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陋室铭测试 一.填空(6 分,每空 1 分)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二.解释文中加点词(20 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斯( )是陋室,惟( )吾( )德馨( )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 )素琴( ) ,阅金经( ) 。无丝竹( )之( )乱( )耳,无案牍( )之劳( )形(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三、用原文句子填空(22 分)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 , 。 2、文中点睛之
2、笔是哪句(或者用来突出主旨的句子)? , 。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 。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5、作者在文中结尾用古代贤士来类比陋室的句子 , 。 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7.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 , 。8.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 ,。 , 。9.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 , 。 10.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 , 。四.问答题(33 分,每道题 3 分)1、本文托陋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或感情)?3、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4、作者颂自己的陋
3、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 、 “子云亭”?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7.反问句“何陋之有”照应上文哪句? 8.文中说“斯是陋室” ,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11.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五、翻译全文陋室铭测试一.填空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 的文字,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二.解释文中加点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斯( )是陋室,惟( )吾( )德馨( )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
4、( )素琴( ) ,阅金经( ) 。无丝竹( )之( )乱( )耳,无案牍( )之劳( )形(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三、用原文句子填空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
5、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8.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9、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0.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1.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2.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3.文中写室内、外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四.问答题1、本文托陋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或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2、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
6、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4、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一是自然环境清幽。 (景)二是交往人物不俗。 (人)三是生活情趣高雅。 (事) 4、作者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 、 “子云亭”?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并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说明陋室不陋。6、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7、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 自己的观点态度,是画龙点睛之笔,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7、分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7.反问句“何陋之有”照应上文哪句?惟吾德馨8.文中说“斯是陋室” ,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9.“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8、。10.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嘈杂扰耳俗务缠身。 (意思对即可)11.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五.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六.翻译全文爱莲说测试一.填空题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世称“ ”
9、, (朝代)哲学家、理学家。二.解释文中加点词水陆草木之( )花, 可爱( )者甚( )蕃( ) ,晋陶渊明 独( )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 )不染( ) , 濯( )清涟 ( )而不妖( ) ,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 。予( )谓( )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 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三.用原文句子填空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2.全文的中心句是: ,
10、。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5.写莲美好形象的句: , , , ,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11.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12.人们
11、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 。13.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 , 14.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 , 。15.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 , !四.问答题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呢?2、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4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五、翻译全文爱莲说测试一.填空题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世称“ ” ,
12、(朝代)哲学家、理学家。2. 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作用是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 作正面映衬,用 作反面映衬。4、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二.解释文中加点词水陆草木之( )花, 可爱( )者甚( )蕃( ) ,晋陶渊明 独( )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 )不染( ) , 濯( )清涟 ( )而不妖( ) ,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 。
13、予( )谓( )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 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三.用原文句子填空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
14、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1.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2.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3.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4.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
15、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5.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问答题1、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2、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 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 “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6、为什么人们对“花
17、”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 “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
18、,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10、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 ,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14、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16、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