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现代教育技术.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315609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8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技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技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技术.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技术.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1 . 信息时代的特征 (了解)(1)社会高度信息化 (3)人力资源竞争的国际化(2)劳动的智能化 (4)教育终身化和学习社会化2 . 信息化对传统教育影响(了解)(1)信息化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3)信息化对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2)信息化对传统人才观的影响 (4)信息化对教师职能的影响3 . 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4 . 信息素养的定义: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5 . 信息素养的内容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

2、的理解、感受和评价。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信息道德要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6 . AECT9 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7 . AECT2 0 0 5定义教育技

3、术是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李克东: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8 . 教育技术的主要实践领域1视听媒体传播教学 2 .个别化教学 3 .远程教学 4 .教学设计9 . 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1)设计范畴 (2)开发范畴 (3)运用范畴 (4)管理范畴 (5)评价范畴1 0 . 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了解)(1)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 (2)视听教育的理论与技术(3)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与技术 (4)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与

4、技术(5)远程教学的理论与技术 (6)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技术(7)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 1 .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1 .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2 .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 3 .追求教育的最优化1 2 .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阶段时间媒体的介入理论基础或引入视觉教育阶段2 0世纪初-3 0年代幻灯片视觉教学理论视听教育阶段2 0世纪3 0年代-5 0年代电影、录音、广播视听理论(以戴尔的经验之塔为代表视听传播阶段2 0世纪5 0年代-6 0年代-传播理论、早期系统观、视听传播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阶段2 0世纪7 0年代至今计算机、卫星、闭路

5、电视、互联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1 2 .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发展阶段时间媒体特点萌芽阶段2 0世纪2 0年代4 0年代幻灯、电影、广播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先民间,后政府;先在社会教育领域,后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初步发展阶段4 9年6 0年代中期简易语言实验室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活跃期,培养了一支专业性教育技术队伍添置了大量的教育技术设备 。重新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7 0年代末8 0年代计算机、闭路电视、卫星重新起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不足:太偏重于硬件投资和建设,忽视了软件和人才的建设;传媒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涉足不够深入发展阶段9 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最为

6、迅速的时期,三项新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两种新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介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1 3 .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 所谓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1 4 . 信息化教育的特征(1)教材多媒化 (2)资源全球化 (3)教学个性化(4)学习自主化 (5)活动合作化 (6)管理自动化1 5 .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1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2 .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促进教与学的改革3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教育信

7、息化的基本要求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 .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 传播理论 系统理论2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试误说)华生的剌激反应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基本公式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3)强化对学习很重要。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给一个强化刺激,行为的强度会增加。3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苛勒的顿悟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

8、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人脑好似电脑。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用计算机程序解释和理解人的学习行为;(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务;(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4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说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5 . 加德纳多元

9、智能理论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能 、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6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个人对学习的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和个性等方面;学习不单是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和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追求健康人格的塑造。7 . 主要的教学理论布鲁

10、纳的结构发现理论1 .布鲁纳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1)要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要组织螺旋式课程(3)广泛使用发现法2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核心观点第一,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并非只有能力强的人才有完成高级学习课题的潜力;第二,在现实中出现的学习达成度的差异,是由于该生所需的学习时间量与实际耗费的学习时间量的差异所致。布卢姆从职能的角度把教学评价分为三大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名称)8 . 视听教学理论“经验之塔”理论要点第1, 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第2, 第

11、二,各类学习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第三,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但是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逐步抽象,防止“言语主义”从概念到概念的做法第四,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第五,位于“塔”腰阶层的视听教学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戴尔所谓的“替代经验”,有助于突破时空的限制,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解决教学中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的矛盾,弥补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8 . 主要的传播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拉斯韦尔 5 W 传播模式Wh oSa ys Wh a tIn Wh ich Ch a n

12、n e lTo Wh o mWith Wh a t Effe ct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贝罗的SMCR模式 施拉姆模式9 . 教育传播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和媒体是最基本的四个要素。教育传播过程可分为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通道传送、接收与解释、评价与反馈、调整再传送六个阶段。1 0 .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其他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系统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远程教学传播模式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协作互动传播模式1 1 . 系统科学理论思想, 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新三论:突变理论,协同理论,整体理论。1 2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13、 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第三章 教学媒体1 . 教学媒体:指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2 . 教学媒体的分类,按媒体作用于感官不同的分类:视觉媒体 听觉媒体 视听综合媒体 交互媒体3 . 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1 .呈现力 2 .重现力3 .接触面 4 .可控性 5 .参与性4 . 非投影型视觉媒体1 .粉笔、黑板 2 .印刷材料 3 .模型与实物教具5 . 投影型视觉媒体1 .幻灯机 2 .投影器 3 .视频展示台6 . 视觉媒体辅助设备1 .照相机 2 .银幕7 . 视觉媒体的教学应用1 .提供清新、鲜艳的感性材料 2 .代替黑板,提高教学效率3 .实验演示教学 4 .创设情境,

14、引导学生行为的参与8 . 听觉媒体及其教学应用听觉理论(了解)9 . 常见的几种听觉媒体1 .话筒 2 .录音机 3 .扬声器 4 .激光唱机(CD)1 0 . 听觉媒体的教学应用1 .扩大教育规模和教育机会 2 .提供标准的典型示范,便于学生模仿3 .提供声音的真实经验,创设情境 4 .听说对比,提供反馈,强化学习效果5 .有利于个别化学习 6 .解决教学中的难点1 1 . 常见的视听媒体1 .电视机 2 .摄像机 3录像机 4 .激光影碟机1 2 . 视听综合媒体的教学应用1 .提供视听信息,激发兴趣 2 .生动直观,优化教学3 .创设情景,改善学习环境 4 .灵活方便,重现力强1 3 .

15、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教学对象(4)依据媒体特性 (5)依据教学条件1 4 . 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1共同经验原理2 . 抽象层次原理 3 . 重复作用原理 4 . 信息来源原理5 .最小代价原理1 5 . 教学媒体在促进教学变革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1 .影响教师的作用 2 .影响教学内容3 .影响教学方法 4 .影响教学组织形式第四章 教学系统设计1 . 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2、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3、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2 . 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主要是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

16、法,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 3 .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方法(3)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对学习需求(包括教学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需求)的分析(4)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5)教学设计的内涵共有5个方面: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它包括对象、目标、策略、评价四个要素

17、。 (6)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 4 . 教学设计的特征(了解)5 . 教学系统设计程序观的演进(了解)6 . 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1、以教学系统为对象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2、以教学过程为对象的层次教学过程设计3、以教学产品为对象的层次教学产品设计7 .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8 .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三大类:(名称) 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主导主体”模式)9学习需要含义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

18、的差距,也就是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1 0 . 学习需要分析的含义 学习需要分析也称“前端分析”、“学习需要的评价”,是指通过系统的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的调查研究过程。学习需要分析的核心是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1 1 . 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步骤(1) 规划 (2)收集数据 (3)分析数据 (4)写出分析报告1 2 . 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1)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1 3 . 教学内容分析指学生从起始能力转化为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终点能力所需学习的从属先决知识、技

19、能和态度及其关系进行详细剖析的过程。1 4 . 教学内容的选择、分析与组织学习内容之间的顺序有三种形式:并列型结构()、顺序型结构()、综合型结构(c)。1 5 . 教学内容的分类 认知学习类 动作技能学习类 情感学习类1 6 . 加涅把认知学习的结果细分为以下三类:言语信息 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1 7 . 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对象分析)1认知发展特征分析(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前运算阶段(Preo p eratio n al Stag e) 具体运算阶段(Co n creteOp eratio n al Stag e) 形式运算阶段(Fo rmal Op eratio n al Sta

20、g e)2 . 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初始能力)分析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的内容(1)预备能力的分析 (2)目标技能的分析 (3)学习态度的分析 3、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认知结构的含义认知结构是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而言,指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稳固性”4、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学习风格的研究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5、学习动机的分析(一)学习动机的含

21、义:学习动机主要指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动力。(二)学习动机的分类,动机的分类较多,颇有影响的有两类: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1 9 .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2 0 .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一)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2 1

22、 . 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A对象(Au d ien ce):阐明教学对象。B行为(Beh av io u r):说明通过学习之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C条件(Co n d itio n):说明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 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2 2 . 教学方法的分类1 .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1 ) 讲授法 (2 ) 谈话法 (3 ) 讨论法 (4 ) 读书指导法2 .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 ) 演示法 (2 ) 参观法3 .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 ) 练习法 (2 ) 实

23、验法 (3 ) 实习作业法4 .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法5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2 3 .教学方法的选择1 . 依据教学目标 2 . 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3 . 依据教学内容的分类2 4 . 教学策略的含义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何克抗)。2 5 . 教学策略成分(一定记住) 教学策略包括五个主要成分:教学前活动、信息呈现、学习者参与、测验、增强活动或补充活动。2 6 . 常用的教学策略(简答题)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掌握学习教学策略3、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4、示范模仿教学策略2 7 . 教学评价的种类,依

24、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 8 .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 激励功能 调控功能 教学功能2 9 . 教学效果评价(1)试卷 (2)档案袋评估 (3)量规评价第五章 现代远程教育1 . 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看,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远距离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物质实体

25、相互分离,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传播媒介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传递和反馈教与学信息,以求获得最优教学效益。从狭义上看,现代远程教育,就是指依赖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的,在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电子教学平台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远程个性化学习方式。2 . 远程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阶段第一阶段函授教育第二阶段视听教育第三阶段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式函授教学广播电视教学网络教学开始时间1 8 4 0年1 9 2 0年1 9 9 6年使用媒体印刷材料广播、电视节目计算机、互联网教学模式自学材料、函授辅导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网络登录、自主学习办学主体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学校3 .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及现

26、状(了解)4 . 目前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了解)(1)双向视频授课加面授(2)卫星远程课堂加网上辅导(3)基于互联网的教学5 .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 1 .突破时空局限,授课体系师生分离 2 .教学资源极大丰富,自由共享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与学交互性强 4 .融合多种媒体技术,教育手段多元化5 .构建个别化教育模式,因材施教 6 .打造终生学习体系,实现教育全民化。6 . 现代远程教育的分类(了解)7 . 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 1 .同步式讲授 2 .异步式讲授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 1 .个别指导模式 2 .探索学习模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

27、模式 1 .讨论学习模式 2 .协作学习模式8 . 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案例农远工程 采用的三种模式模式一是教学光盘播放点 模式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点 模式三是计算机教室9 . 实施农远工程的意义(1)农远工程为农村教育提供了全面的教育资源(2)农远工程变革了农村教育的教学方式(3)农远工程改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4)农远工程助推农村学校校园信息化文化建设第六章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1 . 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2 . 教育信息资源的分类(1)按资源提供的功能及服务对象分类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三类:学习资源、备课资源和科研资源。(2)按资源的

28、组织形式分类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库、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网络支撑环境和资源管理系统。(3)按资源的传播媒介分类 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盘载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传统的媒介资源(如纸质教材等)和空中资源(如广播、电视等)不在此范围。3教育信息资源介绍(1)电子书籍(2)电子期刊(3)数据库(4)虚拟图书馆(5)电子百科(6)教育网站(7)电子论坛4 . 教育信息资源的特点1 . 信息形式的多样性2 .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3 .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4 .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5 . 信息传递的互动性6 . 信息内容的丰富性7 . 信息资源的创造性5 . Internet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

29、的检索1 .直接访问 2 .使用搜索引擎 3 .使用在线数据库6 .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搜索整理和分类,并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供用户查询的系统,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类、用户查询三部分。目前流行的搜索引擎有两大类:分类目录式搜索引擎以y ah o o 搜索引擎为代表。(h ttp :/www.y ah o o .co m)关键词全文检索式搜索引擎的代表是g o o g le搜索引擎。(h ttp :/www.g o o g le.co m)7 . 教学信息资源的应用1 .运用In tern et网上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营造建构主义的教学环境2 .运用In tern et网上的教育教学

30、信息资源辅助学校领导者实施宏观决策3 .运用In tern et网上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优化教改与科研4 .运用In tern et网上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实施教师备课现代化5 .运用In tern et网上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对教师实施培训8 . 教学资源的管理(1)集中管理(2)开放式管理第七章 多媒体课件设计及网络课程开发1 .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2 . 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1)丰富的表现力 (2)交互性强 (3)共享性好 (4)有利于知识的同化3 .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功能(了解)(1

31、)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3)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 (4)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途径4 . 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了解) (1)课堂演示型(2)学生自主学习型(3)模拟实验型(4)训练复习 (5)资料工具型5 .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可用性原则6 .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 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中,一般需经历需求分析、课件设计、课件制作、测试与评价、发布与应用这五个步骤。 课件设计(设计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教学设计、课件结构设计等几个相辅相成的环节。)7 . 常见的

32、声音素材的存储格式 wav 格式 MIDI 格式 MP3 格式常见的图片格式 BMP 格式 JPG、JPEG 格式 GIF 格式常见的动画素材的存储格式 GIF、SWF、FLC常见的视频素材的存储格式 AVI 格式 MPG 格式 RM /RMVB 格式8 .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工具(简答题) 在开发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开发工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Po werPo in t 演示文稿制作工具(2) Au th o rware 多媒体制作工具 (3) Flash 动画制作工具(4) Dreamwerv er 网页制作工具 (5) Fro n tPag e 网页制作工具9 . 课件

33、开发新思路积件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其组成包括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 从结构上看,积件主要由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构成。1 0 . 网络课程的含义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1 1 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了解) 把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 把教学内容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 把教学活动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 课程教学体系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整合1 2 . 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作一简要描述:一、确定教学大纲 二、确定教学内容

34、三、总体设计与原型实现四、脚本编写 五、素材准备 六、课件开发 七、教学环境设计1 3 . 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原则(了解)1、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分析 2、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3、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1 4 . 网络课程的评价(了解)1、开放性原则 2、共享性原则 3、交互性原则 4、个性化原则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学过程,达到对某一学科或课程学习的改善。2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可以具体描述为 (1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和正确的信息意识。 (2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

35、度和能力 (3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型教学模式 1 .集体授课的讲授型教学模式(1 )计算机辅助课堂“群体讲授”型教学模式(2 )基于Internet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同步讲授型教学模式异步讲授型教学模式 2 .小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1 )讨论学习模式(2 )协作学习模式 3 .个体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1 )自主监控型 (2 )操练与练习型(3 )掌握学习型 (4 )问题教学型 (5 )探索学习型4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 1 . L-a bo ut IT方式 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2 . L-fro m IT方式 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 3 .L-with IT方式 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1)“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2)“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3)“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