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世纪_论语_的英译与诠释.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93136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_论语_的英译与诠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世纪_论语_的英译与诠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世纪_论语_的英译与诠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世纪_论语_的英译与诠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世纪_论语_的英译与诠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 10期 (总第 174期) 21*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语英译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b068。收稿日期 2009 - 6 - 17 作者简介 杨平(1964 ),男,文学博士,浙江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20世纪论语的英译与诠释*杨 平(浙江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摘 要: 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诠释行为。由于论语文本的开放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论语英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20世纪是论语翻译和研究的高潮期,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译本。中外译者在论语英译中采用创造性翻译、现代性解读、哲学

2、诠释、语言分析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多种诠释方法,既丰富了对论语和孔子的理解,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利用和曲解。关键词: 20世纪;论语英译; 诠释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09)10-0021-12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in the 20thCenturyYang Ping( 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Hangzhou 310012, China)Abstract: Every translation is

3、 an act of interpretation.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f attempts to put the Analects into another language because of the open-endedness and opacity of the text as well as the hug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nessed a Confucian revival which

4、 produced numerou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Lunyu.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have adopted such approaches as creative translation, contemporary reading,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cultural comparison, thus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5、nd reflecting the manipulation and distortion of Confucianism. Key words: 20thcentury;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interpretation将其文本的价值转变成新的形式。正如其他流传广泛的文本如希伯来圣经一样,论语穿越了社会、文化和种族家园,其存在的根本在于其适应性( adaptability)。自明末清初至今的数百年间,东西方僧俗学者不断诠释孔子,留下了大量翻译、评注和研究著作。时代不同,研究者的身份不同,解读自然不同。译者的教育背景、文化倾向、社会环境、价

6、值取向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翻译和诠释。译者参与构建文本并改写文本,既可以填补空白、拓宽思路,也有可能导致误读、挪用和歪曲。进入 20世纪以来,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加剧,另一方面是考古发现及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增加,论语的翻译和诠释既显示出繁荣景象也出现了一些新翻译即是诠释,论语这部年代久远、思想深刻、文字简约、概念模糊的文本翻译更是如此。著名美国汉学家和中国典籍翻译家安乐哲( 2002)认为,在由汉语向欧洲语言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和诠释是分不开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存在西方超越意义上的文化里硬要将翻译和诠释分开,这本身就是矛盾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诠释或至少部分地是一种诠释,但安乐哲认为

7、汉欧语言翻译的诠释性尤为突出,“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作为翻译目标语言的英语自身附带着诠释的重担”。史嘉伯( David Schaberg)指出,论语这部作品的名气及其在中外不断出版的注疏和译本,并不是因为它表达了中华民族特征的公认的本质,而是因为它被认为有机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 10期 (总第 174期)22的特点。一、20世纪论语的英译鸟瞰120世纪论语的英译简介论语外译最早始于 16世纪末期, 1594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随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也纷纷把论语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文字。 1691年出现了根据中国哲学家孔子拉丁文转译的论语英译本,

8、 1809年新教传教士马歇曼节译论语并出版,标志着论语英译的正式开始。 1861年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的中国经典第一卷出版,成为论语英译的一个里程碑。但是论语英译的高潮直到 20世纪才到来。 20世纪以来英译过论语的外国译者主要有:翟林奈( Lionel Giles, 1907)、苏慧廉( Edward Soothill, 1910)、 Leonard Lyall( 1909)、韦利( Arthur Waley, 1938)、 Alfred Doeblin( 1940)、 E. R. Hughes( 1942)、 Miles Dawson( 1942)、 Arthur Sadler( 19

9、44)、 E. A. Cox ( 1946)、 Duncan Greenlees( 1949)、庞德( Ezra Pound, 1951)、 James Ware( 1955)、 Geoffrey Bownas( 1956)、 Dennis Sweet( 1977)、 Delmore Scott( 1978)、Thomas Cleary( 1992)、道森( Raymond Dawson, 1993)、利斯( Simon Leys, 1997)、白牧之、白妙子( Bruce Brooks and Taeko Brooks, 1998)、安乐哲、罗思文( Roger Ames and Henry

10、 Rosemont, 1998)、 David Hinton( 1998)、斯林格伦德( Edward Slingerland,2003)。 20世纪以来英译过论语的中国译者主要有:辜鸿铭( 1898),林语堂( 1938),郑 ( 1948),刘殿爵( 1979),程石泉( 1986),李天辰( 1991),老安( 1992),梅仁毅( 1992),潘富恩、温少霞( 1993),赖波、夏玉和( 1994),王福林( 1997),黄继忠( 1997),丘氏兄弟( 1997),李祥甫( 1999),丁往道( 1999),马德五( 2001),彭子游( 2003),许渊冲( 2005)。220世纪

11、论语的英译分析( 1)译者以汉学家和海内外华人为主。如果说 16世纪至 19世纪论语的翻译是以传教士占主流的话, 20世纪传教士的角色大为淡化,上述外国译者中仅仅苏慧廉为传教士,汉学家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西方世俗学者成为翻译的主体。而自从辜鸿铭在 1898年出版首部由中国人自己独立翻译的论语英译本后,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人学者加入了论语外译的行列。( 2)翻译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大部分是按照原文全译外,也有节译(丁往道)、编译(林语堂)、改译(白牧之、白妙子)等形式,还有直译(黄继忠)、意译(许渊冲)、创译(庞德)等方法。既有按照原文的篇章逐字逐句对译,也有打破原文的次序重新按照主题分类翻

12、译( E. R. Hughes、 Thomas Cleary、马德五)。( 3)翻译的目的和动机各不相同。大多数是为了传播中华文化,也有的是为了猎奇,还有的是为了为我所用,更有的是为了牟利。译本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既有研究型学术化的严谨翻译,也有普及型大众化的通俗翻译,还有市场型商业化的草率翻译。( 4)英译版本的数量繁多。 20世纪以来,绝大部分的论语外译都是英语版本,这与当今世界英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英语语言的世界影响密切相关。( 5) 20世纪末期论语的英译达到高潮。 20世纪 80、 9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外,出现了大量的论语英译版本。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

13、,国力日益增强,西方世界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及其传统文化;其次,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人类危机日益加深,要从儒家思想中寻找智慧和出路;再者,由于中国更加注重对外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中文典籍的外译工作,所以中国人英译的论语也有多个版本出现。二、20世纪论语的英译与诠释的几个特点1文本的开放性及其诠释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诠释的行为,论语的翻译也不例外。论语是一部言简意赅的格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 10期 (总第 174期) 23警句集,各篇都没有明确固定的主题,各章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孔子的思想深刻但是含蓄,许多哲学概念没有确切界定。古汉语的语言简练含糊,其古语词汇和省略语

14、法使得所指并不清晰。而且论语的文本复杂,注疏众多,再加上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给论语的翻译和诠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正如 Alice W. Cheang所言,古汉语典籍中没有任何别的文本(可能除了易经之外)能像论语这样如此一贯地对我们的创造性诠释能力提出挑战,以至于理解文本的重担从作者转到了读者的身上;换句话说,文本在读者眼里是不完整的,而是要通过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来完成它。利斯也指出,论语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具有开放性,随着新的材料如注释、评论的不断增加,其文本内涵也在不停地增加。随着时间的演变,论语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它不仅吸收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话语,而且还吸收了过去和现代所有人的话语。其实

15、论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不仅仅是指其注疏传统的积累,而且是指其文本自身的内在特征。论语中缺少许多在其他文本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所以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参与到文本的构造之中,如添加背景材料以理解某段话里的谈话内容,增强叙事连接以联系段落之间的行为,提供合理的解释来说明前后不相一致的地方。读者以自己的方式熟悉和解读论语,要想从中得到收获,参与其文本的理解和诠释是最重要的。论语的文本承认读者各种反应的可能性,译者在翻译中也可能有多种的诠释方法。试比较下例中的两种英译: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里仁)利斯: The Master said:“ Virtue is not solitary; it alw

16、ays has neighbors.”白牧之、白妙子: The Master said, Virtue is not solitary; it must have neighbors. 利斯理解的是“德”的改造功能( transformative power),可以吸引人们自动靠近;白牧之、白妙子强调的是“德”的社会特征( social character),不能够孤立存在。前者遵循其他章节中有关德政的说法,如把为政比作北辰(论语 为政);后者涉及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即“仁”只能在与别人相处中才能实现。这两种诠释都正确且有道理,但是所强调的重点并不相同。论语中有时候同一章节的诠释可能会意思截然

17、相反: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 八佾)安乐哲、罗思文: The Master said:“ The Yi and Di barbarian tribes with rulers are not as viable as the various Chinese states without them.”安乐哲、罗思文等多数译者理解为: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但是也有不少译者做出相反的诠释:即使夷狄也有君主,而不像中国却没有。黄继忠: The Master said: Even the Yis and Dis have regard for their sover

18、eigns, unlike the various states of Xia, which have none. (夷狄还能尊重其君主,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这种尊重。)韦利:“ The barbarianshave retained their princes. They are not in such a state of decay as we in China.” (夷狄还保留其君主,他们没有像中国那样腐败。)孔子偶然还公然地自相矛盾,如在论语中有 105次提到“仁”,却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 子罕)。所以有些译者就按照某些注疏把“与”理解为动词“许”,即“赞成”:孔子很少讲利,但

19、是却赞同命和仁,如Shi Shengzu: Confucius seldom talked about profit but gave forth on destiny and humanity. 王福林:Confucius seldom talked about gains, and yet he was for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benevolence。也有译者把第二个“与”理解为比较介词,如 Berthold Laufer: The Master rarely discussed material gains compared with the Will o

20、f Heaven and compared with humaneness. Gran Malmqvist: The Master spoke more rarely of profit and human destiny than humanity.2文本的模糊性及其诠释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诗歌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失去的是诗歌本身。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表达思想,其语言是如此不明晰,以致其中的暗示几乎是无限的。中国哲学语言中的暗示很难翻译,翻译时往往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 10期 (总第 174期)24失去其暗示,也就失去了原著的味道。利斯指出,著名作家

21、卡内蒂独具慧眼,认为论语之所以是重要著作,不仅在于它说了什么,而且在于它不说什么。运用“不言”是中国思想富有特色的一种策略,孔子厌恶花言巧语,他的得意门生颜回也不善言辞。孔子这种沉默不言,并非回避问题,而是一如中国画里集中并且辐射内在力量的空白,实际在引导弟子更深切地参与人生和现实。论语的翻译中首先容易失去的是其最明显的形式上的特征即模糊性。原文中很多浓缩和深奥的东西变得清晰易懂和清楚明了,原文中一些潜在的含糊在译本中被压制了,中文里仅仅是暗示的东西在英译时被迫加以明晰的表达。论语的文本本来非常简约,或者说像德里达所说的充满了不在场( absences)的东西,却在译者的笔下得到了扩充,以至于

22、那些对于保持文本意义开放性至关重要的间隙( gaps)大多被填充上了。经过这种翻译和诠释后的论语变得完全通俗易懂了,甚至对某些人来说可读性很强了。例如:“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道森译为“ If there is instruction there is no categorization”,较好地保存了原文的含蓄性,仅仅在注释中说明“类”传统上指是的阶级区分。相反,刘殿爵译成“ In instruction there is no grading into categories”,而安乐哲、罗斯文竟然译成“ In instruction, there is no such things

23、as social classes”,显然把原文中隐晦的东西加以发挥了。论语的文字简练、经济甚至有些隐晦,译者很容易忽视这种文风,反而用繁琐而嗦的译文冲淡和消弱了这种文风。庞德的论语翻译尽管有不少挪用和误读的地方,但是最接近于原文简约经济的风格;而刘殿爵的译文尽管更加准确周全,却失去了原文具体凝练的特色。试比较下例: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刘殿爵: The Master said, “ It is not the failure of others to appreciate your abilities that should trouble you, but r

24、ather your failure to appreciate theirs.”庞德: He said, Not worried that men do not know me, but that I do not understand men.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刘殿爵: The Master said, “ One who is not benevolent cannot remain long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 nor can he remain long in easy circumst

25、ances. The benevolent man is attracted to benevolence because he feels at home in it. The wise man is attracted to benevolence because he finds it to his advantage.”庞德: He said: without manhood one cannot stand difficulties, nor live for long amid pleasures. The real man is at rest in his manhood, t

26、he wise man profits by it.3译者的声音及其在诠释中的体现翻译成功的标准之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文本的个性特征或独特的声音。译者在文本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做出很多诠释的选择,孔子的翻译实际上是多重声音的叠加。我们在译本中固然听到了原著的声音,但是却又加上了译者的声音,所以其译文是一个综合体,不仅表达了孔子的箴言警句,而且还吸收了译者的性格特征,包括译者的情感和先入之见。利斯所诠释的孔子讲话温文尔雅、平和安详,是个和事佬。白牧之和白妙子所描绘的孔子有一个演变过程,从一个衰老的武士到一个迂腐的学究,但是在这些变化当中还是保留了一份“愤世嫉俗”的无奈,而这种情感也是译者本人最为推

27、崇的。黄继忠所解读的孔子不苟言笑、一本正经,讲起话来既不期待反驳也不允许提问。林语堂笔下的孔子是一个温文尔雅、风趣幽默的老先生,韦利笔下的孔子是一个讲着流利地道英语的英国绅士,庞德笔下的孔子是一个讲着一口美国俚语的美国佬,刘殿爵笔下的孔子一言一行严谨周密且庄重典雅, David Hinton笔下的孔子讲起话来更加口语化也更有活力。孔子以这些不同的声音讲话,或者说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诠释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但这些并不全是孔子的本来面目,而是通过译者的诠释加上了译者自己的声音。译者的声音既可以间接地渗透在译文之中,也可以直接地表达在序言、导语、注释、后记之中。利斯把孔子刻画为一个和自己一样谴责独裁北京

28、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 10期 (总第 174期) 25专制政府的自由斗士,因而在翻译和评注中经常利用孔子表达自己民主自由的思想。安乐哲、罗斯文把论语当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哲学文本来解读,所以在译作内外多次强调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中西哲学的差异,并且指出儒家思想的社群观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的联系。史嘉柏认为,这几位译者都是不负责任的诠释者,倾向于混淆自己的观点和孔子的观点。三、20世纪论语的英译与诠释的几种主要流派1利用性翻译庞德对孔子和论语的利用面对 20世纪上半期以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庞德把复兴欧洲文明的希望寄托在到中国去发现济世良方,认为孔教是西方最为紧迫需要的,儒学

29、为未来世界秩序提供了蓝图并能帮助创造地球上的乐园。他对基督教文明深感怀疑,弃耶稣从孔子,自称是孔子的信徒。在亟需孔子一文中庞德写道:“西方亟需孔子,需要的含义在于缺乏,患病者需要求医,需要某种他不具备的东西。孔子是一剂良药。”11庞德在儒经翻译中自始至终贯彻实行“翻译即是再创作”的理论。对庞德而言,翻译不应是“语文学”( philology),因为“语文学”未能给当前的文学作品(译文)以原文在那个时空中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时代关联;翻译应该是“诠释”,译者显然是创造出“一首新诗”12。庞德翻译论语的方法不是语文学的、客观的,而是带有政治性的、主观的,他经常在翻译中加入自己的思想,抒发个人的政治、经

30、济和诗学观点。庞德宣称自己翻译论语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传达原著凝练的风格以及鲜活人物讲话的特色13。他在翻译儒经中有鲜明的特色,如用拆字法解析汉字、运用生动活泼的英语、再现原文具体简洁的风格。基于汉字的形象性和语言能量说,庞德主要依赖于马修斯的汉英辞典和马礼逊的汉语字典对论语进行创造性解读。字典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甚至图画,供庞德拆解分析,这就是“拆字法”或“表意文字法”( ideogrammic method)。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中的“习( )”字拆解成“羽”加“白”,译文就成了 Study with the seasons winging past, is not this

31、 pleasant? (学习而季节的翅膀飞逝,难道不是很快乐吗? ) “主忠信”(论语 学而)译成 get to the middle of the mind, then stick to your word. “君子坦荡荡”(论语 述而)译成 the proper man: sun-rise over the land, level, grass, sun, shade, flowing out.庞德于 1907年首次接触孔子,对中国文化结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儒家思想一直是他借以疗救西方病痛和摆脱自我精神危机的一种寄托。庞德翻译儒家经典,是“在寻找一剂疗救弥漫于他四周的病痛的解药,一

32、个能够建立与腐朽的西方文明相对的理想社会的模式”14。他认为儒家思想所代表的旧秩序、旧价值观为处在混乱无序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剂良方。他还认为儒家思想是打开世界和平之门的钥匙,如果他翻译的儒家经典能得以早日面世传播,二战期间的“轴心国”就不会形成,世界会处于和平之中,大量的麻烦也从而可以避免。庞德对儒家思想重心的改变,从早期对个人和社会责任感的尊重,到 30、 40年代对极权主义思想的强调,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他并非直面中国文化,而是根据自己的偏好、立场来支配、移用( appropriate)它,导致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一系列的误读、背叛。15尤其难以理解的是庞德竟然用儒家思想来替法西斯

33、辩护:“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自觉地重复着孔子”,“法西斯的原则可在孔子那里找到根源”16。 Kathleen Raine女士认为:“无论庞德如何错误和荒谬地把孔子的社会秩序学说与墨索里尼的政权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事实这个学说的主要成分是对我们社会的异端邪说进行犀利而准确的批评。”17她进一步指出,庞德通过翻译创造了当代诗歌可以遵循的另一种诗学观念。庞德的儒学翻译和研究对很多读者来说,仍然是创造了一个孔子。庞德生活在资本主义文明高度发达、传统价值观念解体的时代,整个西方世界一片混乱迷茫,他翻译论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从中寻找一种能够拯救欧美社会的秩序( order),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34、报 2009年第 10期 (总第 174期)26自认为在儒家经典里找到了答案。反映在庞德所翻译的儒家典籍当中,经常可以找到他所追寻的秩序。例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庞德译为:He said: if in governing you try to keep things leveled off in order by punishments, the people will, shamelessly, dodge. Governing them by looking straight into their heart and th

35、en acting on it (on conscience) and keeping order by the rites, their sense of shame will bring them not only to an external conformity but to an organic order.杨伯峻对“有耻且格”的解释引用了礼记 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即逃避,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18庞德把“格”译为 an organic order (统一的秩序),显然有违

36、原意;韦利译为 come to you of their own accord,则要确切得多。又如,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 为政)庞德译为:Duke Ai asked how to keep the people in order. He said: “ Promote the straight and throw out the twisty, and the people will keep order; promote the twisty and throw out the straight and they won t

37、.”这里的“民服”本来是“使人民服从”的意思,但庞德却译为 keep the people in order(使人民有秩序)。再如,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 里仁)“如礼何”本意是“礼对他有什么用处呢?”而庞德译成 What ordered enlightenment has he?(他有什么有秩序的教化呢?)由此可以看出,庞德在诠释儒家经典时把自己的先入之见塞进孔子思想之中,其翻译活动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成了庞德式的论语、中庸等,而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变形甚至扭曲了的中国文化。但是这种利用性的翻译方法也使中国文化有了诗学的解读,使儒家思想有了另外的诠

38、释,受到了一些西方读者的欢迎。2现代性解读利斯古为今用的翻译利斯对论语有着很高的评价,宣称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一本书像这个小册子一样,如此长久地对芸芸众生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谁忽视这本书,谁就会失去唯一这把开启中国大门的钥匙19。利斯把孔子当成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普通人,认为论语不仅仅是一个古典文本而且更是一部现代作品。他把孔子当成一个现代人来解读,认为孔子当时面对的许多问题就是我们当今社会的问题。他把论语放在当代的视角里诠释,在注释中加上自己对一些重大的文化和政治事件的评述。史景迁指出,利斯的翻译清晰而优美,目的是使论语既成为不朽之作,也对解决我们当前困境有着现实的意义20。利斯强调论语的现代性,目

39、的在于用孔子学说疗治西方社会的弊病或补救西方社会的缺陷。他在评注季氏“八佾舞于庭”一章时说:孔子悲切地认识到他正在目睹文明的解体;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正是这种认识才使我们现代人对他的痛苦听起来如此耳熟。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指出,这一重要论述应该和“正名”联系起来解读。按照孔子的观点,恰当规定个人的作用、身份、权利、义务和责任,是社会政治秩序的基石。当代的道德紊乱现象,表明世界正在整体漂向未知和混乱。不同角色的职责、年龄的区别,甚至性别特征都不能清楚地觉察出来。面对这种令人恐慌的形势,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重新发现礼仪的必要性和角色限定的重要性,以保证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融合。

40、21利斯指出,在经常提及的论语英译中,有些译本优雅有余而准确不足,有些虽忠实原著但文不得体,而他的希望是“兼顾学术性和文学性”。 他自称该译作主要是作家型翻译,不仅是针对学者同仁,而且首要是针对非专业人士那些希望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而又不能直接阅读原著的读者。22其译文更加自由,更加通俗易懂,文体优雅重于对原作的句法和修辞的忠实,尤其注重在翻译中表达他对自己参悟的儒家思想本质的诠释。试比较下面一段话的几种译法: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 10期 (总第 174期) 27而)理雅各: Why did you n

41、ot say to him,He is simply a man, who in his eager pursuit of knowledge forgets his food, who in the joy of its attainment forget his sorrows, and who does not perceive that old age is coming on? 理雅各把“发愤”细化为“求学”、“乐”归因于“获得了学问”,有一定的增译成分。韦利: Why did you not say “ This is the character of the man: so in

42、tent upon enlightening the eager that he forgets his hunger, and so happy in doing so, that he forgets the bitterness of his lot and does not realize that old age is at hand. That is what he is.” 韦利对原文意思有所篡改。“发愤忘食”本来是指孔子自己刻苦求学,却译成了孔子对好学者的启发( enlighten the eager),就把孔子从知识的追求者( pursuer of knowledge)改成了

43、知识的传播者( purveyor of knowledge)。刘殿爵: Why did you not simply say something to the effect that: he is the sort of man who forgets to eat when he tries to solve a problem that has been driving him to distraction, who is so full of joy that he forgets his worries and who does not notice the onset of old

44、age? 刘殿爵增加了一些词语,虽然是意思更加清晰一些,但其结果是译文显得冗长而拖沓。利斯: Why did you not say “ He is the sort of man who, in his enthusiasm, forgets to eat, in his joy forgets to worry, and who ignores the approach of old age” ?比较起来,利斯的译文可以说是最好,不仅忠实于原文的思想,保留了原文的含蓄和深邃,而且文体简洁、优美。尤其是“不知老之将至”中的“不知”,其他几位译者都是直译,而他从反面译成 ignore(忽视、不

45、予理会),正是为了突出孔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又如:“民无信不立”(论语 颜渊)。理雅各: If the people have no faith in their rulers, there is no standing for the state. 韦利:A people that no longer trusts its rulers is lost indeed. 刘殿爵: When there is no trust, the common people will not be able to stand on their feet. 利斯:Without the trust

46、of the people, no government can stand. 比较起来,在“信”的理解上,前三位译者突出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利斯的译文更强调政府应该取信于民。利斯采取的是一种古为今用、中为西用的翻译原则,强调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和普遍意义。为了反驳当代某些独裁政府利用儒学维护忠顺、等级、法治等专制思想,利斯刻意诠释论语中孔子的一些表达个人意志的重要言论。例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子罕)中的“志”,理雅各译成 will,刘殿爵和道森译成 purpose,韦利译成 opinion,但利斯译成 free will(自由意志),全句是 One may rob an

47、army of its commander-in-chief; one cannot deprive the humblest man of his free will. 意在说明普通人的自由权力不可剥夺,显然是把孔子西方化、现代化了,强调的是自由、民主概念。再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 公治长)“无所取材”中的“材”字,杨伯峻以为古与“哉”字有时通用,故解为“没有什么可取的呀”。23道森的翻译近似于杨伯峻的注解:You is the sort of person who surpasses me in love of

48、 courage, but there is no point in his having acquired such talents.朱熹集注则谓“材与裁同,古字借用”,又引“程子曰: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子路勇于义,故谓其能从之。皆假设之言耳,子路以为实言,而喜夫子之与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24理雅各依此注疏译成:He does not exercise his judgement upon matters.韦利把“材”理解为人才,而又感慨未得其人:He sets far too much store by feats of physical daring. It seems as though I should never get the right sort of people.利斯英译中,则直译此材为乘桴所需之木材:Still, where would we get the timber for our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 10期 (总第 174期)28craft?其译“桴”为 craft(船),可以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