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满族.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273216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满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满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满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满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满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满族简介:,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新疆、甘肃、宁夏、山东、北京等省、市、自治区。据1990年统计,全国满族人口为9821180人。黑龙江省市满族的发祥地,现有满族1184490人。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双城、五常、阿城、宁安、爱辉、绥化等地,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满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满语支,现在我省极少部分满族仍使用满族人的文字和语言,大部分地区已通用汉语。满文市在16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造的。努尔哈赤时代的满文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皇太极以后的满文称为”有圈点满文

2、“或”新满文“,新满文就是通常说的满文。,老满文,满族简要历史:,满族历史悠久,其先民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汉代称之为挹娄,北魏时称之为勿吉,隋唐时称之为,北宋至明时称之为女真。17世纪初,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同意女真族各部,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费女贞、诸申等旧称,正式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以后通称为满族。这是的满族市以女真族为主体,吸收并融合汗、蒙古及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在中国历史上满族及其民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建立了地方政权渤海国,长达290年,经济文化发达,领土辽阔,影响远及朝鲜、日本,被誉为“海东盛国”。金代,女真人与

3、两宋分庭抗礼,统治秦淮河以北的中国半壁江山达百余年之久。清代,满族不仅统一了本民族。而且实现了全国大统一,立国近300年。满族及其先民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满族主要习俗:,住俗:满族居住指群居与户居两个方面,包括村庄与 个户院落居舍。它也有个历史的发展过程。17世 纪30年代当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所有成员都已被 编入八旗之中。在八旗制下,他们“出则为兵,入 则为民”,所以他们的居住地多按旗划分。满族民 居主要是草房。其墙壁有土筑、泥堆等不同的垒 筑方法。满族以西屋为重,其南、西、北三面有 火炕,俗称“万字炕”。西炕较窄,不住人也不坐人 因墙上奉有祖宗的板子。南

4、北炕宽六尺,住人。 满族民居一般多一家一户院落房屋周围有不高的 围墙,用泥巴垒成立木栅。院门或用木栅、木条 编织或以木板钉成。正方之后有一个小菜园。另外在居家的大院中,还有两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设置“影壁”墙,这些习俗与民俗传说有着很大的关联。,在满族聚居的地方,与口袋房屋相适应的是 居室内的“万字炕”,民间也称为“拐弯炕”、 “转圈炕”。这种形式的炕由南、西、北相连 的三面炕组成(以南向正房为例),南、北炕 宽五尺多,长与住室的面宽相等,因“口袋房” 是两间或三间通连,搭设在室内的南北“大炕” 也分别称为“连二炕”或“连三炕”。由于东北地区严寒期较长,火炕称为世代居 住在这里的满族人住宅中必

5、不可少的设施, 而且占据了室内的大部分空间。在寒冷的冬 季,南北炕都烧热,室内就会因炕面散发的 热量更加温暖。炕的用途不只是供人们寝卧 ,满族人在室内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炕上进 行。放上炕桌可以吃饭、读书、写字;妇女 们在炕上做针线活、哄孩子;儿童们在炕上 玩抓嘎拉哈等游戏、听老人讲故事;家中来 了客人先请上炕坐,然后再敬烟、倒茶、谈 话;不住人的北炕可以烘晾粮食;连老母鸡 抱鸡雏都要放在炕上由此可见炕在满族 居室内的重要作用。,满族人住炕的习俗也很有特点。按民间的说法,室内“以西为尊,以南为大”,即西炕是祭祖祭神时陈设器具,摆放供物的地方,不得随意踩踏坐卧或放置不清洁、不吉利的物品。南炕温暖向

6、阳,是家中的尊长寝居坐卧的地方,贵客来家,也要请到南炕上坐,如留宿亦住此炕。平日在炕上就寝时,方向和位置也有一定的规矩。无论睡南炕还是北炕,正式就寝时,头部都在炕沿一侧,身体垂直于炕沿方向,不许平行于炕沿方向睡,因为只有在室内停放死人时才顺着炕沿方向放。炕头的部位因距锅灶近比较温暖,都是家中的长者睡,如来客人也要向炕头让。如同一居室中住老夫妻和结婚的儿子儿媳,则有两种住法。如室内有分隔各间的固定“软间壁”(用木板糊纸制作),老两口带未婚子女住里面,小两口住外间;如室内无固定间隔,则老两口带未婚子女住南炕,小两口住北炕。住连二或连三炕的人家,如室内无固定间壁,在子女长大后为避免不便,在炕中间房梁

7、下的位置,设有与炕面同宽的“吊搭”,一般用薄木板或厚毡布做成,晚上临睡前放下,白天吊起,以作同一铺炕上的间隔。另外在炕沿上方的平行位置,又设有长度与一间房宽大体相等的“幔竿子”,上挂幔帐,白天叠起,晚上临睡前放“吊搭”后,再放下幔帐,用以做南北炕之间的间隔,既可以起遮蔽作用,又能防风保暖,直至近些年在辽宁一些地区的农村满足人家的老房子中,仍可以看到这种幔竿子吊在屋中,与之有关的习俗,也可以算是满族“万字炕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末曾在东北任职的刘兆禔所作 吉林纪事诗中,有这样一首: “植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祖百神存 。禳祈祸福凭义勇,切肉同餐俎上豚 。”诗中所咏即旧时东北满族宅院中所 立的“

8、索罗竿”。,索罗竿民间称“神竿”,其形式有几种。比较“标准”的如现存沈阳故宫清宁宫门前所立者,选用碗口粗细、一丈多长的笔直树干,去掉枝权和树皮,并把顶端砍削成渐尖的开状,套上一只空底的锡碗,使之卡在距竿顶一尺多的地方,下面立在高约二尺的石座上。这根做竿子的“神木”,必须由本家主人亲自从山林中砍来,否则就是心不诚,竿子也不会有“灵气”。比较简单的“神竿”,则可用树枝、秸杆临时捆扎制成。树竿子的地点,一般在宅院东南方正对屋门的位置,比较宽敞的庭院索罗竿位于院心的砖砌或木制影壁之前,因竿子较高,人们从院年就可以看到,也成为满族人家的标志。 满族宅院的“索罗竿” 索罗竿的来历,满族民间传说,它是老罕王

9、努尔哈赤年轻时上山采参用的“索拔棍”;而民间在竿座下放的三块“神石”,则是老罕王采参打猎时烧饭用的“支锅石”。总之,人们把“神竿”和他们的英雄努尔哈赤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只是传说而已。立竿祭天是源于满族原始社会的古老风俗,早在努尔哈赤诞生前几百年就已经存在了。 索罗竿在满族家祭中祭天还愿时使用。这种祭典民间多在秋季举行,也有春秋各一次的。主要用意是祈祷和酬谢天神(满语称“阿布凯恩都哩”)的赐福和保佑。祭祀时以家族为单位在立有神竿的院子里举行(妇女在室内),照例要杀猪献牲,并由主祭的“萨满”在竿前念诵祭词,众人向竿磕头。通常每次大祭都要更换新的索罗竿或重新立竿,并用竿尖蘸猪血,把猪的喉骨套在竿尖上

10、,还要在竿顶的锡碗里放猪内脏等碎肉,如用树枝和秸杆作竿,则把肉捆缚在竿上。这些肉都是用来饲喂乌鸦的,因为在民间传说中乌鸦是曾经救过老罕王的神鸟。 每逢这种祭天大典,操办得都非常隆重,许多家族还有萨满跳神仪式,参加的族人要分食祭肉和用小米加肉末做成的“小肉饭”(俗称“达子粥”)。村里的异姓人甚至路过的陌生人,只要在索罗竿前磕个头,就可以进院吃肉,吃得越多主人家越高兴,而且临走时不许向主人道谢,只向竿子叩头即可。因为从观念上讲,这些肉和饭是“天神”所赐,应该谢神才对,表达了满族传统的信仰和淳朴的风俗。 由于索罗竿是满族宅院中的“圣物”,平时人们对它也很崇敬,不得往竿座前扔倒污水污物,不得踩、坐或用

11、脚踢踹竿座,也不能在神竿下口出污言秽语,否则便认为会被“天神”知道,遭受责罚。这一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标志物,也成为东北满族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满族婚俗:,满族的婚俗比较有讲究。有三日婚之说。皆为媒约之说,通常是用三天来完成的,比较有特色,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 满族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在云南,满族有的还跟彝、白族通婚解放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人的婚姻爱情观相当纯洁。满组称婚姻为纳雁,因为大雁是忠贞之鸟。双雁结合后,终日。公雁若死,母雁绝不再嫁;母雁若亡,公雁

12、也绝不再娶。这种婚姻观念一直保持到现在依然影响着满族人的社会。根据国家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家庭的离婚率是56个民族中最低的,家庭社会最为稳定。 自古以来,满族不兴早婚,没有类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青年一般到十七、十八岁才可结婚。 清代满族结婚注重门第,但对男家的贫富不很讲究,有的家族作为族规规定:女家为姑娘寻找配偶不许论财。满族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办。成婚要经过“问门户”、“小定”、“放定”、“问话”、“过礼”、“完婚”等几个程序。,满族婚俗:,“问门户”是女方了解男方家庭状况;“小定”是男方给女方送定情信物;“放定”是正式的婚礼仪式。这一天,男方宗族亲友陪同未婚

13、女婿一起到女方家中,由男方宗族长者致辞,正式向女方求婚。女方宗族长者答应亲事后,未婚女婿拜认岳父岳母,至此,男女两家才算正式联姻。“问话”是商定迎娶吉日。“过礼”是男方在迎亲前一个多月,将为女方准备的礼物送至女方家中。“过礼”之后,就是“完婚”阶段。 自订婚到结婚,相隔两、三年不等。在此期间,已经确定婚姻关系的男女在节日或平时可以来往,培养和增进感情。 满族过去实行夜婚制度,娶亲都在午夜。新娘进门,与新郎拜天地后,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喻为称心如意。新婚之夜,帐篷内点一对蜡烛,彻夜不熄。外面由一人或多人唱喜歌,谓之“响房”。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祭祖。三天之后,新郎新娘

14、一起回到女家,住几天,然后返回男家。至此,满族婚姻仪式结束。 解放后,满族男女青年婚姻自主的新风正在兴起,婚礼中的烦琐仪式也趋向简约。 新娘上轿时不许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轿。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新郎要给岳父岳母留下“离娘肉”,然后才能动身。,满族婚俗:,满族婚礼 满族迎娶新娘时多用轿,但花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马拉的。花轿是在马车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绫档帘。在轿顶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迎娶时,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压轿的孩子一般是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

15、双全的土命人。 在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迎亲人们便在原订日子的前一天就动身了。打旗的,打灯笼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是12匹对子马,马上坐着年轻的伴郎。在伴郎的后面是披红戴花的新郎,再后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轿了。这娶亲的队伍沿途每到一个亲友家,亲友都要给新郎送礼披红。 到了新娘家之后,新郎不能立刻下马,要等小舅子来给新郎牵马,岳父上前给新郎揣压腰钱之后,新郎才能下马。新娘上轿时不许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轿。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新郎要给岳父岳母留下“离娘肉”,然后才能动身。 当娶亲的队伍回来后,新娘蒙红盖头,由两个伴娘从轿中搀出,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要在地

16、上铺上红毡。拜完天地,再搀入洞房。在洞房门口,放一马鞍,马鞍上放两串铜钱,新郎先跨过去,然后新娘再跨过去。当新娘子跨过去之后,伴娘便随手拿起两串铜钱,给新娘子两个肩头各搭一串。一进门,一个小女孩手拿宝瓶壶,壶中装着粮食,壶口用红布扎着,这时伴娘接过宝瓶壶,给新娘子一个腋窝夹一个,此时还要撒五谷。 新娘被搀到屋里后,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被称之为“坐福”。“坐福”时不能下地,到了晚上由伴娘和亲友们送新娘子入洞房。在洞房的炕上插3支箭,然后再点上长明灯。有些地方,新郎还要求得新娘的同意才能进入洞房。,满族婚俗:,新婚的炕被与被格儿 秤杆揭盖头,满族的信仰:,满族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佛教、喇嘛教。其

17、中萨满教最具代表性。 萨满教与治病有关。萨满治病并非以通常的诊疗手法,而是跳神治病,这时的萨满便是名副其实的“巫医”。 满族的丧俗: 满族的丧葬也很有特点,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死人。门市活人进出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后,只能从窗户抬出。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一杆,高一丈五尺左右,上面挂幡,幡长九尺,用红布和黑布做成。幡的头和尾市黑布,中间四条市红布。出殡时,亲友们要抢幡上的布,给自己的孩子做衣服,认为可以辟邪,不做恶梦等。 满族的其他习俗: (一)着装:满族的民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出了男子的马褂、坎肩等独特的服饰外,女子的旗袍,也是别具特色的。满族妇女的发式也非常的讲究婚前女子

18、多蓄辫发,婚后则束发。已婚妇女的发式最流行的是“两把头”。“两把头”发式典雅、秀丽、再加上头簪、耳环的修饰,更显出满族妇女的风姿绰约,仪态万端。,满族着装:,服饰 发式,帽饰,旗鞋,马褂,满族发饰,老夫辫发 戴帽,清代男子辫发,满族发式-发辫 真魂栖息之所,晚清期青锻大拉翅,两把头,满族的饮食:,满族的“白肉血肠”是十分普遍的传统年节肉食品。这一传统的饮食习惯与满族早年的祭祀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代的历史文献曾记载,满族重大的祭祀活动中药杀一头毛色纯黑的腌猪,然后将其供奉在神案前。举行庄严的领牺礼后,用鲜血灌制成血肠,将猪肉切块后清水炖煮。再向神灵祭供后,祭祀的人一起领受“福肉”。大家围坐在一

19、起用刀一片片切食白肉,肥瘦兼有,清淡嫩美。血肠则用刀切断后蘸酱食用,别具风味。 满族人还喜欢吃火锅。火锅这种吃法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使火锅正式诞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吃法进一步发展,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在满族历史上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火锅在全国流行以后,各地居民把本地佳肴食俗融进了火锅,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风味各异,使火锅食品呈现出百花纷呈的局面。 满族人素有爱吃粘食的习惯。满族的粘食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吃法。春天耕地的时候,将黄米面包入小豆馅,放在锅里烙成饼吃,俗称“黏火勺子”,香脆可口。夏天铲地时为了送饭方便,用“苏子”叶包成黏米饽饽,放锅里蒸食,味道清香,别具特色。秋天时用大黄米、小黄米上屉蒸熟后淋上清水,然后放在石垫上用木榔头捶打成面团,撒拌熟黄豆面,蘸糖或蜂蜜食用,俗称“打糕”。冬天则用粘米面包豆馅做成“黏团子”,放在室外或冻起来,随吃随蒸,既方便又好吃。,满族的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