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兼论东方人的赏石观与审美意识作者:刘 翔2010年07月17日东方文明,主要指的是以古老文明的中国为主体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影响的整个东亚,东南亚等主要国家,其中包括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等亚太国家和地区。因此,这里所讲的东方人,不仅是指某一个人种、人群、或一个民族和国家范畴,而是一个地域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的数个国家和地区的概念。简称地域文化、或地缘文化。当然,应该强调的是东方文明的中心,就是在中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勤劳、勇敢、质朴的民族,爱好和平、幸福的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世界文明做出
2、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创造的最古老、最辉煌灿烂的文明之一。中华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是同步的。我国已发现的距今4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有700多处,做过发研究和C14侧定,已经建立了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起源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石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研究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了解中国赏石如何由自然之物变为文化之物?如何由物化的形象变成文字符号的?从而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赏石对东方所形成的赏石对东方所形成的赏石观和审美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自然界存在
3、最广,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赏石。可以这样讲。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人类对于奇石(赏石)审美意识产生的心理、生理和人们应用石的历史等方面来考虑。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由各种心理形式交织成的意识系统。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情感等生理心理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以及通过人类具有社会和其依赖的生物生理机制的组合、交叉、协调构成了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基础是我们祖先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并升华为一种“欣赏情感”和“鉴赏愉悦”。 一、“神秘感”与“祟拜”在石文化起源及审美意识形成中的作用。 我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自然崇拜的表现。正如古人以自然奇石和山岳为“图腾”进
4、行崇拜。如河南嵩山(登封县)境内的“启母石”曾使多少华夏子孙顶礼膜拜。我国羌族至今还将“白石”作为民族图腾而受到敬拜。而我们的先人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就更为久远,人类长期对山水产生兴趣并由此产生审美的心理。直接的原动力是来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山水的依恋开始的。“天人合一”是讲人类就是从山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河大地,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精神财富,好像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人们对山水泉石的崇拜,是人与自然的原始宗教关系的体现。人受惠于自然,取之于自然,同时,又受制于自然。人对自然有敬的一面。也有畏的一面。在
5、文明发展的初期。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中有播风雨的神力。以开始了最初的山神祭祀,发展到对巨(形奇)石和古树的崇拜,这种自然崇拜被归纳为对天地的崇拜。此后,随着农业生产、思维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帝王出现后,天了祭祀天地的场所逐渐神圣起来,显示出从自然崇拜走向神道设教的政教结合。所谓“五岳”(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四读”(长江、黄河、淮河、滨水)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也改善自身,使自身的感觉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先人逐渐对自然界产生了审美要求,以审美态度对待山水泉石,与之建立起审美关系。山水泉石之美是一种精神
6、价值。是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亲善而又和谐的关系的特殊体现。人与山水泉石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发现,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二、赏石审美中的愉悦和移情作用。 其实,人类对赏石直接的原动力来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美丽山水在生理上的愉悦感产生的反复作用,使人的心理对外界审美主体形成了一种依恋关系。那么人为什么见到美丽的山水泉石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愉悦感呢?这种“共鸣”。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高度适应性有关。人类生理结构和系统是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正如人类的眼睛显然还进化出一些其他特点。最能清除人的精神紧张的颜色是绿色,这和人类祖先的树居和洞穴居生活是有关的,因为人
7、类在绿化的环境中有安全感和舒适感。而由中国石文化所生出来的赏石文化的主要内涵,集中体现在石的人化、人格化等方面,这些手法的运用从很大程度来说与人在自然审美活动中的内模仿与移情作用有关。内模仿是人面对审美客体时,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由于内模仿使人产生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比”与“兴”产生重要因素。而移情作用是在山水泉石审美过程中,将人主体的情感灌注、投射或转移至山水泉石客体之中的一种现象而已。移情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将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入生命内涵;二是拟人化描述;三是心情外射,将自己的感情完全移入客体中去,认为客体也一定会有这种情感;四是将人的外貌当作内心表征的
8、移情。如唐白居易太湖石记中有“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缤润削成如瓒者。有廉枝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 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明林有麟素园石谱自序“石之大、崒 尽于五岳,而道书所称谓天福地灵踪化人之居,则皆有怪青奇碧焉”“雨深苔屋。秋爽长林。风入棱波。衰玉自奏。一编隐几。莞尔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语境界”,“虽然九州之外。复有九州。五岳一拳。犹可芥纳。若作是观。江头数饼。己具嵩衡岱微体矣”。从这里不难看出,赏石不仅是自然之物,而且也是和人类有同情感的大自然的缩影。正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三、石的实用性是形成审美心量和
9、赏石文化情感的推动力。 自然山水泉石在地球上存在的时何比人类文明史早很多。而人类与石结缘,那只是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开始的第一步。尤其是人类从狩猎过渡到农耕。人类始终与石为生,与石为伴:钻石取火,石穴避寒,石矛狩猎,石犁农耕,石刀播种。随着其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又出现了石磨、石碾、石臼、石轮、石盆、石凳、石灯、石碗等生活用品和器皿。石墙、石瓦、石门、石柱、石井、石梁等建筑用石和简单的石雕、石刻、石画等装饰性的石之艺术。后来发展到用岩石提炼金属,用煤岩作燃料等。同时创造出中国特有的玉文化和石药文化(中国先人早就发展矿物岩石中的药用价值),另外文人的文房用石也为世
10、界的一大特色。如砚台石、印章石、镇子石、屏风石等、以及园林用石。如园林中的孤赏石,庭堂内的供石,其它叠山理水的自然石等。谈到玉器,许多都认为玉器只是用来装饰之用,其实在中国古代。玉器种类繁多,可谓异彩纷呈。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装饰品类、工具类、兵器类、用具类、礼品类、像生类、葬器类、陈设品类、文房用具类、佩饰类等等。中国古人对美玉的珍爱,不仅是因为玉石具有色彩、纹理、质地、声音、光泽、细润、结构等方面天然美、装饰美。而更重要地是在当时它具有广泛的使用性。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深知美玉的珍贵。或作为权力,富贵的象征;或作为情感的寄托。使之成为中国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玉石文化与赏石文化并列
11、包含在中国石文化之中,成为“姐妹文化”。关于石的药用性:近来阅读了明代著明中医药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钢目一书。其中第八卷至第十一卷中其记述了中国中医药用的各类矿物岩石百余种。分为金石部金类二十八种、玉类十类十四种(第八卷),石部二十二种(第九卷),石部三十九种(第十卷),石部卤石类二十种(第十一卷)附录二十九种。共计一百五十余种。用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来看,其中可用于观赏的石种矿物竟有四、五十种之多。人们对某些具有观赏和使用价值的石(玉),逐步有所认识,并结下了浓厚的感情。如果说,早期人类生活特性上形成了对石审美的生理基础的话,人们对于石的可利用性的认识则是赏石审美与石文化(玉文化、赏石文化)的发展
12、重要的推动力,中国传统赏石文化形成的内驱力都是以赏石的使用性开始,并非功利性。 四、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对赏石文化的定形作用。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以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尤其是赏石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1、佛教禅宗思想佛教产生的印度,然而却兴盛于中国。其中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民俗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顺服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其中包括儒、道学说。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
13、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直觉和苦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两者浑然一体。佛教的自然观与道家的自然观有些相似之处。2、道家思想影响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中国哲学、中国科学、中国风俗、中国民情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它与儒、释、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儒教主要由黄河文化孕育而成的话。那么它主要由长江文化孕育而成。创始人张道陵由吴入蜀,以楚文化的老庄道学为基础,汲取了燕、齐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风,在鹤鸣山创
14、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宣扬以“道”为中心学说,“道”是天地之根。他从“道法自然”出发,标榜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视“修道养寿”。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对后来的中国风雅文化和赏石文化影响极大。3、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期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崇尚“仁义、礼乐、中庸”等孔了思想,从而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发
15、展的历程。同时,儒家学者吸收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和理念,也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安全融合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那种“出仕为官济天下,入世为隐独其身”,成为中国赏石者,尤其是文人赏石者所遵循的一条原则。“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表现了儒家子弟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外,孺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赏石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品赏奇石时,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赏石(风景石、景观石)景象看成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五、中国赏石文化赋予东方人的审美价值与浸染力及
16、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风雅文化系列的赏石文化(山水泉石)活动形式是中国所独有的。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深入于中国人的骨髓,溶化于血液中,几乎成为本能的倾慕和爱好,被中国历代士大夫所热爱,所习尚、所传播、以至成为一个文人外在的标志作为,进入风雅圈的阶梯。成为士人从世俗名利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和慰藉地;也曾是官场失意政客或倦于宦海、退隐山林元老重臣排遗时光的手法,也为达官贵人、军阀、富商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幌子。事实上中国的赏石文化,绝不只是流行于士大夫或达官富家之间。同时不分贵贱,也为广大平民所爱好。人们从这些文化中得到身体的休息、精神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近邻韩国、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对中国的赏石
17、文化十分倾慕,如痴如醉。可见中国文化的浸染之力之大。这正说明人类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渴求。自古以来,人们与山水泉石相依相伴,视山水泉石为安身立命之所。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泉石视为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其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对自然山水泉石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赏石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观石“畅神”的境界。我们所说的中国赏石文化对东方诸国的影响,不是或主要不是指这种文化的形式,而是指这种文化活动的内涵。在这种文化中体现出的中国人的作风和气派,既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崇尚、癖好。在这种高雅文
18、化中所追求的真挚、崇尚、纯洁。这种文化活动可以开启人们心灵窗户,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养成一种善良、安样、明净、平和的品格。借以可以开启智慧,抒发性灵、清解愁闷、创造意境,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并达到天人相际,物我两忘,出神入化。进而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会自足和美满。对别人表现了善良和宽容。这种爱好活动,既然是文化,就必然具有灵魂的感染力,时间、空间、民族、阶级、乃至地域的穿透和浸淫力。对整个世界来说,这种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必将更加的深远,其需求更加强烈。 (未经许可,不得转用)主要参考文献:1、山文化郑国栓2、古董的清玩黄建华 3、仁者的乐趣董天策4、石玩之风始于中国刘翔5,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张启翔 6、以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吴隽宇、尚艺 7、山水美赏析 余以平 8、赏石一中国风雅文化石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