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doc.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14765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关于“中国模式”的一些思考摘要:“中国模式 ”是通向现代化诸多模式中的一种,尽管还不成熟。却反映了我国现代化的探索历史,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年的经验总结,中国发展模式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多层次的社会发展模式。所强调的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思考它的整体性。 关键词:中国;模式;思考 学术界有关“中国模式”研究中使用的概念还没有统一,常见的有“ 中国发展模式”、“中国特色模式” 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等名称,内涵有较多交叉,且区别不清。我认为这些概念的内涵大同小异,使用时因为侧重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其实质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开拓创新

2、,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一、中国模式的含义 “中国模式”产生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转型中国家。这是一种将中国实际状况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潮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独特性6 。因而,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去概括。 “中国模式”的独特性可以做其他多种概括。在我看来,中国模式” 是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另一种说法。关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模式”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中国模式 ”是当代世界各国在发展路径选择上的道路之一,充分体现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独创性和先进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模式的内容 “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并统筹运行的统一整体。因为它是由许多具体模式构成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主要包括: 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坚持以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 中国特色的政治模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人民代表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的文化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中国特色的社会模式:

5、建立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国家安全体系,促进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此外,还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模式、国防模式等等2。 三、中国模式的特征 中国模式甫一提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对中国模式进行解读。笔者认为,中国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模式注重和谐发展。中国模式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关注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和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一种科学的社会

6、发展模式。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这是我国对发展的理性定位。要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坚持中国模式。 第二,中国模式注重以人为本。中国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尤其是“以人为本” 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以人为本 ”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确立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

7、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找到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与力量源泉,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中国模式注重创新精神。中国模式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迥异于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有着自身鲜明的制度特色。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理论创新就是不再把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更不实行私有化,而是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虽然引入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政府依然保持着对于市场强大的调节干预能力。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模式可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避免了在发展道路上走向极端。通过渐进式的改革,使

8、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成功实现了社会转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出现政局震荡。中国模式意味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中国模式的思考 国内外对与中国模式评价褒贬不一。在当前这种国际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代,我们自己应如何看待中国模式?这是一个亟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以为中国模式 已经是一条成熟的现代化道路,既可解决国内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又可供他国模仿,这不仅过于乐观,而且对我们解决目前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甚至是有害的。”3 第一,对中国模式怀有深深的敬意。产生于现代化过程的中国模式有着丰富的时

9、代精神,它开拓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加深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事实证明,中国模式足以让世人对其充满敬意。首先,中国模式非常有效,它能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用世界 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22%的人口。就此一点,中国模式就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其次,“中国不拒绝一切先进的东西,而是把西方和他国成功的经验融合进自己的模式。”4在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作用既没有局限于维护秩序的“守夜人” ,也没有局限于市场竞争的“裁判人”或宏观平衡的调节者,而是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发挥着特殊

10、重要的作用,使中国成功地抵御了 2008 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成为抵御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中流砥柱。 第二,对中国模式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它是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竞争、对话合作” 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为全球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健康、鲜活的因素,必将为人类文明不断走向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而印度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减少贫困、财富分配、人均寿命、识字率和电话普及率等方面,中国的表现都远远好于印度。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中

11、国改革开放开始就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5 第三,不断为发展中国模式而奋斗。首先,要建立消除贫富差距的社会机制。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乐于消费,能够过一种人人享有的体面生活;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益事业,使得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

12、开放的成果。其次,要建立解除社会压力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当前,一些地方贫富差距过大,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一句话,社会关系绷得太紧。归根到底,是欠缺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造成的。二是建立“释放压力 ”6机制,加大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力度。应当建立长效机制,使得人民群众有意见能够尽量尽快表达,使得社会压力能够逐步释放。三是建立“分解压力” 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分级管理,使得矛盾层层分解、层层解决。目前在很多问题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表面看来是对问题很重视,实际上效果不好,常常造成职责不明,或上级太紧张,下级太松懈;或有的忙死,有的闲死。四是建立“压力预警 ”机制。加强对社会压力的研究,形成分析报告,提出多种可行性对策,使得各级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把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社会震荡。再次,要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以人为本精神,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以“文化兴国 ”为标志,确立国家发展战略;以国家信仰为核心,塑造国家形象;以提高个人文明程度为着眼点,优化国家发展环境;以文化创新为重任,提高国家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增强国家文化的发展力;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为手段,增强国家文化的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