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介绍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包含 1 个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6 个功能试验室和19 个综合试验站。本体系由 21 位岗位专家和 19 位综合试验站站长组成,本体系团队共174 人,带动示范县 80 个及其技术推广人员 533 人,分布于 15 个省(市、区) ,涵盖产业总产量的 70%以上的区域。一、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从事食用菌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性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承担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技术研发任务;制订食用菌行业发展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收集、监测和分析食用菌产业发展及市场动态;开展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咨询;组织学术活动和技术交流,
2、开展技术培训;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财务运行。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该所是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是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 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三认证)挂靠单位,全国食用菌品种区试主持单位。二、功能研究室1、遗传与育种研究室开展食用菌种质评价与创新;发展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为我国食用菌育种提供技术支撑和方向引导。科学家岗位职责:基础种质和核心种质,国内食用菌主要栽培种类的基础种质评价与研究,主要栽培种类的核心种质评价与研究;种质改良与菌株维护技术研究,主要
3、栽培种类的现有当家品种的改良和维护;种质创新,开展主要栽培种类的新品种选育,进行自主知识产权育种。菌种质量,开展评价技术和规范使用技术和管理模式研究。2、栽培与设施研究室研制和集成主要食用菌的基质、环控、良种良法、轻简化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季节、不同种类的高产稳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用菌生产各环节的工器具和设备设施。科学家岗位职责: 香菇、侧耳、双孢蘑菇、黑木耳、毛木耳、金针菇、珍稀种类和主要药用种类的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中原地区生态条件的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东北丘陵气候条件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新基质的开发利用和培养料制备技术研究
4、;产后废弃物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研究。3、病虫害综合防治及质量安全研究室研究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综合防控技术,建立主要栽培种类不同区域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食用菌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宏观引导。科学家岗位职责:主要栽培种类的主要侵染性病害、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新型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新型无毒低残留化防药剂的筛选和评价;特定栽培和加工模式的产品质量安全系统控制技术研发。4、资源利用与野生菌驯化扩繁研究室野生种质资源的采集、原地保护及新栽培种和共生菌的驯化;为育种提供野生种质材料;为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生物资源基础。科学家岗位职责:开展栽培种野生种质的采集和
5、鉴定工作,为育种提供野生种质材料,并建立我国可利用食用菌野生资源数据库;驯化腐生新种类和促繁重要经济价值的共生菌;开展我国特有种类的原地保护保育政策和技术研究,建设野生种质保护和保育区;栽培种质野外保存技术研究和遗传学分析。5、采后处理加工研究室研究主要种类采后的处理、保鲜、包装、储运和初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食用菌多样化的食品,为食用菌市场消费的拓宽提供技术支撑。岗位科学家职责:主要种类的采收、原地保鲜和包装技术研究;农业栽培产品的物流技术研究;无公害加工工艺和技术研究;食用菌强化食品、风味食品、功能食品原料提取等技术研究。6、产业经济研究室收集、分析食用菌产业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
6、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科学家岗位职责:我国食用菌产业经济运行规律研究;国内外食用菌产业发展与市场研究,并建立相关国家的生产和市场数据库;食用菌产业政策研究;食用菌产业技术经济研究;食用菌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三、综合试验站根据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区域分布、产品市场特色和资源分布,设立 19 个综合试验站。其中在华东、华东南、长江中上游、中原、华北、东北 6 大优势产区的 10 个省选择设立16 个综合试验站,开展食用菌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服务;调查菌种和栽培中的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这 16 个综合试验站分别分布于福建 2 个、河南 2 个、河北 2 个、山东 2 个、四川 1 个、浙江 2 个、湖北 2 个、黑龙江 1 个、吉林 1 个、北京 1 个;为了推进西北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特在甘肃设立综合试验站 1 个;为了资源永续利用,特在云南和西藏分别设立综合试验站各 1 个,专门开展特色资源的采集、保护和动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