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狗猫鼠 狗猫鼠是我读朝花夕拾中第一篇回忆性的散文。第一次读的时候因为是白话文,所以我有一些词和文字都不懂意思,然后我就请教妈妈,问问妈妈这些词语的意思,懂得意思之后便开始边读边想文章的意思,读完后再读上几遍,就可以跟妈妈交流了。 我们先是把狗猫鼠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说一下,然后分成三个意义段,再说一说每个意义段的段意,最后总结全文。第一个意义段的意思是:鲁迅先生是恨猫的。第二个的意思是:猫和狗是怎样结仇的。第三个的意思是:鲁迅恨猫的原因。第四个的意思是:鲁迅是怎样为小老鼠报仇的。我们又交流了一下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在1925年的时候,他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
2、和诽谤。鲁迅就用笔写下文章与他们对抗,猫狗鼠就是其中的一篇。阿长与令我印象极深的就是阿长的是非和讨厌之处,对作者鲁迅的“管教”真的令人很不是滋味,好似她和鲁迅有什么过节儿,事事都要找找鲁迅的毛病;还有就是阿长的“大”字,这鲁迅可真是有苦说不出,可以看出长妈妈的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还有就是作者鲁迅对长妈妈的动作描写,写出了长妈妈的心急,特别是语言描写,在叙说长毛的时候显得长妈妈是那么的无知,有显出了一丝敦厚和朴实。 令我感到童年时期鲁迅的可爱之处就在他日日想着那山海经,而他用了很多的笔墨描写了这一段,可见还是个孩子,那可爱机灵的模样也就跃然纸上了,对于鲁迅得知长妈妈踏死了鲁迅的隐鼠后那种怨恨,
3、而又因为长妈妈为他买了山海经,那怨恨也就灰飞烟灭了,可见鲁迅的童真啊。 不过从长妈妈为鲁迅买过山海经后,那句里行间也就没了那对长妈妈的轻视了感觉了,而更多了一丝尊重,一丝理解。对于鲁迅对山海经的思念我认为更应该说是他对长妈妈的思念,是她给了他这山海经,也是她给予了鲁迅又一个童年的快乐二十四孝图孝顺对于每一个孩子都是要具备的,像孝敬父母、孝敬年长的人在背过的三字经中都有关于孝顺的句子: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弟子规上也有:冬则温,夏则凊(qng);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今天,我看了鲁迅先生写的二十四
4、孝图。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写起,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孝顺的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我们应该向那些孝子学习,但是不要象他们那样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我在冬天的时候,为母亲暖过被窝、为父母洗过袜子这些事是我们应该做的。五猖会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名叫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看到五猖庙会。难逢的盛大的庙会,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他的父亲说:给我读熟,
5、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庙会。一盆冷水把鲁迅的兴致全浇灭了。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兴兴陪他出门了。 鲁迅回忆到:“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小经中的风景,坛子的点心,以及到了车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什么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读书” 文章所叙之事非常简单: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然而在平淡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了作者受伤的心灵。 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前面的写没有看到神像、明时的赛会等内容,并非闲笔,而是从正反两方面为这一次来之不易的赛会做铺垫,以突出主题。文章语言简洁,
6、于平淡见神奇,不愧为大家之笔无常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
7、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父亲的病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惊诧的。“名医”居然对临之将死的人说“不要紧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却仍然提笔写下百元的药
8、方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旧很客气地送他出门。鲁迅前辈真的是很伟大,所以,我便要推翻第二段对网站上的事发表的观点了。从这篇文章根据看得懂的文章分析,鲁迅前辈不是那种使劲骂的人,我觉得,他只是通过大量的讽刺而让人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例如这个事件,骂了么?找不到骂人的词语。所以,鲁迅前辈是那种很厉害的人批判家(好像是这个词),用俗话说,就是骂人不带脏字,不过,鲁迅先生比这还高一些,他是为了民族的崛起而批判,全是出于公心。我只能深深地在他身后的风尘里鞠躬了。“名医”的贪财便如山峰般“屹立”。 接下来,就是“名医”用大量杂乱的药治了鲁迅前辈的父亲两年,没有医好,就介绍别人来医治。“名医”的形象如雕刻
9、般越刻越深,为了保全名声不顾病人的死活。唉,我只能叹气。不过,这种人值得为他叹气么?算了。 也许,这位才是名医。可惜,这位又是“名医”。依我看来,他满脑子装的不是学问,而是借口。尤其是最后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医能疫病,不能医命,对不对”,好小子,有一个推卸责任的泥鳅,居然还有颜面问“对不对?”再看看他们用的药: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对蟋蟀、旧鼓皮制成的败鼓皮丸。看到这里,我已经快说不出话了,也只能向老牛喘月一样扑哧扑哧地大口地喘气。 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作批判!而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也不少见。 对于社会上游荡、坑蒙拐骗、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并从小懂得追求
10、真理、学会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辨明是非,并呼吁大家、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文明的时代进步! 鲁迅前辈,真的是一个很难得的人。对于他的文学功底,不是我最钦佩的;而他那大无畏的精神和满怀为国的火红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鲁迅前辈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个平常的人,他不愿在沉默中死去,而愿意在沉默中爆发。他像一道雷鸣闪电,炸醒了沉睡的人们,震惊了后人的我们。 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
11、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范爱农: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赏析:这两句话是我对比着找出来的,第一句用“很”字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用“爱农”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如何地讨厌,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打埋伏,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比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爱农写了五首诗。 总评
12、: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 琐记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
13、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