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前音乐教育唱歌教学法探究.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422120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音乐教育唱歌教学法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前音乐教育唱歌教学法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前音乐教育唱歌教学法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前音乐教育唱歌教学法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前音乐教育唱歌教学法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前音乐教育唱歌教学法探究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的艺术,优美的旋律加上富有内涵的歌词,使其成为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最佳载体。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今天,这种艺术形式受到普遍关注和喜爱。如今,通过卡拉OK、网络、电视以及其他媒体的传播,形式多样、内容纷繁的成人歌曲流行于大街小巷。由于学前音乐课还停留在传统教法,忽视孩子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个体体验,使得许多儿童喜欢模仿大人唱一些爱情歌曲,而这些爱情歌曲的歌词不在儿童的理解范围内,使儿童的身心在开始获取知识时受到了不正确的引导。众所周知,学龄前孩子的求知欲正处在旺盛期,他们渴望了解世界、认知世界,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配合有效的教法会

2、激发他们唱儿童歌曲的兴趣,还能从健康的儿歌中获取他们那个年龄段应该得到的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格品质,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模仿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经过深入调研,加上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儿童身心发育规律,笔者对培养儿童唱儿童歌曲的兴趣,以及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做了一定的探究。一、教学中要明确学龄前儿童唱歌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德国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倡导原本性音乐教育,他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这种欲望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流露,而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各种适合儿童的方法,

3、启迪和激发孩子唱儿歌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唱歌,学会表现和模仿。同时,学前儿童唱歌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以唱歌为职业的歌手或歌唱家,而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发展,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让孩子在唱歌中获得身心健康成长的养分就是教学的目标。二、了解掌握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教学内容生理方面。46岁的学龄前儿童声带单薄、脆弱及气息短浅、音域狭窄,自然音乐为68度。心理方面。46岁的学龄前儿童活泼、好动、好模仿、好奇心强,注意力难以持久,他们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易兴奋、易激动,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切从兴趣出发,极易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因此,在歌曲

4、的选材上要注意两点。(一)曲调不宜唱音域较宽的歌曲,适合的音域为:小班:d1a1 ;中班:c1b1 ;大班:c1c2学前儿童歌曲的速度一般为中速,大班可以偏快或偏慢的中速,不宜快速和慢速,快速歌曲容易不清楚,慢速的幼儿气息短浅,歌曲拍子唱不满,影响演唱的效果。在节拍方面,初期多选用2/4拍、4/4拍的歌曲,以后逐渐增加3/4拍、3/8拍的歌曲。(二)歌词歌词的内容应该健康活泼、生动有趣,使孩子能够理解和消化。歌词要有重复和发展余地,便于儿童记忆和掌握。可以多选用第一人称的歌曲,这类歌词会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能真实地表达情感。歌曲内容最好挑选动植物、自然现象、节日以及与儿童日常生活相关的,这样容

5、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产生愉悦感。三、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条件和理解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故事、儿歌渗透教学法故事对儿童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对故事的兴趣,将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他们听,以增强他们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对歌曲产生兴趣。比如,在教唱两只老虎这首儿歌前,教师要用儿童化语气做新课导言,如“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不好啊”,这样引起儿童的兴趣后,就把自编的“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的老虎的故事,生动地讲给他们听。故事讲完,还要提问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帮助儿童记歌词。随后,教师再用贴近儿童的声音和表演,把歌曲范唱下来(范唱

6、演示法)。这样,就激发了儿童想学会唱这首歌的兴趣。又如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 .”歌词浅显易懂,贴近生活,教师的双手就是教具。教师可先编一个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小故事,引起儿童的注意,再根据歌曲的节拍,让他们举起双手,按照歌曲节奏教他们念歌词。在这种动作表现与语言结合的形式中,儿童不仅迅速记住了歌词,理解歌词内容,还懂得了歌曲的思想内涵。这种形象直观的教法,可使儿童能够很快学会歌曲,并且懂得儿歌所要传达的道理。(二)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适宜他们身心发育的学习方式。在教儿童唱歌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游戏这种儿童喜欢的形式传授歌曲。例如丢手绢,

7、本身就是一首游戏歌。在教这首歌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围成圈,然后播放这首歌,教师跟儿童一起玩游戏。在儿童边听音乐(聆听法)边做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很快熟悉歌词和旋律。然后,教师再让儿童脱离游戏,教他们唱歌。这样,这首歌很容易就学会了。又如找朋友公鸡喔喔叫种太阳等儿歌,教师都可以编成游戏,让小朋友边唱边做游戏,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唱歌。这样就避免了反复演唱带来的单一、乏味,使儿童喜欢唱歌。(三)“动”“静”结合法(主要针对向音乐特长发展的儿童)这里的“动”“静”是针对声音而言,“动”是指发音,“静”则是指不发音。学龄前儿童声带稚嫩,练唱时间不宜过长。在发声练习后,教师可带小班儿童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游

8、戏之后再进入唱歌环节,他们唱歌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于一些有声乐特长或大班的儿童(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在发声练习之后,可以加入练耳内容。这样既能使儿童的声带得到休息,又能使他们逐步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笔者的跟踪调查,使用这种方法教学和训练,一年后儿童的音乐综合素质会有很大提高,85%的儿童都能对音准和节奏有很强的听辨能力,能听辨三、四、五度自然音程,能较准确听辨4分音符、8分音符、16分音符及4分、8分附点音符简单节奏型这种“动”“静”结合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组织教学、唱歌基本技能训练、复习旧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总结和布置作业的教学过程,在注重保护幼

9、儿身心健康的同时,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由于他们的特性,任何一堂课都不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在学前儿童唱歌教学中,除笔者以上所述,还有图谱教学法、动作表演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是孤立的,要多种方法交融并用。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更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参与,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龄前儿童唱歌教学中,由于长期忽视儿童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和创造性,造成了他们被动学习,没有学习兴趣。如要想要通过唱歌课培养儿童的模仿力、想象力、节奏感等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实践和探索。学前儿童唱歌课教法,是一个值得幼儿教师以及从事学前儿童声乐教学的教师研究的课题。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除选择运用适当方法并根据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多媒体光盘)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完成他们成长初始的教育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幼儿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