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 度 市 职 业 中 等 专 业 学 校 授 课 教 案第 三 章 第 课时 本学期 第 课时 授课时间 2017 年 月 日课 题 十首足矣 课 型 新授 授 课 人 史春梦知识目标 诵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十首唐诗。能力目标 从新的角度鉴赏课文中的十首诗,发掘所选唐诗所蕴涵的人性美。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人性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康的人格。教学重点 对十首唐诗的新理解新感受。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 从人性的角度感悟十首唐诗。教 法 讲解法、讨论点拨法 学 法 讨论法,朗诵法电 教手 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教 学 过 程 备注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
2、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浩瀚的唐诗星空,星光灿烂,群星璀璨,仅见于全唐诗一书,就有 2300 多位诗人的近 5 万首诗作。其中李白、杜甫的诗名纵贯古今、名震中外,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在各自的诗歌领域独树一帜、异彩纷呈。可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却认为:读唐诗十首足矣!那么这十首唐诗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这十首小诗能代表唐诗精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十首足矣,感受其中的真谛。三、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简介刘心武,当代作家。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1977 年 11 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
3、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等。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意蕴深厚。教 学 过 程 备注1985 年发表纪实作品519 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二)阅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基本信息。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圈划出十首唐诗的作者及篇名。2掌握文中要求的生字词字音羁(j)旅 颟(
4、mn)顸(hn)情愫(s) 戕(qing)害 字义羁旅:长久的寄居他乡。颟顸:糊涂而马虎度数:原意为按度计算的数目。此处指程度、限度和分寸。情愫:感情戕害:伤害3学生回答孟 郊-游子吟 杜 牧-清明 李 白-静夜思 王之涣-登鹳雀楼李商隐-乐游原 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李 绅-悯农李 白-朝发白帝城 贺之章-回乡偶书(三)研读课文,弄清课文结构。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 段)由香港“最受欢迎唐诗”评选为引子,展开话题。第二部分(2-10 段) ,依次引录十首唐诗,边录边析,评析里面所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第三部分(11 段) ,总结全文,点名“
5、十首足矣”的道理。点明“十首足矣”的道理这 10 首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 , “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沉湎于物欲的人们发出呼唤:读一点唐诗品一点唐诗悟一点唐诗,不必太多, “十首足矣” 。文章的结尾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有着使人掩倦而回味无穷的意蕴。(四)诵读诗歌,研读课文1.游子吟教 学 过 程 备注因这是歌颂母爱的诗。作者认为,人生在世,无人不在羁旅之中。诗中的慈母,所构成的意象,早已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的外在因素。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与群体的和谐,产生出一
6、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慈母”这一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经过作者的阐释,显得更形象、更博大、更具体。诗中蕴含着崇高的人性美。2. 清明学生讨论,师予以引导分析从清明中,我们可领悟到一种温馨的人性,想到陌生人之间的亲切和谐相待。这首诗不仅仅写出了一种如画如乐、明丽清新的境界,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对清明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拘束于诗意的阐释,而是紧接上段中的社会现实中亲情相残的例子,引申到行途中的陌生人之间的这种亲切相助的友情,使人们对现实中的罪恶更加深恶痛绝。3. 静夜思从静夜思中,能领悟到对乡情、亲情的热爱。这首诗由诗意联想到家乡父母亲情,联想到心怀乡
7、情乡恋者,一定不会去虐待亲生老父老母。生养我们的是父母,这种血脉关系是任何人用任何方法都无法改变的。作者从人的本性谈起,更加有力地说明社会上某些人虐待父母的人的良知淡化,人性的淡化。4.登鹳鹊楼和乐游原学生讨论,师予以引导分析从登鹳鹊楼,能体味到人生境界的宏廓;这首诗由登高远望喻指人生境界的宏廓,对人生追求的永无止境。从乐游原中能体味到人生有层楼可攀,但是人生也是有限的;它写出了人生有限,不应该虚度年华。这两首诗在内涵上有有密切的相联之处。作者选这两首诗连在一处体味,既贴切,又能给人以警示。这两种人生体验,能让人大彻大悟,再不会去短视谋利,以至贪欲难以满足。然而,人生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
8、一瞬,本应该万分的珍惜;可是生活中 许多人却只为眼前的利益所动,不惜以身试法。因此作者由衷地感慨:那些虚度年华,利欲熏心的人应该多读些唐诗,感悟人生,珍惜年华。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5.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学生讨论,师予以引导分析因这三首写的都是最普通的事物。春晓写的是落花最低等的落花;赋得古原草送别写的是野草最卑微的野草;悯农写 的是最普通的劳动者。通过对这三者的关爱来说明:人无贵贱,事无大小,可以小见大,平凡中显示出伟大的道理。作者由诗意和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表达作者对那些对戕害活泼的儿童生命的罪恶行径的无比愤慨。6.早发
9、白帝城与回乡偶书学生讨论,师予以引导分析早发白帝城描述了大自然的奇特景象,给人以美的熏陶,把读者引到大自然的奇丽怀抱中;回乡偶书写的是诗人年老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体味到的朴素的人情,将人们导入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之中。美的景物和事物,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善的人情,可以感染人的品性。这两首唐诗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无论是歌咏山水之美,还是描写人情世故、社会状况的诗歌,无不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好的诗歌,虽明白如话,却又美不胜收,韵味回荡无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性情,并且给人以智能的启迪。作者为什么如此希望人们读这 10 首
10、唐诗?学生讨论,师予以引导分析因为这 10 首唐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表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以此为荣,更应该吸取其精华。但是现实 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却与此相反,令人痛惜。因此作者以自内心地呼吁,希望人们从这 10 首常诵常新的唐诗中,感悟到基本的人性和人情,从中吸取精华,熏陶人的心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了这十首唐诗所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作者以自内心地呼吁,希望人们从这 10 首常诵常新的唐诗中,感悟到基本的人性和人情,从中吸取精华,熏陶人的心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五、布置作业1. 必做题:抄写一遍十首诗歌。2. 选做题:背诵十首诗歌,体味诗中蕴涵的人性之美。板书设计十 首 足 矣刘心武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 段)由香港“最受欢迎唐诗”评选为引子,展开话题。第二部分(2-10 段)评析十首唐诗里面所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第三部分(11 段) ,总结全文,点名“十首足矣”的道理。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