,将来并不存在。而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

3、将来的否定,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无 。因此,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的选择, 正是在自由的选择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是,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所有的后果和责任。 ”以上是从编者序里抄出来的话,因为我还未完成这书的阅读,所以为了要在这里先来个总括性的描述, 我不得不借用别人的话,其实,是在借用别人的理解,而且正因为是借用,我才发现,如果到最后要我来写这个总括的话, 我可能是不会这样写的, 这倒不是因为他在乱写,而是因为写得还不够精彩。如今这 80 页的阅读,只是我对本书导言部分的把握,对导言三遍下来的反刍充分地带领我进入了萨特虚书的境界,也就是进入了萨特明显的现

4、象学思维的境界, 此时,萨特传记中对他第一次接触现象学事件的描述正历历在目,的确,正如萨特自己说的,哲学就应该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哲学, 而不是书斋里的文字的思维的游戏,当一种能够把弄我们面前的一支活生生的高脚杯的哲学竟能存在时,风华正貌的萨特渴望赴德求学的心情也就活生生地被揭示到我的面前了。现象学不是一门普遍意义上的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 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现象学当年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声势,想来也是合理的, 我们难道不是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来关照一2 / 5样事物的吗?如果说先入为主的是一些不大碍事的东西也就罢了, 可

5、是,一旦牵扯到关键性的问题,我们的先入为主就是致命性的,扼杀的不只是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关照,还有我们的整个意义世界的基础。所以现象学要指涉 存在问题,所以现象学要 走向事情本身,全都是因为我们以事物不是的样子来使事物是这样。海德格尔说我们遗忘了存在 ,这足以导致一切存在者的基础陷于荒谬与崩溃。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伊始就正式迈入二元论的圈圈,虽然作为其第子的亚里斯多德似乎对此兆头有所领悟,在他的物理学中企图一探存在究竟,但依我们后世看来,其不过为一回光返照罢了。到了笛卡儿,他的我思也只是一种努力,有一线现象学的曙光似乎射进了他那间破陋的小屋,但恰好没射入他的眼中, 而是射入了他的火炉中(据说笛卡儿就

6、是在这火炉旁感叹人生如梦的)。他想用我思来统一精神,而把物质留给了广延,并且还有一个自因的上帝 ,所以,他不是对柏拉图哲学的反省,而不如说他走得更远,走到了三元论去了。这之后也有个康德, 在他哲学的很大一部分来说他都是前无古人的,康德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思想家,但不幸,他还是遗留下了一个物自体 ,于是,世界没有超越二元论,只是换了一套说辞罢了,把柏拉图的个体物-理念换成了现象 -物自体罢了。所以,萨特开篇就说现象的观念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他3 / 5必须要站在一个新的视野之上来建构新的哲学,别忘了,在他之前已经有了叔本华、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的观念里是说,得以摆脱古典二元论

7、的是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显示着存在物的现象 ,这些现象显示的就是存在物的本身,这里没有像古典二元思维把世界划分为现象 -本体、对象 -本质、主体 -客体那样的格局了。 “存在物的本质并不是潜藏在存在物内部的某个特性,而是支配着存在物显示序列的显示法则。”萨特在这里用普鲁斯特来打比方是比较有趣的,他1 2 下一页读存在与虚无有感第2 页说,人们说普鲁斯特的天才或说普鲁斯特是天才并不是说普鲁斯特本人有一种被称作天才的特性,它不是普鲁斯特本人的一种特性,不能像说普鲁斯特长着一对好眼睛那样去理解普鲁斯特的天才,普鲁斯特的天才是在他本人作为人在一系列作品中的显露总和。因为说不管追忆似水年华其体系有多庞大

8、,其内容有多丰富,其含义有多深刻,它实际上都是以普鲁斯特这个人 (作为它的作者)为背景映衬着的,在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渐次地一页一页呈现在读者意识中的时候, 读者总是暗含着对普鲁斯特本人的某种理解,实际上是普鲁斯特作为一个天才的形象被渐次的展露在读者面前的。 再比如说爱因斯坦, 我们对相对论的理解是始终暗含着一种对爱因斯坦作为一个天才的被展现的。到不是说因为爱因斯坦是天才,他才有相对论的,而显然地是,正因为相对论,爱因斯坦才被展现为一个天才 。4 / 5之后,萨特还更深入地分析了现象的问题。但我想,对我们这些初涉当代哲学的人来说,深奥的东西并不是很适合在这里讨论,过多的往实际上不明其意的深奥中纠

9、缠,往往会落于文字概念的圈套。还不如回到先前的第一个问题中:为什么当代思想汲汲于想要扬弃那个古典的二元论?这个问题的探讨可能对我们来说还比较实际,因为这是一个哲学的入门问题, 它在一方面连接的是古典的和现代的西方哲学。因此,首先在我看来,二元论是一种分裂,它把世界分裂为单个的现象与本质, 把人和世界的关系分裂为人与物, 把人与人的关系分裂为自我和他人。 这样,不可否认的是有一种对峙的紧张状态被安排进了这个人与物之间,有一个对抗的急迫力量被镶嵌进了这个人与人之间,前者的直接后果就是生态环境的如今状态,后者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环境的如今状态。如果一种对象意识(把事物孤立地对象化起来的思维方式) 成为统治我们人的思维认识的绝对局面的话,将来的世界将走向何方?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