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洲文明史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各5题)、简答题(3题)+论述题(2题)1.一般认为,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首先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的苏美尔。人类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起始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使用楔形文字。两河流域文明的三个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创造的汉谟拉比法典 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条理的法律文集。人类古代文明大约始于公元前3500年,而且古代文明主要出现在大型河流经过的地区,以大河流域文明的形式出现,这些大河流域包括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
2、这些古代文明出现的时间分别为:苏美尔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起于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起于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起于约公元前1500年。另外,中美洲和秘鲁的文明起于约公元前500年。人类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发生了一些根本上的改变,这些变化的结果中最显著的两个就是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和性别关系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的出现是所有古代文明的共同点。2. 另一个古代文明在尼罗河流域产生,这就是古埃及文明。埃及文明是典型的帝国文明。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馈赠”,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在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人所灭。古埃及文明从公元前3100年得到统一开始到公元前
3、252年被波斯征服结束,历经2500年时间,这段时间内埃及文明是连续、稳定和保守的。在法老王统治埃及的这两三千年间,尼罗河的子民创造了举世仅见的辉煌建筑。纪念碑、神庙、金字塔、石像是古埃及的象征,这些巨石构建的奇迹是埃及人对众神和诸王的奉献。这些作品表达了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寻,与诸神相连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和对不朽的希望。古埃及人信仰永恒和永生,他们相信人和太阳一样会死而复生。为保护法老的尸体并让其永生,埃及人认真努力的为他们的国王(即法老)修建巨大的陵墓金字塔。3.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异同:异:1、在地理上,两河流域没有尼罗河那么富饶。(史书上称两河流域为“肥沃的新月地
4、带”,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另外两河流域不是像尼罗河谷那样是块相对封闭的地区,该地区易遭侵略。2、在政治上,它没有像埃及文明那样有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发展,它的政治史曾有几次比较突然的中断。3、宗教信仰与法律。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共同点是都有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化的趋势,但是侧重点仍然有所不同:两河流域基本上还是多神教,埃及是以一神教为特色。古埃及人特别关心来世。两河流域人们则似乎从未有过灵魂不朽之说。就法典来说,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更为成型(汉莫拉比法典),而埃及却大多时间内以习惯法为主要法律。4、在经济活动方面,两河流域的商业贸易更为活跃,因为两河流域本土缺乏木材和矿藏,所需的矿石和木材须
5、靠进口。5.文学与艺术。在文字方面,埃及人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则创造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它起源于象形字,后演变成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的集合体。在历法方面,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而埃及则是太阳历。相同点:都是在河流附近发展起来的,开始都是由奴隶城邦发展而来,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在天文和历法,以及法律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贡献。4. 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但是,由于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
6、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召书的三种语言版本,分别是埃及象形文,埃及草书,与古希腊文。5.文明冲突理论:“文明”一词源自近代欧洲,意指“有教养、开化”。又有人认为civilization来自拉丁文civitas(城邦)于是又有公民、市民的含义,即与资产阶级有关。最早使用该词的是启蒙思想家,与野蛮对应,指进步与发展的意思。文明冲突理论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提出,他的核心观点有: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全球政治格局正
7、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文明冲突论的核心在于将文明看做国际关系重要的变量和国家事务中国家行为活动的基础。文明之所以是后冷战时代国家冲突的核心原因: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目前世界上有7种左右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亨廷顿认为,中华文明(实际上指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亨廷顿
8、的文明冲突论,对西方的国家关系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一个新颖的视觉分析国家关系现状,但是其缺陷和不足从一开始就招致了许多学者的批评,正如相同文明之间不能避免战争一样,不同文明之间不一定必然存在着冲突,文明冲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严重的缺陷。6. 北纬30度在地球北纬30度附近,有许多神秘而有趣的自然现象。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等,均在北纬30度入海。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也在北纬30度附近。 在这一纬度线上,奇观绝景比比皆是,自然谜团频频发生,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眉山、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约旦的“死
9、海”、古埃及的金字塔 及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的百慕大群岛和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可以说,在北纬30度附近或在这一纬度线上,奇事怪事,数不胜数。 理论:以上种种超文明不解之谜,科学家有各种解释。 认为是外星人所为,是外星人访问地球所留下的痕迹, 板块交接说 地球是由七大板块构成,这七大板块当中其中六大板块的交接地带、缝合交接线,都在北纬30度(附近),板块在地质历史时期漂移的过程当中,有的就俯冲,有的就被抬升,造成众多奇异的地质景观。 史前超文明说:现代人类文明之前,曾经出现过前一届高级人类的史前超文明。 生物考古学家认为,地球历史中,生物经历了5次大灭绝,最后一次
10、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之前。有人据此推断,2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但不幸毁灭于一场核大战或巨大的自然灾变。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几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迹,仅留下极少遗物,成了现代人类的不解之谜。 陨石撞击说 西方著名科学家赫尔比格曾提出过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地球在其46亿年的历程中,先后捕获了4颗卫星,即4个月亮。前3颗由于在运行中离地球太近,最后都坠落了。在坠落过程中,摧毁了万物之灵,形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其中两颗硕大的月球都是在北纬30度附近7.希腊文化的特点一:人本主义。古希腊文学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
11、由、乐观与浪漫。二:哲学精神:古希腊文化中的哲学是古希腊哲人对生活的智慧,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同一个范畴。三:希腊神话: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希腊人最初是以神话来理解和反映他们周围的世界的,他们构造的神话在各民族的神话中最为完整和系统。希腊神话所表现的世界观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第二,神人同形同性。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断臂的维纳斯”,实际上,“维纳斯”是一个罗马神的名字,她在希腊神话中的原名叫“阿佛洛狄忒”。 第三,迷狂的宗教精神。 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希腊神话毋庸置疑的是希腊文化的一大特点四生命力长久 五.有东方色彩 六.较强的命运观:8.古希腊文
12、明的城邦制概述: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具有“公民团体”的意味,在众多情况下指独立行使“主权”的城市国家。特征:城邦制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希腊城邦制的实质是公民成为国家的主人,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担任公职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希腊各城邦中,最大的两个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的发展道路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他们的存在和影响使得古希腊的历史主要围绕它们展开。9.古罗马的共和制概述:罗马共和制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组成:罗马政体具体由执政官、公民大会和元老院三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罗马共和制形成了一种具有相互钳制又相互配合的制度,使得政体各组成部分实行相互监督制成为
13、可能。两名执政官任期一年,坐象牙椅子,官服紫色镶边,拥有象征权威的“法西斯”。元老院为监督机构,规定执政官的权力范围,影响执政官的选任。执政官与元老院都是贵族。特征:三权分立为其主要特征。影响:这种结合了君主、议会、共和三种政体基本特点的体制为其称霸一方提供了保障。但也因为其存在着矛盾的隐患,例如: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以及后来随着国土的扩大,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保守派与改革派、元老派与骑士派的矛盾。而平民与贵族之间这一最基本的矛盾更是自始自终伴随着共和国,这也使其日后必然走上改革的道路。罗马帝国文明 特点:实用罗马帝国是古罗马文明由原本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之后的一个阶段,理论上是仍维持元老
14、院主持的共和制,实际上是大权移交给皇帝独揽的政体。虽然最初几位皇帝都并没有正式称帝,但是实际上已经具备帝制的特点,所以整个政府可以说是由皇帝领导而运作。10.东欧文明:拜占庭文明破坏偶像运动大致情况: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与犹太教有渊源,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是它们的核心与灵魂,“十诫”禁止制作与崇拜偶像。但是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圣像圣物崇拜渐成风气,与异教徒的偶像崇拜相似,这引起许多教会人士的不满,发生过许多反对圣像崇拜的事件,而同时兴起的伊斯兰教也要求穆斯林放弃偶像崇拜。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期,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崇拜偶像法律。其子君士坦丁五世对崇拜圣像者实行迫害。君士坦丁六世对参加废除圣像崇拜者
15、进行迫害。第二阶段时期,利奥五世支持毁坏圣像崇拜,而到842年时,又认可圣像崇拜,实行宗教安抚,运动结束。原因:在经济上,教会拥有的强大经济实力,教会的财富要多于世俗皇帝的财富,世俗国王的经济与人口缺乏压力。在政治上,皇权与教权存在冲突,皇帝维护至尊皇权,而教会势力也在发展。在宗教上,破坏圣像者认为,圣经明确反对偶像崇拜,对宗教偶像的崇拜会使得其他宗教信徒难以与基督徒接近。查士丁尼大帝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皇帝,西元 526 565 年在位。 统治期间,不仅阻挡了野蛮民族在边疆的骚扰,甚至几乎恢复了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因此后人称这段时间为拜占庭帝国的第一次黄金时代。 他使拜占庭帝国进入了全面的
16、法制时代,其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又译国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也是欧洲大部分国家法律发展的基础。 11.欧洲中世纪文明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
17、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罗马帝国消失后,在这片巨大区域裂变出三大文明“板块”:在西方的“日耳曼拉丁”组合而成的西欧文明,东部的“希腊斯拉夫”组合而成的拜占庭文明,南部“阿拉伯叙利亚波斯”组合而成的阿拉伯文明。在这三大文明中,当时的西欧文明是相对贫穷和落后的文明,不过它却拥有发展的潜力庄园经济:封建制度下的基本经济单位叫做“庄园”,庄园由领主的领地和领地上的村庄构成。在西罗马帝国的晚期,许多农民将他们的土地交给领主,以换取 领主对他们的保护,使他们免遭盗贼的伤害。另一些农民由于债务而失去了土地。在中世纪早期,很少有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在庄园里。这些农民被称为“农奴” 庄园的土
18、地被分割成条田。许多条田归领主直接所有,而另一些条田则分给农奴耕种,成为农奴的份地。农奴由此丧失自由,并要向领主交纳赋税和提供各种服务。 庄园的耕作采取最多的是三圃制 庄园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修道院(欧洲基督教文明)现象:教皇被看作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王要教皇加冕,教皇主持各种圣礼和布道。在教会中还有另外一部分教士就是修道士和修女,他们共同生活在修道院中,在院内隐修,受到院规的严格约束。隐修制源于东方,部分基督教徒认为实现基督教最完美的生活应该通过脱离尘世而达到,苦行独处、潜心祈祷、自我节制是最好的途径。一些隐士开始独立生活,后来具有相同倾向的这些信徒集合到同一个宗教团体中,过集体的隐修生
19、活,于是出现了修道院。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修道院在帝国的任何地方都大量的出现,有一些是独立的,一些是隐士式的,一些是小团体的。在修道院的发展过程中,伯纳德(圣本笃) 开创了西方教会正规修道院运动。圣本笃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由于厌恶了尘世的腐败而离开罗马到山区隐居。他逐渐在部分信徒中树立了威望,许多人被他的人格所吸引,于是他在529年转往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并在山上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修道院,后来该修道院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最重要的中心之一。修道院后来通过信徒的捐赠以及修士入会带来的财产变得十分富有,修道院也出现了一些追求物质享受和奢华生活的现象,于是一些修会领导了若干次。
20、其中经历了克吕尼派(Cluny)、西斯妥西安派(Cistercian)、法兰西斯派(即圣方济各派 St.Francis)和多米尼克派(又译多明我会,Dominicans)等变迁。克吕尼派秉承本笃派的基本精神,但放宽了对体力劳动的要求。11世纪末,西斯妥西安派以反对奢华为宗旨而崛起。他们矢志于劳动和俭朴,决心恢复体力劳动的尊严,到偏远之地垦荒种地,自食其力。而后出现的法兰西斯派和多米尼克派则不再满足于在修道院隐修,要求多到民众去传教布道,许多人粗布长袍,赤足而行,到处布道,救济穷人。封君封臣制:从理论上来看,封君对土地拥有所有权,而封臣只有使用权,而且在死后必须归还。但现实与之大相径庭,封君很少
21、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所以,封土实际上变为可以继承、可转让、可买卖的私人财产。而在中世纪,封君封臣的关系一旦形成,双方就形成了义务关系,因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世纪“封建制”。12.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翻译运动,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翻译活动初始自伍麦叶王朝,哈
22、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13.文艺复兴运动概述: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代表欧洲社会由中世纪向近现代过渡的整个时期。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可能。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因为当时的天主教会统治压抑人的
23、个性,阻碍科学和生产的发展。拜占廷帝国灭亡时,大批学者逃到意大利,带来大量古希腊罗马的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文化基础。思想观念: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包含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性思想,关注的主要是人和人性,包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才能的展示,而不是神和信仰,社会价值趋向对于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个人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个概念,是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对个体的重视成为人文主义关心的一个焦点和核心。人文主义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世俗主义,它主张通过对现世生活,而不是死后生
24、活的强调,赋予人世间的生活以一种积极的意义。世俗主义反对把人生看成是痛苦的历程,认为人应该首先享受现世生活,然后再考虑身后的事,并把追求人间的幸福视为人之天性。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早期文艺复兴有但丁(神曲)、彼得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画家乔托(圣母像);全盛时期有米开朗基罗(大卫)、达芬奇(蒙娜丽莎)、拉斐尔(雅典学派)。(在欧洲各国的传播:法国是继意大利之后文艺复兴得到开展的地区。法兰西学院建立标志着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傅丹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人文主义著名法学家。他关于国家主权、专制君主的理论不仅指出了国家主权的原则,而且指出了统治者权限的内容。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德
25、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自世纪末逐步开展。德国人文主义者的先驱是伊拉斯摩斯,他所作的愚人颂是一部著名的反宗教蒙昧主义的讽刺作品。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的最伟大文学家是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是他的代表作,属于流浪汉小说范畴。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于世纪就开始在英国初显,其标志之一是乔叟在文坛上的出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的巨匠,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一位最伟大的巨人。他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对处于封建和资本主义交替历史时期的英国社会作了广泛而深刻的分析和描述,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刻画人和人物精神风貌方面代表了人文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创作的悲剧,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白)影响:(1)推动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冲破了神学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营造了民主的学术空气,并提供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 (2)大批希腊的古典著作和优秀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发扬,鼓起了人们彻底摆脱传统观念而倡导理性思考的勇气,给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3)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