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四章.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329874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四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四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四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四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四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大学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加强道德修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做一个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道德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增强道德责任感,提高道燕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努力锤炼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

2、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

3、前提。道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一)道德

4、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等。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准则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自己对社会、他人、家庭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选择、道德行为建立在明辨善恶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善良道德品质。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5、从道德的特征来说,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的实践精神,也就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道德的调节功能主要是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调节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使个人、社会与他人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主要是法律和纪律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二)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

6、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在看到道德具有重大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并不都是一样的。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展和人的素质的

7、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彰显了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深刻的,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道德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三、道德的历史发展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还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

8、。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或人群还会有不同的道德。在阶级社会中,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而同时存在着的其他阶级的道德则总是处于从属地位。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

9、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人们的道德修养也有其客观要求,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大学生应当自觉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体。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

10、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中华传统美德中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和良好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面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它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中国的

11、现代化进程也是如此,如果离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推进。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真善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就能汇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

12、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人总是需要精神力量支撑的,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中成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之根,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

13、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注意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公私之辨,而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

14、多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 、 “先义后利” 、 “见利思义” 、 “见义勇为” ,主张“义然后取” ,反对“重利轻义尹和“见利忘义” 。这种义利观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当前提高我国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华传统美德一向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 ,强调要“推己及人” ,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

15、己欲达而达人” ,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 。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主张“和为贵” ,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在人际相处上,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民族关系上,中华各民族互

16、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孟子所说, “恭敬之心,礼之端也”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说:“不学礼,

17、无以立。 ”左传中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不骄不矜,戒骄戒躁。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 。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认为“民无信不立” 。苟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在中国传统社会,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人思诚,信以行义,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诚信之德在

18、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即能本着“仁义”行事。苟子也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祸乱发生就会造成人与人的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就不能胜物。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始终强调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弘扬彰显人的道德精神,以崇高的道德境界来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中国古代

19、的思想家大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孑 L 子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们应当“吾日三省吾身” 。苟子认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 ,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此外,中华传统美德还体现在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廉洁自律,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方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

20、美德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这是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的作用分不开的。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

21、物。中华传统美德是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社会的印记,在内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总结传统美德中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结合时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

22、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要立足于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发挥中华传统美德人伦日用的化育功能,使传统美德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让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伦理精神点点滴滴地导人人们的生活生根发酵,产生化育的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当今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都作出过贡献。西方许多思想家对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

23、原则和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等进行的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加分析地全盘否定,甚至主张“全盘西化” 。全盘复古论则对传统道德中的局限性缺乏科学辨别,刻意拔高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传统道德,主张完全以传统道德代替社会主义道德。这两种观点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道德的历史进步性。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历史虚无主义还是全盘复古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

24、强对优秀传统道德传承体系的建设,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激励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中国革命

25、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始终非常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曾经指出,是否发扬革命传统,是我国民主革命能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多次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江泽民强调要把弘扬革命道德传统同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结合起来,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

26、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胡锦涛强调,要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强调,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从它形成的时候起,就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胜利,能够保证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就是因为有革

27、命的理想和信念,有革命的精神。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继承和弘扬了中国革命道德的传统,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同样,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渡过难关,也正是由于继承和弘扬了革命道德传统。历史经验表明,革命传统特别是革命道德传统,是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战胜千难万险的重要力量源泉。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道德的渊源之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中华传统美德的长期发展和丰

28、厚积淀,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摒弃了传统道德的糟粕,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延续和发展,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一、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中国革命道德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既包括革命道德的原则、要求、态度、修养、风尚等方面,也包括理想、思想意识方面的“应当” 。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要代表的革命者,以自己的行动甚至以鲜血和生命,成为率先践履革命道德的典范。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列宁指出:“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

29、挠的精神,是革命道德的灵魂。无数革命先烈,正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的理想,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夏明翰在就义诗中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样的豪言壮语,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发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坚定誓言。这些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排除万难、坚持斗争、无私无畏、不怕牺牲,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一切革命人民和先进分子的自觉要求。早在 1939 年毛泽东就提出,是否“为人民服务”是区别革命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根本分界线。1944 年,他在纪念革命战士张思德时,明

30、确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张思德及一切革命者的崇高品质的概括,强调一切革命者都要想到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个伟大创造,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92 页.的推动作用。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为革命利益而奋斗,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正如邓小平所说:“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

31、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极大地激发了革命者为集体而献身的斗志,革命队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任何道德规范都要面向生活实践。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中国革命道德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的重要意义。中国革命道德的传扬,破除了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破除了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旧道德观念,树立了平等意识,保护了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引导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和培育良好家风,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水准和道德风貌,树立社会新风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修身自律,保持节操。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员的个人道德修养,把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看成是

32、能够影响革命成败的大事,因而践履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环节就是共产党人修身自律、保持节操。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中国革命事业为重,严于律己,谦虚谨慎;淡泊名利,清正廉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力量。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中国革命道德内容丰富、历久弥新,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61 页。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37 页。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3、。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一个思想空虚、精神萎靡的人,难免要被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牵着鼻子引入邪路。如果没有精神、理想和信念的支持,一个人的一生,只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甚至会造成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既要正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又要进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决不能使人们陷入只知谋取私利的误区之中。弘扬中国革命道德,有利于树立和培养入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建设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

34、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中国革命道德,是先进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对于帮助人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渊源,增强价值观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革命者唯有牢固树立并自觉坚持革命道德观,才能在革命事业的艰难困苦中经受严峻考验;才能

35、在身处顺境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身处逆境时仍然坚忍不拔,保持应有的革命节操;才能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最大价值而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终生。在今天,发扬光大革命道德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国家利益,能够帮助人们在深刻把握历史、认识社会、审视人生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生矛盾,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道德生活领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社会道德面貌和社会风尚的改观等方面,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仍然存在着诸如金钱至上、诚信缺失、奢侈浪

36、费、贪污腐败这样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阻碍社会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充分发挥革命道德的精神力量,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净化社会人际关系,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树立浩然正气,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中国革命道德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学生要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艰苦实践,真正体会中国革命道德的本质内涵、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自觉同各种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

37、承与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都已经逐步确立。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对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

38、活,还需要“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意味着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得到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的目标,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会更大。顺利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引领,协调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妥

39、善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引导人们理性合理表达改革诉求,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同时,健全的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落实,需要立法、司法、执法各个环节的从业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更好地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样才能将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

40、成。一个没有道义担当的政党,是无法得到人民群众信任的,更不可能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锤炼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的核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

41、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

42、同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和他人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并为社会和他人所接受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需要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才能实现市场主体自己的利益。这一点说明,

43、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必然对立的。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更在于强调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导、制约下,每个市场主体都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自觉、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使市场主体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主义初级

44、阶段,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帮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事实证明,在我们的社会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认为为人民服务只适合于党员干部而不能推广到全体人民的看法是一种误解。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

45、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应当在给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伺时,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6、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得集体主义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实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社会的兴衰与个人利益得失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不是靠抑制一方来发展

47、另一方,而是要力求做到共同发展、相互增益、相得益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难免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有的是可以缓和、化解的,有的则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但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在必要时作出牺牲。集体主义要求个人为国家、社会作出牺牲并不是任意的,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国家利益、社会

48、整体利益作出牺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所以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归根到底,既是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共同利益,最终也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促进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使个人的才能、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但与集体主义不矛盾,而且正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只有在国家、社会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只有在国家、社会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那种把集体主义看作是对“个人的压制” 、是对“个性的束缚”的思想,是与集体主义的本意相违背的。事实上,正是集体主义为培养个人的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了道义保障。对于

49、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不仅要适应现阶段经济关系的要求,而且要引导人们向更高的道德目标前进。要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同时,继续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邓小平指出: “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离开现实的道德状况,只谈共产主义道德,就会脱离实际;忘记共产主义道德,只谈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要照顾到广大人民群众实际的思想、文化、教育和道德水平,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际关系的现实要求等,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良好道德的养成关键在于实践,重在行动,贵在坚持。大学生要积极投身道德实践活动,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境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