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287156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二、政治,(一)整体特征,1、国家分裂,政权并立; 2、士族地主崛起; 3、民族融合加强,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二、政治,(二)政治概况,1、政治制度:,由东汉的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继而又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二、政治,(一)政治概况,九品中正制,2、主要官制:,设置中正官,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1)选官标准: a、家世(家庭出身、背景) b、行状(个人品行才能) c、定品(确定品级),(2)作用: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家世、品德、才能

2、并重;利于克服汉末以来豪强割据局面。后期选拔标准变成仅重视门第出身,失去选才意义。世家大族垄断选拔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成为世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二、政治,(一)政治概况,九品中正制,2、主要官制:,(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调研)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答案】 D,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二、政治,(一)政治概况,

3、士族门阀政治,3、政治形式:,汉代崇尚“儒术”,经学大师往往有传子的习惯,一代传一代,成为经学世家。经学世家拥有任官的优势,久而久之就形成家世显赫的名门大族,成为“世族”,或称“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士族高门(北方),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 文献通考选举考七,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二、政治,(一)政治概况,“清谈”,4、政治现象:,清谈,亦称“玄谈”。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

4、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上承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东晋佛学兴起后渐衰。,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竹林七贤图(局部)魏晋之际,阮籍、嵇康等七人常聚于竹林,喜好饮酒、清谈,人称“竹林七贤”。,二、政治,(一)政治概况,“清谈”,4、政治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二、政治,(一)政治概况,北魏孝文帝改革,5、政治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2)内容:,整顿吏治,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全面汉化,魏晋墓壁(砖)画,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5、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二、政治,(一)政治概况,北魏孝文帝改革,5、政治改革:,(3)影响,大大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生产方式农耕化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对被为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制度封建化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

6、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生活方式汉族化,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20余年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改革的不足之处,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二、政治,(一)政

7、治概况,北魏孝文帝改革,5、政治改革:,(3)影响,忽视了北部边境 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全盘吸收汉文化 后继乏人,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深度思考,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 阶级因素: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 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 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和亲”“册封” 。

8、友好交往,深度思考,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古代中国民族融合实质,深度思考,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1、科技 火药:东晋抱扑子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农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书。 数学: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地理学: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三、文化,2、

9、艺术 绘画:文人画和绘画理论出现。代表: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书法:书法发展到自觉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石窟艺术:石窟艺术发展。代表作: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三、文化,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 期北朝书法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北魏、东魏、西魏时期的碑志造像刻石文字等书法。魏碑介于隶楷之间,具有古拙自然、高浑雄大的风格。左图为魏碑之司马元兴 墓志铭。,3承上启下的文学(1)特点:承上启下;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 (2)诗歌 建安文学 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富有生气。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

10、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玚、徐干),蔡文姬。 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三、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田园诗 风格:诗歌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民歌新乐府诗大为盛行 特点:南方

11、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代表作有采桑度等;北方民歌慷慨激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代表作有敕勒歌木兰辞等。 刘勰文心雕龙标志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完整体系。,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三、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三、文化,4、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发展 东晋葛洪改造道教,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使之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2)佛教盛行 (3)反佛 范镇的神灭论从理论上打击佛教,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先后灭佛。,右图为河南安阳出土的曹操墓石牌。“曹操”现身,惊醒“刘备”,四川省彭山县牧马乡莲花村

12、的刘备墓,再次受到关注。两墓可能出土的文物是( )隶书书写的墓碑 兰亭序真迹 大量成熟的青瓷 钢制刀剑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兰亭序出现在晋代,故排除。 答案:B,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在南朝陶弘景所著真灵位业图中,诸神就坐,依地位高上排列,秩序井井有条。这表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 A从民间走向统治地位 B宗教教义已经很完整 C吸收了封建等级观念 D从佛教体系吸收养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从题干材料中的“诸神就坐,依地位高上排列”可看出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3、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明( )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的游牧生活 当时内蒙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体现了北方民歌缠绵婉转的风格 属于一种新的乐府诗 A B C D解析:敕勒歌体现了北方民歌慷慨激昂的风格,故错误。 答案:A,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2012海南历史)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 D,三国两晋南北

14、朝(公元220589年),(2010年高考安徽卷)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解析: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遗迹及古代历史典籍史料。文学作品和古代传说虽对印证历史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由此可知A项和D项表述都不准确,不符合探究历史的方法;茶经是中国第一

15、部关于茶的专著,但并不能由此推断茶起源于唐代,因此C项也不准确;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但也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因此不能单凭文学作品的内容就确定茶起源于晋代。故最合理的是B项。 答案:B,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晋、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而谱有世官。过江则为侨姓,王(琅琊)、谢(陈郡)、袁(汝南)、萧(兰陵)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均吴郡)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太原)、崔(清河、博陵)、卢(范阳)、李(赵郡、陇西)、郑(荥阳)为大。关中亦号郡姓,

16、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新唐书柳冲传引柳芳士族论,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禧传,晋、宋之间,士庶区别日益严格,宋、齐时已达到僵化的程度。门阀贵族坚决反对把新兴的或假冒的士人处于自己的同一等级,他们认为必须保持原来独占的统治轨道。士庶区别的严格化发生在此时,正因为士庶有混淆的危险。所以这里并不表示门阀势力的强大,相反的倒是由于他们害怕这种

17、新形势足以削弱甚至消除他们长期以来引以自傲的优越地位。唐长孺南朝寒人的兴起,黄门郎路琼之,(宋孝武帝)太后兄庆之孙也,宅与(王)僧达门并。尝盛车服诣僧达,就坐,僧达了不与语,谓曰:“身昔门下驺人路庆之者,是君何亲?”遂焚琼之所坐床。太后怒,涕泣于帝曰:“我尚在而人陵之,我死后乞食矣!”帝曰:“琼之年少,无事诣王僧达门,见辱乃其宜耳。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加罪乎?” 南史王僧达传,自宋氏失御,礼教凋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娅沦杂,罔计厮庶。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于富阳满氏(璋之)。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而托姻结,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此为甚。窃寻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联姻,实骇物听。臣等参议,请以见事免源所居官,禁锢终身。 沈约奏弹王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