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读庖丁解牛的启示庖丁解牛是庄子谈养生的一篇文章。文惠君从庖丁解牛的经验之谈中悟得了养生的方法,但是庖丁的经验之谈却又包蕴了丰富的哲学道理。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这些哲学道理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庖丁解牛之所以能达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神技,并非偶然,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首先重视的是“道” ,也即事物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说,他能始终以规律为准绳来调整他的解牛动作, “依乎天理” , “因其固然” 。久之,他便完全掌握了解牛的内在规律,也就达到了“游刃有余”的最高境界。这一点使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的观点。 “教会学生学”不就是要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吗?
2、而好的学习方法不正是学习的自然规律吗?要做一名好的教师,我认为就应该能做到这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庖丁的成功经验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庖丁的得“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开始时, “所见无非牛者” 。也就是说,刚开始时脑子里想的总是牛,一心扑在牛身上,要痴迷到这个程度。第二,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也就是说,三年之后,对牛的研究认识已经深入到了具体的细微部分了。第三,“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也就是说,现在他闭着眼也能“批大卻” “导大窾”了。一个教师要想得“法” ,也需要经过这样三个阶段。我们首先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中,要达到几乎痴迷的地步。其次要从“全牛”入手,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把握教材,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有一个完整的理性的认识,才能对学生有一个相对正确的判断。这样以后,我们在研究部分时,才能知道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才不至于在传授某一个知识点时“只见树木不见林” ,杂乱无章,混乱无序。在实施教学时,才能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如此钻研,我们才有可能“教得有法” ,才有可能达到“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的最高境界。关键的问题是,现在的人多较浮躁,沉不下去,不会痴迷于教育教学。因而,教坛中具有这样“神乎其神”水平的教师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