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07.城郊型名镇大遗址展示体系建构 以郑州市古荥镇荥阳故城保护规划为例 付娟娟 , 崔利民 , 周立 摘要: 本文在分析城郊型名镇大遗址的特征基础上,为切实“活化”大遗址,从此类大遗址在展示方面所存在的与城镇发展的联系 紧密 、地上地下遗存复杂、范围大等问题出发,提出建立在价值 需求基础上的区域展示定位、多元化的保护展示模式选择、基于特征分析的展示内容架构、基于价值评估基础上的展示结构架构、多元化展示形式的灵活选择等大遗址展示方面的核心内容,结合郑州市古荥镇荥阳故城大遗址片区的实例分析,最终提出城郊型名镇 大遗址展示体系的整体框架 ,以期为此类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2、 大遗址 历史文化名镇 展示体系 荥阳故城 多元 1 前言 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位于郑州市北郊(图 1), 与郑州市中心城区联系紧密, 距市中心仅 15 公里,向东 8 公里接 107 国道,向南 2 公里即到开洛高速公路郑州西站。古荥镇地上、地下文物古迹非常丰富,其中荥阳故城 (含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包括了地面上遗留的汉城墙和地下文物两部分。此外,作为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古荥镇,其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位于荥阳故城大遗址 之上,在整个大遗址片区的北部,主要由明清历史建筑群组成 (图 2) 。 图 1 荥阳故城遗址片区区位图 图 2 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区域遗产构
3、成图 如何处理荥阳故城大遗址片区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以及古荥镇历史文化街区这种紧密衔接、嵌套、叠压关系,以实现荥阳故城保护基础上的展示体系构建,切实“活化”大遗址,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 2 城郊型名镇大遗址的主要特征 关于 大遗址的定义,大多学者认为:大遗址是专指我国文化遗产中规模大、文物价值高、分布集中的文化遗址;有的学者强调, 大遗址还应包括与遗址本体相关联的环境载体,认为大遗址是由古遗址及其相关环境组成的 1。 关于大遗址的类型, 我国学者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也给出了多种类型划分的依据。其中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从城市规划 的 角度出发,按照遗址与城市区域的相互关系
4、,将大遗址分为 4 种类型:位于城镇建成区的大遗址;位于城郊或城乡结合部的大遗址;位于村落的大遗址;位于荒野的大遗址。这种分类有利于制定城市规划及大遗址区域发展规划 2。 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城郊型名镇大遗址具有类型和类型的双重属性,具体来讲, 此类大遗址主要有如下三大特点: ( 1)与城市、城镇 的 发展具有紧密联系 此类大遗址 区位上具备 城市郊区与城镇之内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必须从区域角度审视其未来的保护发展定位。 ( 2)时间序列 上 存在断点 含有地下文物的大遗址片区大多历史久远,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名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多为明清以后保留下来的历史片区。大遗址片区与历史文化街区之间 多 存
5、在历史序列 上 的断档。 ( 3)空间关系上的叠压嵌套 大遗址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规模大”,其所涉及的范围往往以平方公里计。荥阳故城大遗址片区 近 800 公顷 ,而名镇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从规 模上来讲相对较小,因此会出现两者的交叉或包含关系。此外,对于含有地下文物的大遗址来说,大遗址与历史文化街区往往 还存在地上与地下的叠压关系。 3 城郊型名镇大遗址展示体系建构 3.1 价值 需求基础上的区域展示定位 结合城郊 型 名镇大遗址与中心城区和历史文化名镇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进行展示利用定位时,应注重考虑其在区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 区域展示利用状况的外部条件 以及 结合大遗址自身特点 。 具体而言
6、,在确定展示定位时,应考虑如图 3 所示的内容框架。 图 3 大遗址展示发展定位框架图 通过价值评估,确立了 荥阳故城在郑州区域展示体系中以“文化展示”为核心的主体地位 (图 4) 。重点强化其汉代城市格局特色,汉代 冶铸高炉 这类在 世界冶金史上 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技术;通过需求评估,确立了荥阳故城在未来除服务 于古荥镇外,还应强化其对于南部高新片区和郑州市城区的服务功能,基于地方经济 相对落后的现实,须进行分区分期展示;通过利用评估,在现有考古挖掘基础上,确立了将荥阳故城(古荥冶铁遗址)与其上的古荥镇历史文化街区成片展示,并以荥阳故城(古荥冶铁遗址)、小双桥遗址为中心,建立古荥历史文化园区
7、的发展思路 (图 5) 。 图 4 荥阳 故城展示发展定位图(郑州市范围) 图 5 荥阳故城片区发展定位图(古荥镇范围) 至此,对于荥阳故城未来的发展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 1)郑州市城市居民娱乐休闲、文化体验服务基地。 ( 2)郑州市中心历史城区至黄河风景名胜区南北展示流线上的重要节点。 价值评估 需求评估 利用评估 大遗址在区域展示体系中的地位 决定展示利用程度的必要条件 决定展示利用可行性的必要条件 经济 支持 文化需求 管理水平 重要性 独特性 完整性 自身展示 外部展示 考古挖掘 ( 3)与大河村遗址片区共同构成郑州市北部城乡结合部的绿色地带。 ( 4)郑州高新技术产业
8、园区的主要服务基地。 ( 5)古荥镇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多元保护展示模式的综合选择 结合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归纳出目前大遗址保护展示的主要模式 1有整体保护与利用模式和局部保护与利用模式两种类型(表 1)。 表 1 大遗址保护展示模式汇总表 模式 方式 展示内容 /做法 适用对象 整体保 护与利用模式 建设遗址公园 遗址本身及周边自然环境 目前大遗址的主要模式 建设旅游景区 遗址本身及周边景区风光。遗址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参观展示景点 周边拥有较好的旅游景区环境 建设森林公园 将遗址保护与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相结合 城市郊区的遗址区,尤以墓葬区为主 建设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在遗
9、址区内发展都市农业 遗址占地面积大,居民众多 局部保 护与利用 模式 将部分遗址区建成遗址展示区 露天保护展示 物理或化学等科技手段实施遮挡、支撑、修补、加固等手段 遗址范围较大,同时受地方经济能力限制 遗址回填后再于原址地表进行模拟展示 在妥善回填覆盖考古遗迹后,于原址地表复原建设了模拟展示 重要遗址遗迹,保护与展示要求均较高时 建设保护厅棚 将遗址区与外界环境隔离 对保护与展示有一定要求的遗址遗迹 重建 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在遗址上复原重建 适用于台基和建筑物 遗址博物馆 借用博物馆的管理方式来就地保护和展示遗址 需展示空间和手段才能使人们有所 认知的遗址遗迹 资料来源: 郑育林 我国大遗
10、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 基于荥阳故城片区未来文化园区的发展定位以及靠近城镇的独特区位条件,从宏观角度,确定其建设遗址公园的整体发展模式。同时,根据荥阳故城现状考古挖掘情况,确定出局部保护与利用的片区,建成遗址展示区或建设遗址博物馆。整体与局部发展模式的双重选择,保证了在整体保护框架下,开展近期展示项目的可行性。 3.3 基于特征分析的展示内容体系架构 展示内容上,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从大遗址自身出发;二是结合现有周边文化遗产内容综合展示。单纯考虑大遗址本身,以荥 阳故城这一大型城市遗址类型自身特色出发,建构出如表 2 所示的同类型大遗址展示内容构成。 表 2 大遗址展示内容构成表 类型 大
11、类 小类 遗址 本体 史料史学 建造年代、历史史学 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历史文献记载 规模格局 城墙、城门 建筑艺术 建筑形制 建筑比例、尺度 建筑空间构成 建筑形态、色彩、装饰 功能形态 人类的居住形式 土地的使用形式 功能结构及变化 结构技术 结构体系 建造技术 生产技术 材料技术 民俗文化 特定历史时期的 物质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与独特性 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人类的保护和维护意识 外部 环境 遗址地区自然环境 遗址地区地质资源状况 遗址地区周边建成环境 资料来源:笔者归纳汇总 根据这一内容架构,确定出荥阳故城的展示内容有:荥阳故城历史发展沿革、
12、汉代城市格局、护城河、城墙、西城门、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冶铁工艺等内容。 从思路二出发,以历史连续性为原则,结合大遗址上现有的古荥镇历史文化街区,成片展示,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确定出的展示内容有:明 清城市格局、 明清历史街巷、历史建筑物群、重要历史空间节点、明清民俗文化等 。 3.4 基于价值评估基础上 的展示结构 架构 本文所指展示结构主要包括了功能分区、展示节点和流线。 3.4.1 基于类型学、历史织补、重点强化基础上的片区划分 ( 1)类型学基础上的片区划分 根据考古发掘和现状调研,确定不同 历史时期 的分区范围,作为片区划分的主要依据 ,据此将其划分为两个片区。一是汉代居民生产生
13、活展示区:通过原有的主要道路对展示区内的格局进行展示,同时结合考古工作,使人们了解到汉代居民的生产生活。二是明清城市生活展示区:通过对清 城内的城隍庙、孔庙、老县衙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展示,使人们了解到清城的历史格局及各文物保护单位内涵及价值,同时结合古民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清代城市的生产生活场景进行展示。 ( 2)历史序列的织补、连接 基于大遗址与历史文化街区之间历史序列上的断点问题,需根据历史分析,对其历史序列进行织补,形成完整的时间序列。 从考古勘探报告中得出,荥阳故城大遗址片区主要为汉代遗存,而古荥镇历史文化街区则主要为明清以后的历史遗存。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对其断裂的历史进行织补,在荥
14、阳故城东南部,开辟与荥阳故城内涵一致、一体运营的展示 区,立足于考古发掘成果和复原研究成果,对荥阳故城汉代以后一段时期的生活场景、民居建筑等进行复原建造,供游人在此身临其境地体验当时居民的生活方式。 ( 3)特殊重要地区的片区强化 对于特别重要的片区,虽然隶属于某一历史时期内,但因其价值较为重大,需单独划分出片区予以强化。荥阳故城东部的汉代冶铁遗址是荥阳故城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发现的球磨铸铁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炼钢成就,比欧洲球磨铸铁的发现早了一千四百多年,其冶炼规模和铸造技术在世界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将其与荥阳故城划分为同一片区,则抹杀了这种差异。因此,规 划中,单独设立了古荥冶铁遗址展
15、示片区:以古荥冶铁遗址博物馆为中心,通过多种展示方式,结合遗址本体展示,将汉代冶铁遗址的生产工具、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等内容,充分展示古荥冶铁遗址的内涵及价值。 最后,为更好实现大遗址的展示利用,激发游客的游览热情,在大遗址的东部建立观览体验区。根据考古发掘,该片区已无任何历史文化遗存存在,规划中保留现状地表植被的区域,通过环境整治,向游客展示美好的自然田野风光,通过建设传统文化活动片区,使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历史生活生产方式。 3.4.2 价值评估基础上的展示节点分级及展示流线确立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确定历史街区内现有文化遗存在整体区域中的价值等级,以此作为未来展示节点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根据价值
16、评估,最终确定荥阳故城展示片区的三级展示节点: 一级展示节点: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西城门、 遗址挖掘展示房、城隍庙。 二级展示节点: 主要为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级展示节点:主要为明清古民居。 图 5 展示节点与流线图 图 6 展示分区图 根据展示节点等级的划分结果,以现有主要历史街巷为主要承载对象,串联各个级别的展示节点,形成三级展示流线序列: 一级展示 路线为主要游览路线,贯穿了 3 个片区内的一级节点。具体路线:由古荥冶铁遗址博物馆起,经汉代生产生活展示区的西城门、重点考古展示区,再到清城内孔庙、城隍庙等重要文物点,最后回到遗址博物馆。 二级展示路线为次要展示路线,作为一级展示路线的
17、补充,沿途可参观龙王庙、李氏故居、古荥影剧院以及次要考古展示片区等二级节点。 三级展示路线以观光体验为主,由荥阳故城环城自行车线路和城内体验区的内部道路组成。 3.5 多元展示形式的灵活选择 根据荥阳故城的自身特征以及相关案例的梳理,目前该类型遗址所涉及到得主要展示形式如表 3 所示: 表 3 展示形式分类表 展示形式 主要适用对象 具体做法 遗址 本体展示 不太重要或恢复较困难的建构筑物、遗址等 开放考古勘探现场,展示考古工作过程,考古工作、展示工作、教育工作相结合。 陈列展示 可移动文物 移至室内或橱柜内进行实体展示,辅以文字、图片、标本和模型等方式。 数字化展示 大部分的文化遗产 利用数
18、字化放映厅、数字化查询终端等现代化数字设备,进行数字化展示或创造虚拟游览体验。 考古工作展示 已经挖掘或正在挖掘的文物古迹 在遗址范围内的考古发掘现场,可以允许游客接近观看工作现场,了解考古工作的具体场景,增加对考古学、考古工作和遗址的最直观印象。 模拟展示 重要价值的建构筑物 建筑复原,或在遗址上建设保护房。 景观标识展示 已发掘清楚,建筑规模不大,且近期不计划复原重建的遗址 采用原址抬高 l 米,在柱础位置栽植 植被 ,表示立柱和建筑物的规模的方法展示。 场景复原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 通过历史生产生活场景等的创建,再现历史生活环境。 田野景观展示 经过考古发掘后确定没有遗址埋藏的区域 展
19、示其原始的田野风光,既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展示的背景环境,又具有游客休息、休闲的功能。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 国内外现有展示形式归纳汇总 根据荥阳故城展示片区、展示节点、展示流线的设定特征,规划中涉及到的主要展示形式有: ( 1)遗址本体展示:对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后展示,同时设置相关说明牌;依托于以博物馆内现有遗址,以及南部即将准备重新展示的遗址,对汉代冶铁遗址的基本设施进行遗址现场展示。 ( 2)陈列展示:依托于博物馆,对移至室内的文物、图板等进行展示。 ( 3)数字化展示: 与陈列展示相结合,主要在五处遗址现场展示棚以及博物馆中设置。 ( 4)考古工作展示:在遗址范围内的考古发掘现
20、场,可以允许游客接近观看工 作现场,了解考古工作的具体场景,增加对考古学、考古工作和遗址的最直观印象。 ( 5)模拟展示: 复原西城门, 采用半框架结构形式,营造历史城门意象。同时减少因结构自重对遗址本身造成的扰动。 ( 6)景观标识展示: 主要针对护城河展示采用的形式。根据考古挖掘,在其护城河外围边界处种植喜水性植物,界定出护城河范围。 ( 7)场景复原展示:结合遗址本体展示,将汉代冶铁遗址的生产工具、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等内容,通过场景复原的方式进行展示;通过建设传统文化活动片区,展示清代城市的生产生活场景。 ( 8)田野景观展示:尚未进行考古 发掘所以暂时保留现状地表植被的区域,以及经过考
21、古调查确定没有遗址埋藏的区域,向游客展示自然风光。 图 7 展示形式 图 4 城郊型名镇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构成 基于以上分析, 对于城郊型名镇大遗址的展示体系,提出如图 8 所示的体系框架。即在考古挖掘的前提下,秉承保护优先的原则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首先从区域角度出发,综合评价(价值评估、需求评估、利用评估)大遗址在区域展示体系中的定位 ,提出未来展示发展模式;其次,从大遗址自身特征出发,结合外部环境特点,提出可能存 在的展示内容;再次 ,在展示结构(展示分区、展示节点与流 线)层面, 运用类型学、历史织补等方法,划分展示分区,并在遗产价值评估基础上,划分展示节点、串联不同级别的展示流线;最后
22、,根据展示结构特征和遗产自身需求,确定多样灵活的展示形式,从而形成完整的保护展示体系框架。 图 8 城郊名镇型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框架图 5 结语 作为大遗址的一种类型,城郊 型 名镇 大遗址 除具有 占地面积 大 等一般特征外 , 其 复杂的地上地下文物遗产构成, 与城镇发展间的紧密联系,大遗址与城市建成区之间的相互叠压嵌套等问题,均增加了其保护与发展利用的难 度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 切实 “活化” 此类 大遗址 是 目前大遗址保护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大遗址展示角度出发,提出 建立在价值 需求基础上的区域展示定位、多元化的保护展示模式选择、基于特征分析的展示内容架构、基于价值评估基础上的
23、展示结构架构、多元化展示形式的灵活选择等大遗址展示方面的核心内容, 并 结合郑州市古荥镇荥阳故城大遗址片区的实例分析,最终提出 了 城郊型名镇大遗址展示体系的整体框架,以期为此类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考古为基 保护优先 因地制宜 城郊型名镇大遗址展示体系框架 结构分析 区域分析 本体分析 形式选择 展示结构 展示定位 展示内容 展示形式 展示模式 展示分区 展示节点与流线 自身特征 外部环境 展示结构特征 遗产 自身需求 价值评估 需求评估 利用评估 参考文献 1 郑育林 .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 J.西北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3) 2 陈
24、同滨 .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下的中国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主要规划对策 N .中国文物报, 2005( 07) 3 赵中枢 .名城城郊型大遗址保护规划初探 以咸阳西汉帝陵群为例 J.城市发展研究 2007( 05) 4 许凡,张谨等 .史前遗址的展示 以日本吉野里国家历史公园为例 J .小城镇建设 , 2008( 06) 5 杜久明 .殷墟遗址与日本奈良平城宫遗址保护展示的比较研究 J . 殷都学刊 ,2006( 03) 作者简介: 付娟娟,女, 1983 年 9 月, 工学硕士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崔利民,男, 1983 年 5 月, 工学学士,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周 立,男, 1986 年 12 月,工学学士,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