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338344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师 说【教学目标】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3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4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教学重点】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教学难点】1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2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课时安排】4 课时【教学设想】串讲与研读相结合。第一课时一导入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

2、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 40 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

3、全国知名的学者。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于是,在一段段师生佳话中,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和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该如何尊师重教,那些人又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韩愈的师说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二预习检查句读(du) 经传(zhun) 或不焉(fu)读书(d) 传道(chun) 不能(b)老聃(dn) 李蟠(pn) 长幼(zhng)冉冉(rn) 潘婷(pn) 苌弘(chng)近谀(y) 庸知(yng) 贻笑大方(y)须臾(y) 郯子(tn) 甘之如饴(y)其可怪也欤(y) 怡然

4、自得(y)三背景介绍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注 】 : 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情况。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 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 指目:手指而目视。 牵引:拉拉扯扯状。 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 。四作者简介韩愈, (

5、 768-824) 字退之,河内河阳 (今河南孟州) 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郡望 ”一词,是 “郡 ”与 “望 ”的合称。 “郡 ”是行政区划, “望 ”是名门望族, “郡望 ”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中唐古文革新运动的主将,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 。他的文章最受后人推崇,常和杜甫的诗相提并论;他的诗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追求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而且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

6、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 , “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论说文原道 、 师说 、 谏佛骨表 、 进学解 ,赠序送孟东野序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叙述文后叙 ,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祭十二郎文以及传奇小说毛颖传等都是公认的名篇,对后代散文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韩愈的诗也有独特的成就。他的诗吸收了杜甫诗中某些新的特点,把散文篇章结构用于诗歌写作,把少量的议论引进诗中,创造出“以议论为诗” “以赋为诗”的独特风格,但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 链接“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链接“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

7、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五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说”与“议”相比要随意些。像捕蛇者说 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六课后作业结合

8、注释,译注全文,将不明白的地方圈画下来。第二课时一解读第 1 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 。 学者:即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虚词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 1、表示“ 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东西” 。 实词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受业:教授学业。受,通“授” ,教授,传授。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动词,懂得,明白。之:代词,代道理,知识。孰:谁,疑问代词。惑:名词,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

9、动词,跟随,追随。为:动词,作为,成为。解:理解、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介词,在。闻:知道,懂得。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师:意动, “以 为老师”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动词,学习。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所以,因此。无:不论,不分,动词。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代词,代方位,是动词的前置宾语,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参考译文】:古时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10、?有疑惑却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进而拜他为师;出生比我迟的人,他闻知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同样跟从进而拜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或低下,不论年长或年少,道理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在的地方。二解读第 2 段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尚。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出:动词,超出。远:多,形容词。犹且:还,副词。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向他。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下

11、:低于,形容词。耻:意动, “以 为耻”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前一个“圣” ,名词,圣明的人;后一个“圣” ,形容词,圣明。愚:前一个“愚” ,名词,愚昧的人;后一个“愚” ,形容词,愚昧。 其皆出于此乎?其:语气副词,猜测语气,大概。于:介词,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前一个为代词,他的;后一个为代词,自己。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也可作目的关系。惑:糊涂,形容词。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之:代词,代童子。习:学习。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谓:所说的,说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读,惑:都是前置宾

12、语。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遗:遗漏,放弃。明: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师:(前)名词,表示“ 的人” 。 (后)动词,学习。齿:“以为耻 ”,意动。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道:学问道德水平。羞:可羞愧。盛:地位高。谀:阿谀,奉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齿:提及。不齿,不屑提及。及:赶得上。其:

13、代词,这种做法(或现象) 。【参考译文】:唉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世间)人们要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来向老师请教;现在许多人,他们比圣人相差更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最终成为圣人,愚人最终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因为这个造成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请教老师为耻辱,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熟悉书中句子的停顿,不是我说的给人传授道理、解释疑惑的老师。不能通晓句读,有的孩子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常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拜师学习,大的方面却

14、无师弃学,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地方。巫医乐师及各行业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羞耻。士大夫这类人,如(彼此)称老师或称学生等等, (一些人)就聚集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就说:“某人与某人年龄相近,学业修养差不多, (老师)地位低,就足够让人羞愧;(老师)官位高,就近乎谄媚。 ” 啊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 (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一类不屑一提, (但)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吗!三解读第 3、4 段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以为师,意动。徒:类,辈。贤:道德、学问、才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

15、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术业:学问和技艺。攻:研究。如是:像这样。 如,像; 是,这,这样。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好:喜爱。六艺经传:六艺,指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通:普遍。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行:践行。贻:赠送。【参考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老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16、,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 诗 书等六经经传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约束,向我请教。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四作业1自主译解并背诵全文。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论证方法。第三课时一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 贻:y,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y,阿谀,奉承2填空题 韩愈,字_退之_,世称_韩昌黎_,卒谥“_文_” ,作品集有_昌黎先生集_ 。他是唐代

17、“_古文运动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柳宗元_、_欧阳修_、_王安石_、_苏洵_、_苏轼_、_苏辙_、_曾巩_。 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二文本解读 尊师名言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