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类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doc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8916518
  • 上传时间:2019-07-16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106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doc
    资源描述:

    1、1附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说 明自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于 1993 年、1999 年和 2004年三次制定和修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往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关注高新区当期达到的发展状态,并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状态进行排序比较,是一种基于系统的绩 效评价。进入 21 世纪,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 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国家高新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

    2、“ 二次创业 ”的发展战略,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 号)中明确了国家高新区“ 四位一体 ”的定位,科技部在全国高新区工作会 议上提出了“五个转变”的具体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国家高新区的新要求,建立新的发展导向,引导国家高新区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体 现国家目标要求和政策导向的目标需要;为了做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扩区、改变区位和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中提出的,对国家高新区主要指标进行排序的工作,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高新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次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2国

    3、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应定位于“ 政策评价”,从“四位一体”和“ 五个转变”出发建立指标体系;从支撑性、投入性、和产出性等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尽可能使同一 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标,不用总量等规模型指标,消除 总量或规模等政策覆盖面的差异性影响;尽可能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适当选择 定性指标;按少、 简、易操作的原则选择指标。 本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政策评价,强调目的性:定位于“政策评价”,不是强调高新区自然发展达到的状态,而是 强调高新区对 国家导向目标的实现程度。突出重点,引导方向:通过人才、 专利、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规 模

    4、以下科技企业等以及 资本、技 术、土地、资源等各种效率指标,重点强调“自主创新、创业环境、内生增长、资源有效利用” 等方面,引 导高新区的发展方向。考虑差异,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高新区的土地面积、发展基础、支撑 环境等差异,用“人均” 、“地均”等指 标,并引入“区域测度指 标” ,体现分类指导的思想,消除客观条件不平衡的影响,使 评价结果和排序科学、公平、合理。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在 44 个评价指标中,定量指 标共 39 个,定性指 标只有 5 个。动态监测,国际接轨:评价指标尽量能与国际通用指标对照,便于与国际接轨,并借 鉴OECD 科学技 术和工 业记分牌,建立高新区评价记分牌,通过长

    5、期观察和分析大样本的统计指标,既能不断筛选出更科学的评价指标,完善高新区统计和评价指标,也能实现对 每个高新区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3本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由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化和规模经济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 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 续发 展能力 4 个一级指标构成,下设 44 个二级指标。区域测度指标由经济支撑、知识支撑、 环境支撑 3 个一级指标构成,下 设 13个二级指标。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每 2 年对统计指标和评价指标进行微调,68 年进行综合修正和调整。1一、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1.1 千人拥有研发人员数1.2 千人拥有理工类本科(含)学历以上人数1.3

    6、 企业万元销售收入中 R&D 经费支出1.4 千人拥有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5 人均规模以下科技型企业直接股权投资1.6 千人享有的政府对规模以下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资助1.7 千人拥有发明专利累计授权数1.8 千人当年重要知识产权授权数1.9 单位面积新注册的 500 万以下科技型企业数1.10 人均技术合同交易额1.11 科技活动经费中海外经费的比例1.12 企业利润率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的能力1.13 对高新区科研机构-企业 -政府合作密切程度评价(定性)2.1 单位面积营业总收入2.2 单位面积的资产总额2.3 千人拥有的商标数2.4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总销售收入的比例2.5 单位直接投

    7、资形成的企业总资产2.6 万人拥有的上市企业数量2.7 主导产业集聚度2.8 主导产业首位度2.9 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总收入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2.10 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2.11 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区内企业总数的比例产业化和规模经济能力2.12 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评价(定性)22.13 工业增加值率2.14 人均税收总额3.1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新区出口总额的比例3.2 非外商独资企业的实收海外资本占高新区全部实收海外资本的比例3.3 内资控股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新区出口总额的比例3.4 千人拥有欧美日注册商标数3.5 千人拥有欧美日专利授

    8、权数3.6 内资控股企业专利授权数占高新区专利授权数的比例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3.7 高新区企业“走出去” 程度评价(定性)4.1 千人拥有的大专(含)学历以上从业人数4.2 千人拥有的高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4.3 千人拥有的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从业人数4.4 千人拥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数4.5 科技人员年均收入4.6 高新区管委会体制与机制创新评价(定性)4.7 人居环境评价(定性)4.8 单位面积企业新增直接股权投资额4.9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4.10 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指标说明:1.1 千人拥有研发人员数:主要衡量高新区从事知识传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主要人员数量。

    9、千人是指高新区内的从业人员数(下同)。1.2 千人拥有理工类本科(含)学历以上人数:反映高新区整体的创新型人才环境和素质。1.3 企业万元销售收入中 R&D 经费支出:反映高新区企业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重3视程度以及投入能力。销售收入包括企业技术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1.4 千人拥有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反映高新区研发和创新的投入能力。1.5 人均规模以下科技型企业直接股权投资:反映高新区创业的旺盛程度;当地支持创业的资本繁荣程度;创业创新项目的商业价值程度;部分反映政府服务和中介服务的有效程度。1.6 千人享有的政府对规模以下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资助:反映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创业的支持程度;整合社会及政

    10、府资源的能力;地方政府对高新区的重视程度以及官产(政府和产业)的结合程度。1.7 千人拥有发明专利累计授权数:反映高新区知识产出的能力。1.8 千人当年重要知识产权授权数:反映高新区的知识产出的价值和自主创新能力。重要知识产权授权数指发明专利授权数和其他知识产权授权数。当年其他知识产权授权数是指在报告年度内获得批准,且所有权属于高新区企业的其他知识产权授权,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 图设计、生物工程技 术, 遗传基因技术,植物新品种等。1.9 单位面积新注册的 500 万以下科技企业数:反映高新区创业企业的活跃程度。500 万指新注册企业的实收资本。1.10 人均技术合同交易额:反映高新区企

    11、业对技术的市场化应用程度以及知识和技术的转化能力。1.11 科技活动经费中海外经费的比例:反映高新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和合作程度。1.12 企业利润率:反映高新区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41.13 对高新区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合作密切程度评价(定性指标):反映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情况、知识的流动 以及高新区整体运行机制态势。2.1 单位面积营业总收入:反映高新区规模经济的总体发展状态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2 单位面积的资产总额:反映高新区总的资产规模和密集状态。2.3 千人拥有的商标数:反映高新区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和高新区整体的商业竞争力。2.4 新产品销售收

    12、入占产品总销售收入的比例:该指标是产出的绩效性指标,反映高新区知识转化为商品的能力和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2.5 单位直接投资形成的企业总资产:反映高新区内资本投资的效率和资本投资形成规模经济的能力。2.6 万人拥有的上市企业数量:反映高新区企业规模运作的融资能力。2.7 主导产业集聚度:反映高新区内一个或若干产业在高新区的集聚程度。2.8 主导产业首位度:反映高新区主导产业在所有国家高新区中 该产业的集中程度和重要性。2.9 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总收入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区经济规模中的比重。2.10 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反映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和

    13、经济质量。2.11 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区内企业总数的比例:从企业 数量上反映高新区总体的技术5含量和技术水平。2.12 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评价:整体评价高新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2.13 工业增加值率:主要反映高新区企业技术水平和创造价值的能力。2.14 人均税收总额:反映高新区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也反映了高新区创造价值的效率。3.1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新区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3.2 非外商独资企业的实收海外资本占高新区全部实收海外资本的比例:反映高新区非外商独资企业利用外资的能力。3.3 内资控股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新区出

    14、口总额的比例:反映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汇质量。3.4 千人拥有欧美日注册商标数:反映高新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企业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水平。3.5 千人拥有欧美日专利授权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能力。旨在引导高新区企业提高国际化专利申请意识和国际技术创新能力。3.6 内资控股企业专利授权数占高新区专利授权数的比例:反映本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3.7 高新区企业“ 走出去” 程度 评价:反映高新区企业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和水平。64.1 千人拥有的大专(含)学历以上从业人数:反映高新区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4.2 千人高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

    15、反映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高端产业的配套环境。4.3 千人拥有的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反映风险资本、金融资本等资本市场的动力程度。4.4 千人拥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数:反映高新区企业的管理人才数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企业的人员结构。企业经营管理者指企业中层(含)以上管理人员。4.5 科技人员年均收入:反映高新区创造财富的能力和对人才的吸引能力。4.6 高新区管委会体制与机制创新评价(定性指标):反映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整体运行效率。4.7 人居环境评价(定性指标):从人文、地理、自然等方面,反映对人才的吸引能力。4.8 单位面积企业新增直接股权投资额:反映高新区能否

    16、形成持续发展动力的绩效。4.9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反映高新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环境责任。4.10 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反映高新区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7二、 区域环境测度指标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1.1 人均 GDP1.2 国际贸易额占 GDP 比重1.3 高技术产业占 GDP 比重1.4 城镇人均私有股权投资经济支撑1.5 城镇职工年均总收入2.1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2.2 千人拥有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2.3 千人拥有直接科技活动人数2.4 每千位居民理工本科以上学历知识支撑2.5 每百万居民的专利授权数3.1 每千居民当地研究生在读人数3.2 城镇人均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支出环境支撑

    17、3.3 每千人宽带接入数量指标说明:所有指标均指高新区所在城市。1.1 人均 GDP: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 GDP 的人均水平。1.2 国际贸易额占 GDP 比重: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的国 际化程度和外贸活跃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它们对高新区的影响力。1.3 高技术产业占 GDP 比重: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的 发展活力和带动效应。1.4 城镇人均私有股权投资: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资本富集程度。1.5 城镇职工年均总收入: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的吸引人才能力和创造财富能力。82.1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知 识支撑强度。2.2 千人拥有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全部从业

    18、人员的人均科技活动金额。2.3 千人拥有直接科技活动人数: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人员素质和科技人才密集程度。2.4 每千位居民理工本科以上学历: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整体的创新型人才环境和素质。2.5 每百万居民的专利授权数: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知识创造的产出状况。3.1 每千居民当地研究生在读人数: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在人才方面的创新潜力和对高新区的支持作用。3.2 城镇人均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支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规定,公共支出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 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 级 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 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 该指标体现了区域人居软环境的状况,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基础教育能够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的发展后劲和知识创造的可持续性。3.3 每千人宽带接入数量:从区域硬环境的角度反映高新区所在城市知识传播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体现对 高新区发展的基础支持作用。9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891651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