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9 年中考诗歌复习资料一、 观沧海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临碣石”中的“临” ,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
2、感的意境。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3、目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辽阔壮丽的景象。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5、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 分)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二、 望
3、岳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
4、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3、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D.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4、 选出对望岳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由远而近,最妙的是“处处无望处处望”足见杜诗之匠心。B. 诗中“钟”字为“聚集”之
5、意,借大自然对泰山偏爱有加表作者喜爱之情;“割”字写泰山高耸入云、矗立挺拔的气势,表诗人赞美之意。C. “荡胸生曾云”写作者志随山高,“决眦”写作者细望之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D. 结尾一句写作者登临泰山极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决心实现自己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雄心壮志。5、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钟“积聚、汇
6、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 字炼字极好,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7、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1 ) 、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 ) 、虚实相生, “造化钟神秀”是虚写, “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
7、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3 ) 、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三、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1 分)(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 分)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 ”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
8、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四、 游山西村3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为什么?答:(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9、。(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答出一个方面即可。)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 “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 分)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答: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于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理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
10、领悟到蕴含着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 之情。7、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其蕴含哲理,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分析。答:这两句是说,漫步于乡间,绕过一座小山,跨过一条小河,小路蜿蜒曲折,仿佛已无路可走,不经意间看见成荫柳丛中掩映着美丽的小山村。人生在某一时刻,会陷入“疑无路”的困惑,但只要心存理想,永不灰心,转瞬间,就会看到“又一村”的景象。比喻困境中蕴涵希望。8、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11、村 ”两句既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答:示例: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陷入困境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眼前出现一线光亮,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9、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表现了诗人的陶醉、留恋 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12、。C 、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41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B、一、二句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品性。C 、五、六句描绘乡村春社前夕的热闹情景, “古风存”盛赞了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D、七、八句写主观心境:山西村夜晚中的景色更美,我若有时间,定在晚上乘月色出游。13、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诗歌首联
13、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14、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2 分)答案:五、 黄鹤楼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
14、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3、 “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 “徒然” ,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 分)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前四句抒写
15、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5、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B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
16、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C “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5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 “白云”也放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D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想象黄鹤楼的景物,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六、 春望1、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 “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B “城春草木深
17、”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D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2、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_、_的感情,感人至深。 (或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这首诗的名句,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答: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
18、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4、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望 ,作者”望“中所见是什么?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却依旧还是原来的样子;春天已降临长安,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5、诗题为春望 ,诗人望到了春天的哪些景物?答: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的春城败象。6、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一个“
19、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7、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历来为世人称道,请你说说这句诗好在哪里。(1 ) 此句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移情与物) ,情景交融地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事的沉痛之情。花开鸟啼本是使人赏心悦目的,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花、鸟本无情,诗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说春天的花朵也因感时而落泪,鸟儿也因恨别而惊心,实际上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情景交融。 (2)本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情。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6用
20、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这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9、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0、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
21、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 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11 、对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 ,两意相反, “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C 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 。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
22、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 “国” 、 “山河” 、 “城” 、 “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12、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B “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23、D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13、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C. 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7D. 整首
24、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八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对这首诗的词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天涯 ”指很远的地方;“若”和 “比”都是“如同”“ 好像”的意思。B “城阙 ”这里指京城,当时的京城是长安。C “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D “歧路 ”即 “岔路”,指分手的路口。2、下面对诗歌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 。 (3 分) 、 “城阙
25、”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在长安而望“五津” ,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3、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4、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
26、州 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B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在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 (1 分)气象雄伟城和蜀地联系起来, (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1 分) (意思对即可。共 2 分)“望”字跨越时空将远离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
27、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请作赏析好就好在这首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大意对即可得分 )7、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8、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8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卜算子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8、。1 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2 分)断桥、黄昏、风雨2词的下阕最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以梅自喻,表达了作者虽历经艰辛,但不会趋炎附势,仍会坚守节操、立志报国的决心。九上: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B诗中以欲渡
29、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2、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诗句选自李白的行路难 ,是诗人于天宝三载初离朝廷,离开长安时所作。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排挤出京的遭遇感到不平。 B、所选诗句的前两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所选诗句的三四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D、所选诗句的最后两句中“ 云帆”指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因水天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3、 .对行路难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跳荡纵横
30、,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而有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 B这首诗巧妙运用渡黄河、登太行、济沧海和吕尚、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C号称“酒仙”的诗人李白面对朋友为他摆设的豪华酒宴而“不能食” “心茫然” ,可见诗人固执己见,对友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D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四句节奏短促、跳跃,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4、 .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9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
31、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 、 “雪满山 ”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5、 .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
32、信心和信念。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6、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 ”“挂”妙在何处。 “破” “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7、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 8、
33、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意近即可)11、停、投、拔、顾等几个动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 化九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34、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题为 “壮词 ”,“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B.“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 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10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 ,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D.全词虚实结合 ,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 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2、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35、醉里挑灯看剑你好!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乐杀敌的宝剑。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C “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D “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3、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B.上片
36、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D.“可怜白发生” ,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4、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的表达效果。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
37、气。5、 “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格调形成巨大反差,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有心为国家出力,希望收复祖国山河,但却不被朝廷重用,心中非常痛苦(报国无门的失望之情) (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
38、我所有了。11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1、试分析“不尽长江滚滚流 ”一句的表达效果。 (2 分)既是诗人眼前所见(1 分) ,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为下文的抒情奠定基调。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国家大事都像长江水一样逝去了,词人胸中此时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2:辛弃疾不惜以夸张的笔墨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2 分) 作者极力赞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正是为了反衬(1 分)当朝统治者怯懦苟安、昏庸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