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阅读知识储备.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04055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知识储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阅读知识储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阅读知识储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阅读知识储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阅读知识储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一、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领会议论文的一般考点和答法:1、 怎样找论点?论点是文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判断句。提炼论点的方法有:看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看开头,是否能统摄全文;看结尾,找总结性的句子;看论据的针对性;把分论点做加法。中心论点的识别: 2、提出论点的方法:开门见山;由现象引出;由问题引出;由名言引出。3、怎样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先通过引出论点,再用例子(或名言、或者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4、分析一段话的作用。结构上:开头引起下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内容上:论证了作者的论点,体现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5、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

2、问题解决问题。6、论证方法的种类及其作用: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

3、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7、结合作者的观点补写事实论据。公式:某人+某事+结果(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侧重点) 8、删去文中的某段话(或某个词语)可以吗?为什么?公式:段意(或这

4、个段落和词语的作用)+(如果删去,会使论证不严密。)9、议论文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引出作者的观点;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有力的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议论文阅读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 10、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11、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强调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12、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但都为了严密): (1)语言特点;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语体特点。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

6、子进行分析。 常用句式: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11、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1)、修辞: 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用,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 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 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3)

7、、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12、文段结构作用:2(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

8、8:“结尾的作用”回答。三、记叙文一般考点和答法:一、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答题技巧:作用(1)是全文的线索;(2)题目点明中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 (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二、情节:1、概括主要事件 答题提示:抓住文中六要素,从主人公的角度表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2、人物感情变化轨迹 答题提示:从文中找出描述心理的词语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1)题目; (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

9、(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三、主题:概括主题、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表达的感情。四、赏析句子 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1、某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衬托、对比、烘托铺垫,表现人物品质、心理、情感,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心理活动:如感动、感激、愧疚、自责、喜悦等,一定要答出原因。2、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技巧: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如自然环境(或景

10、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a.开头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点明题旨、引起下文、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设置悬念等。b.结尾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解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含蓄、卒章显志、使文章结构完整等c.过渡的句子: d.用了特殊修辞的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

11、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或物的特征带回突出。八大修辞及其表达效果:比喻:生动、形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使某种感情更加强烈;反问:加强语气;反复:强调;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夸张:极力表现事物某种特征。 (运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另外,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主题,贯穿全文)入手,或者从句子本身的作用、所表达的具体情感入手。4、对含有某个特殊词语的句子理解赏析时,应扣住词义、语境来具体表述词语所表现的人或物的特征,表述人物的思想感情五、根据原文分析问题 。 在文中找到根据,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晰的概述出来。六、分析人物形象1、

12、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再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答题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现的品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对人物的称呼、隐喻的事物。2、不同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主人公:(判定谁是主人公) 答题技巧:对表现中心的作用。配角 :对主人公起到什么作用 、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表现中心起到什么作用。3、根据文章内容简介某一人物 答题技巧:基本情况、主要事件、简评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对人物的感情七、对写法的分析: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

13、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3)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文章如果该段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是:(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八、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人物心理描述)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动,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等;二是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展开合理的推测。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进行。对人物思想活动、语言、动作的揣摩要紧扣人物性格特点,符合情节的发展、适合语境。对文章结

14、局的推理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关键是正确表述。3九、阅读体会:紧扣文章主旨、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做此类试题要认真审题,明确限制的角度,不可将自己读文的感受面面俱到地回答。深入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还要从文章中跳出来,联系现实生活。而你们失误最多的地方就是不能“结合事例”谈看法。这类试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因此语言简洁、流畅、有文采就是更高的追求了。 3、a.开头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点明题旨、引起下文、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设置悬念等。b.结尾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解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含蓄、卒章显志、使

15、文章结构完整等 c.过渡的句子:d.用了特殊修辞的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或物的特征带回突出。八大修辞及其表达效果:比喻:生动、形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使某种感情更加强烈;反问:加强语气;反复:强调;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夸张:极力表现事物某种特征。 (运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另外,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主题,贯穿全文)入手,或者从句子本身的作用、所表达的具体情感入手。常用修辞手法:(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反复(6)对偶或对/仗(7)反问(8)引

16、用表现手法:(1)对比/、衬托;(2)欲扬先抑(3)象征 (4)白描(5)铺垫;(6)设悬念,埋伏笔。开头语段有何作用:(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 ; (2)引起下文或总领下文;(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础;(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结尾语段有什么作用?(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3)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四、说明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1、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答题格式:(1)点明了说明对象;(2)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答题要点:(1)要点明说明对象;(2)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3)

17、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答题思路;(1)从题目中找;(2)从文中找,一般开头即点明。4、本文所介绍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介绍说明对象的?答题思路:(1)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2)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3)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5、本文/本段/几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题思路:(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一般是这三种中的一种,有时是两种。6、本文/本段/几段采用了什么空间顺序?答题格式:由到。常见的空间顺序有(1)由远到近;(2)由外到内:(3)由上到下;(4)由中间到两边;

18、(5)由整体到局部等。7、本文/本段/几段采用了什么逻辑顺序?答题格式:由到。常见的逻辑顺序有(1)由主到次:(2)由现象到原因(或本质);(3)由总到分:(4)由一般到特殊等。答题思路:(1)弄懂吃透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参照文中所举的例子;(3)打开思路,联系自己所见所闻。8领会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更本质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把比

19、为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9、本文语言风格是准确/生动。请结合某某句简析。准确的答题格式是:该句中某某词语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的答题格式是:(1)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拟人修辞/该句使用了打比方(或引用:多指引诗文名句、谜语、俗语等)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2)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0、代词指代什么内容?答题思路:(1)一般

20、往代词所在的句子前边找,尽可能地摘录原词原句,或根据其概括。(2)找到后还要放入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读,检验是否合适。五、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4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

21、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

22、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

23、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

24、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

25、、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

26、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5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表现手法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总论情与景关系: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

27、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创造形象的特点。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剖析作者思想。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读懂文言文: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怎么去读(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

28、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第二部分:如何答题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

29、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相关知识】二、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三、文言翻译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判断,省略,倒装)。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备查知识 1:常见文言词

30、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1、”、“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3)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备查知识 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二)被动句:6(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

32、。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

3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五)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备查知识 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一、表示疑问何以?(凭什么?)何所?(所是什么?)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何;奈何?(把怎

34、样呢?)孰与?(与比,哪个更?)独耶?(难道吗?)二、表示反问何哉(也)?(怎么能呢?)何为?(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如之何?(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安哉(乎)?(哪里呢?)不亦乎?(不是吗?)非欤?(不是吗?)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三、表示感叹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惟耳!(只罢了!)一何(多么啊!)亦哉!(也真是啊!)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揣度无乃乎(欤)(恐怕吧?);得无(微)乎?(该不吧?)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与其孰若?(与其,哪如?)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其?其?(是呢?还是呢?)六,其它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