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改革视野下学生观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学生观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学生观问题也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确立新型的学生观。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教育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将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关学者对学生观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探讨。关键词:新课程,学生,学生观一、背景简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组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各国首脑出席会议并签署了大会宣言和行动纲领。本次大会最大的成就就是认同了瑞典首相提出的处理环境保
2、护与资源开发关系的基本法则:可持续发展。如今,它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这样的共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用这些全新的理念审视教育,结论之一就是基础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而重新构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本世纪初,我国借鉴国外基础课程改革的合理做法,基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基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逐步开展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
3、准。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上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关注了学生的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在课程内容上更加强调基础性、实用性;
4、在教学方法上主张“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课程评价上主张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综上,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所以新课程改革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等全方位的发展着眼。二、新课程对学生观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
5、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因此,新课程倡导如下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位学生应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
6、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针对这一要求,学者吕斌指出,“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教育者应确立发展的观点。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学生是正在社会化的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成熟性、不平衡性。教育者应正视这一点”。首先。教育者要有平常心。学生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学习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是正常的,正因为有不足才要接受教育。其次,教育者要有过程论的观点,学生发展是一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不能一蹴而就。再次教育者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不能轻易否定一个学生。最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富有个性的人。学者司成勇在在新课改中
7、应确立“六化”的学生观中,提出要树立“发展化的学生观”。与吕斌的观点类似,司成勇认为“普通的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长身体、长知识、长能力、长思想的重要时期,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必须全面了解、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首先,教师对学生的优缺点要看主流、看特点、看本质、看发展。要分析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注意跟他们沟通和交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跟他们交朋友,以便恰当地把握他们的优缺点,找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其次,教师还必须自觉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要努力探索开发学生潜能的途径和方法,从切实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
8、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全面发展并非仅仅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收获,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在于形成儿童统一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要让儿童有一个广阔的心胸和各方面素质得到高度和谐发展,并反映内心生活的精神风貌。总之,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坚信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是各要素的和谐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差异,认识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差异,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来对待。首先,学生是完整的人。在教育
9、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魅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
10、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再次,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利体验,都和成人省明显不同。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文中曾写到:“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只有了解学生,才能谈得上尊重学生什么,怎样去理解和信任学生。司成勇针对“学生是独特的人”这一要求又提出“个性化的学生观”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校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心理
11、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性的反映”。学生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关注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思考每一个学生面临的具体发展任务,做到因人施评、因材施教、区别要求、分层指导、分类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彭泽平等学者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并深入到学生独特的内在世界,关注学生内心的奥秘,真正地把学生当学生,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丰富、独特的发展” 资源” 将教育由以往单纯的塑造、改变和授予转变为对学生潜能、灵性
12、的激活与唤醒,从而实现学生全面人格、自由个性、生命活力以及主体性、创造性的真正解放”。郭启华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重塑一文中又进一步指出,新课程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确立“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的学生观,“意味着教育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发展创造空间。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提供学习素材,设计多元化的课堂及课外学习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13、,使每个学生的智力都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开发”。综上,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是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各功能要素构成的独特性格。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只有在多元互动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人的个性既有积极从善的可能性,也有消极从恶的可能性。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积极从善的方面发展,帮助学生抑制、克服个性中消极因素的滋长,使学生用自身积极因素去消除自身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平台。要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做到课程要多
14、元化,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课程,教学组织小型化。避免“一刀切”。要教学过程独特化,让不同的能力通过恰当的教育过程得到锻炼,以引导学生个性发展。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每个学生都是自主成长、体现自我生命意义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律。其次,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门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正如
15、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所谓主体,包括自主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尊意识。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为形式。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认知专家布鲁纳指出:“掌握知识要通过学习者的认识理解,而要得到对知识的理解,就得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探索。让学习者自己去收集选择和处理资料并据此做出推论,比起单纯告诉他们一系列事实更重要。”因此吕斌认为,“学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教育者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主动向上的发展倾向,有实现自我价值、发展个性的需要,有一种内
16、在的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展”。第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第二,创造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学方法,提倡活动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来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心。第三。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发现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等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彭泽平等人还认为,“学生是人,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真正将学生视作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将学生真正当人看。”在教育中赋予学生以“人”的涵义: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17、而且,还必须将学生视作主动的、积极的、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的学习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给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和生命完整性的人,这就意味着在教育中必须承认和接受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并将其真正视为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注意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给予他们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问。综上,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我发现、自我选择
18、、自我指导,在活动中能够自我探索、自我刨造、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教师要注意反思学生自主性发展与自己的关系,建立起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正确思路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三、问题与反思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生观虽然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启示和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在现实的具体实施中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误区。对于这些问题和误区,我们应该具有一种反思意识。例如,一位新课改的亲历者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1)从安安静静到沸沸扬扬。应试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安安静静。而在新课改试验中,老师在和学生做“小猫钓鱼”
19、(鱼即生字)的游戏。师言:钓对了,大家学猫叫;钓错了,大家学狗叫。没想到,此后猫叫声、狗叫声,此起彼伏,从未停息,教学无法延续,教者束手无策。 2)从实事求是到大吹大擂。课堂上出现,学生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为了炫耀自己,常夸大事实真相,甚至捏造事实。3)从坚信不疑到半信半疑。传统课堂教学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新课改提倡批判性学习,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名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常常带着怀疑的态度,知识吸收的情感趋向不稳定,造成学生学得“虚”。 4)从敢于创造到胆大妄为。 新的课程环境鼓励开放课堂,加强生活与课本的联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去动手操作,去实践探索,去寻找答案
20、,培养探究与创新能力。部分学生爬上变压器,钻入电机房,看看摸摸,敲敲打打,毫无顾忌。5)从平心静气到心烦意乱。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整堂课充满了讨论争辩、质疑问难的声音;晃动着自由组合、来来往往的身影,乍一看课堂像个市场。有的学生对笔者诉苦,一上课就感到心烦意乱。 6)从偏听偏信到固执已见。过去机械式的教学,统一教材、教参,统一考试,统一标准,学生依赖老师,你讲我听,没有什么异议。如今张扬个性,鼓励发表独特见解,课堂上常见到个别学生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偏见,老师无可奈何。 这对上述问题,学者阎亚军、王月芬就指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在实践中经常演变为学生无约束地极度膨胀自己所谓的个性,
21、进而滑向极端的自由;而教师因为种种理念、理论、舆论的限制,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成了学生无限自由发展的“推波助澜”者。因此,我们必须冷静的反思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科学、客观、理性地认识学生。阎亚军、王月芬同时指出“我们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揭示了我们过去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因而大大拓展、深化了的课程改革。然而,实践中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又容易使我们在践行新的学生观时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中的学生往往被理想化,“他们被想象成了天使,一群受不了半点委屈与挫折的天使,一群不会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很美丽的天使。”传统的教育只看到学生现有的、静态的发展,忽视了学生潜在的动态的发展,
22、致使学生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充分发挥。而现在却又不自觉地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分相信学生,认为只要教师充分放手就能实现学生“自我的实现”和“个性的张扬”。这时,教育惩罚就成为一种必要的约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过惩罚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曾经说过:“如果你一味地去纵容孩子,就无疑等于给孩子喝慢性毒药。”所以,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过分张扬,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姑息纵容。阎亚军等学者还指出,在尊重学生受教育权的同时,也应该尊重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权。学生是自由的,但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有待发展的能力。如果片面强调学生作为一种权利的自由,就可能纵容他们不遵守规则、不学
23、习。对学生基本的尊重与信任是必要的,对学生的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是必需的,但我们绝不应该过于理想化,而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待遇完善的人。 四、总结 学生观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传统的观念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除此以外,学生观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并相信每一个具有入学资格的学生,不管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多
24、大,都具有发展和形成自己有价值的独特性的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树立的学生观应该是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身心发展潜能,。 只有确立全新的学生观,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去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为有悠久人文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一批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人。注释:吕斌.新课程视野中的学生观及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4).司成勇.在新课改中应确立“六化”的学生观J.教育探索,2005,(10).彭泽平,姚琳.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郭启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重塑J.通
25、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3).阎亚军,王月芬.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参考文献: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 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7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
26、教学艺术与实践M.辽宁:沈阳出版社,2003.8王义堂等.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9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0潘景峰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1万福等.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12孙亚玲,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3吕斌.新课程视野中的学生观及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4).14司成勇.在新课改中应确立“六化”的学生观J.教育探索,2005,(10).15彭泽平,姚琳.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6郭启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重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3).17阎亚军,王月芬.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18魏胤,新视角看学生浅谈多元智力观对学生观的启示J.教学研究,2007,(6).19许嫣娜, 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观的反思与重建J.基础教育,2009,(3)20蔡宗模,学生观:谱系与批判视角J.西南教育论丛,2008,(3) 程亮邮箱 李家成邮箱陆有铨躁动的百年西方教育哲学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