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91936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教学进度计划教材内容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历史篇,内容包括:三顾茅庐叙写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祁黄羊叙写了祁黄羊出以公心举荐贤才的高尚品格;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出独幕剧,表现了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格。 习作 3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练习 3的重点是口语交际。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让学生对历史有所了解,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4.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课 题 课时数 起止日期 备注8.三顾茅庐 3 4.64.79.祁黄羊 2 4.84.910.公仪休拒收礼物 2 4.104.13习作

2、3 2 4.144.15课时安排练习 3 3 4.164.19集体备课摘要(六)一、 三顾茅庐主备人张海波: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的设计理念是:(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

3、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侯友飞:本课教学还可以设计情境表演,如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有诚意的对话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来表演,相信学

4、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平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王冬梅:第二课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发现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时,教师要防止一味地问“你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更要注意在深入分析的过程千万别牵着学生鼻子走,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句分析的同时随机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张淑娟: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要指导学生细细品读,感悟体会。文中有三个精妙的比喻句,要引导

5、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朗读,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刘备对人才的渴求。还可以让学生注意积累或迁移运用。骆静:文中有一段秀丽的环境描写:“岗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景色秀丽宜人。 ”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应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积累记忆。二、 祁黄羊主备人张海波: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文本不是知识的全部,勤奋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

6、教”出来的。开发文本的话题功能,把文本看成是实现文本和人本对话的一个话题,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是汲取更多语文养料的切入口、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探索未来的一个途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门坎。话题面前没有权威,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甚至也没有老师、学生,只有对话者对话的朋友、合作的伙伴。教师要利用好这个话题,发掘这个话题中的课程资源,通过开放话题、拓展话题、迁移话题、超越话题,实现话题的可持续性发展,使课堂成为师生才智较量的阵地、使文本成为理解语文的窗口、使语文成为学生追梦的乐园。 为此,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几个环节,先从谈话

7、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示学习的重点;再分别从“外举不避仇” 、 “内举不避亲”两方面通过学生对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对话,品析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思想;然后创设情境,设计了“茶馆” “祁府” “皇宫”几个场景进行充分的谈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思想;接着抓住重点段、重点词进行深入的品悟,感受人物品质;最后设计了两个课外延伸一是进行“解狐” “祁午”的内心分析,从侧面深入感受祁黄羊的品质,在身边的事例中,再次领悟人物的伟大精神。一是在反复的诵读文中赞美句子的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赞美,升华人物品质。 朱克娥: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举荐人才过程中,用人物的对话来展示故事情节,

8、表现了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避亲仇、处事公正的高尚品德。在教学时要抓住祁黄羊的话,反复诵读仔细品味,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对悼公的描写则从侧面反映出祁黄羊不计私人恩怨,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境界。仲苏娅:学习晋悼公与祁黄羊地第一次对话时,让学生充分阅读人物的对话,并注意人物的提示语,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想了想,郑重” ,引发学生的想象,尝试透过文字体味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从而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指导研读后,充分激励和相信学生, “授之以渔” ,采用学法迁移,放手让他们自学第二次对话,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侯友飞:可以指导学生即兴自编自演课本剧,最后说说祁黄羊

9、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王冬梅:解狐、祁午与祁黄羊的关系都不同寻常,举荐他们必然会引来非议。难道一定得推荐他们,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吗?应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找出三个以上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看法。三.公仪休拒收礼物主备人张海波: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绝某大夫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对公仪休的这一人物形象围绕一个“清”字层层深入而独到的分析感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课文是以围绕公仪休拒收礼物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情虽然简单,但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我的基本教法是“以

10、读代讲、以演代讲、情境教学”的导学式教学法,确定了“读中感悟、以读悟情、质疑解疑、合作实践”为基本的学法指导,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思、演、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张淑娟: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掌握三点:一是学会课文是的生字词,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了解一下独幕剧的特点,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三是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其中特别是要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骆静:教学课文第三部分时,重点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子明和公仪休的对话,理解公仪休拒收鲤鱼的原因。朱克娥

11、: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排演独幕小话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仲苏娅:为增强教育效果,可组织学生通过看报、上网等搜集一些介绍人物清正廉洁的资料,整理后在班上交流。NO:308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教学准备:教学

12、光盘、生字卡片、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释题1.简介背景: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 ,它就是三顾茅庐 。老师板书课题。3.指导生字“茅” 。看好了, “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

13、写一个,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好。 (学生写字)4.质疑:“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理解课题:顾:拜访 茅庐:茅草屋三顾茅庐:三次到茅草屋去拜访。比喻对人诚心诚意。二.自读感知大意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2.导学(1)读准词语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辅助 统一 捆来 尊重 山冈 潺潺 时辰 吩咐 拜访 半晌 策略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疏疏朗朗 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群雄纷争(2)理解词语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3)指名分自然段

14、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1.初步了解课文。(1)交流刚才质疑的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指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理解“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知道“顾”是拜访的意思。 (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理课文思路,了解详略文中重点。2教师提示: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哪些自然段?第一段(1)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三段(5)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四、美书指导。1.同桌一起学习生字,找找难字。2.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3.完成习字册。N0:31第二课时课时目

15、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2、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三顾茅庐(指题目,生读题),老师发现大家对文中的四字词语很感兴趣,谁愿意来读读?2.学生“闯关” ,旧知反馈 (出示词语)美读词语关: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恭恭敬敬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色宜人群雄纷争 拨开云雾 茅塞顿开个别读、齐读(第一行谁来读?第二行呢?第三行?咱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好。 ) 3.谁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用一两句

16、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交流。三、合作探究,品味诚意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诸葛亮的面。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终于成功了。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2.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 2、3 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3.引导交流,你

17、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相机出示句子:(这部分内容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变换)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1)生自己读读张飞的话,再读读刘备的话,指名交流各自读后的感受。(相机点红“生气” ,就“生气”这个词你们有什么想法?谁来谈谈,谁再来谈谈?体会刘备的诚意)(2)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结义兄弟:情同手足、誓死相随)插入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

18、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学生读这段话,说读后感受。小结: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一个乡野书生斥责自己誓死相随、桃园结拜的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有诚意呀!(3)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 让我们再来读读刘备的话,感受他的赤诚之心。生齐读刘备的话。(4)指导感情朗读: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谁来做一做诚心诚意的刘备?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张飞的不耐烦、率直;读出刘备的诚意。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离

19、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哪些词语引发了你的感想?你来谈谈。你也来谈谈,谁再来谈谈?(引导学生通过“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亮的耐心、尊敬和渴求,也说明了他的诚心诚意。 )相机给这些词语加点。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个词“半晌工夫” ,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等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什么?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动笔写一写,然后我们再来交流。生写后交流,体会刘备的诚意。师:一位 47 岁的首领,对着一位 27 岁的

20、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这时的刘备真是求贤若渴呀!板书:求贤若渴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表格式内容。 )请比较比较当时刘备与诸葛亮的年龄、地位。谈谈你们的感受。相机理解并板书:礼贤下士齐读这部分。再次体会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他的一片诚心诚意。小结: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指名交流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请同学们默

21、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才华?指名交流,通过 “群雄纷争” “三分天下” “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从而明白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课件出示“群雄纷争图” 。 (师指图可补充: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 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这就是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 )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

22、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 。四.探究写法,领悟雄才大略师:从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位盖世奇才,文中有三个比喻句也能看出来,请大家找一找,划一划。1.引导交流:出示:(1)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号“卧龙先生”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雄才大略)(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如虎添翼)再读读这三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引导体会比喻的前后关系与好处。 )2.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

23、统一中原出力。 (明白此处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与写法。 )3.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生接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4.小结全文师: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诸葛亮出山后辅助刘备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三国的故事,它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 (“尊重人才” )生:待人诚恳,谦虚 ;不要摆架子;对人要尊重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成就一番大事。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五.拓展升华,总结延伸 (2

24、、3 任选一项)1.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1)指名朗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2)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3)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4)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出示课后练习: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5)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3.读读三国演义

25、 ,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NO:32第三课时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对策:学习例文,掌握写法。 教学准备:有关词句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学: 1.默写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2.通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你对刘备这个人物有什么认识?课文哪一段作了具体地描述? 二、背诵内化: 1.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交流:说说这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哪两层?(景色秀丽和

26、拜访经过) (1)以熟读为基础,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背诵。 (2)第二层指导时,可以抓住方位词进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三、片段指导: 1.明确要求:认真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朗读后分析: (1)刘备一行来到隆中,见到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名称下画一横线。(山冈、松林、溪流、竹林)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分别朗读写这些景物的语句。 (3)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明白景物特点与人物品格之间的关联。

27、3.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找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 看看那里有哪些景物(能说出景物名称)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可相机提供范文: 5.学生拟稿。 把写好的短文誊写在小作文本上。 四、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8、三顾茅庐刘备 诸葛亮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补充: 三国演义罗贯中(约 13301400) ,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太原人。相传他是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过创作。从三国演义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推想,他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在创作上,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曾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但他的主要成就还

28、是小说,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署他名字的小说,还有隋唐志传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三遂平妖传等。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我国一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大约创作于元代末年,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史书、平话、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原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有弘治本传世,经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加以增删润色,才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书中的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浚平吴,包括了整个三国时代。在“拥刘反曹”的传统思想支配下,作品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诸葛亮和刘、关、张当作中心人物,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

29、和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他们的爱憎与背向以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三国演义的艺术造诣很深,影响深远,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佼佼者。它由汉末各个军阀之间的兼并战争直写到晋统一全国,前后近百年,事多人众,头绪纷繁,但由于作者匠心独运,以曹、刘双方矛盾斗争为主线,或实写或虚写,或详写或略述,或插叙或倒叙,精心编结,主次分明,有条不紊,构成一个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全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成功地塑造了有智谋的诸葛亮、义勇的关羽和性格正直的张飞等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三国演义卓越的艺术成就,为后代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学习的楷模和借鉴。

30、但是,它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对黄巾起义的仇视和污蔑,以及它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忠君思想、宗教迷信和宿命论,都是十分有害的封建糟粕。艺术上,它的人物性格则缺少发展,且又过于渲染夸张,使某些形象失于真实。空城计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 ”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司马懿的兵一到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

31、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许乱动。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带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魏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作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

32、,诸葛亮一向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打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他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 ”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教学札记: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

33、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1、抓鲜明的对比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身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显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为下文具体描写作了铺垫。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两人的语言,来感悟体会。2、抓精妙的比喻本课有三处精妙的比喻:(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

34、)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朗读,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与刘备之间的亲密友情。同时还注意积累和迁移运用,让他们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NO:339、祁黄羊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教学重点: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

35、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层次,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学单1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历史人物,比如( )的越王勾践,( )的林则徐。上一课中,我们又认识了( )的刘备和( )的诸葛亮。 今天,老师再给你们引荐一位我国春秋时响当当的历史人物,晋国的中军尉,名字叫“祁黄羊”的人。2师板书课题,提醒“祁”的写法。相机介绍春秋时代的背景。(春秋是我国第一次全国大分裂形成时期,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全国分为 140 多个大小诸候国,经常发生征伐。其中以晋楚两国尤其突出。在晋悼公继位前,曾

36、经称雄一时的晋先后被楚强占去郑、陈、蔡等地,晋悼公继位时又趁机占了东部要邑彭城。作为当时的国君悼公,此时最大的的心愿是(振兴国家、收复失地、打败楚国),而这些愿望的实现都要有一位杰出的将领才行。谁能帮他实现心愿呢。让我们随着一个关键人物祁黄羊-重回那段纷争的历史。 )3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课文是以人名为题的,一看就会想到什么?(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认读,正音。(2)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顺课文。(3)指导读通长句子。(4)交流生词理解情况。3快速朗

37、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三、俯视文本,梳理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祁黄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2讨论,交流。3根据上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四、品悟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祈黄羊想辞去的是中军尉的职务。中军尉是什么职务?这个职务重要吗?哪儿看出它的重要? 2中军尉是“负责训练军队”的,古代的中军尉相当于现在的军训部部长。当时几个大国君为了争夺地位血战沙场,不顾一切代价,不择手段。强烈的欲望使他们失去了理性,失去了人性。在这么一个战乱纷纷的年代里,晋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说明什么?(祁黄羊英勇善战,指挥能力很大。 )3春秋战国是多

38、事之秋,弱肉强食,军事力量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军尉这个职位相当重要。中军尉的职责如此重要,祁黄羊为什么要请求辞职呢?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指导学生回答:因为祁黄羊为了国家常年征战而腿脚落下毛病,所以为了国家的安危而请求辞职。他时刻惦挂的是国家的安危,一心为国、一心为公。)4齐读这一部分,读出赞扬之情。五、美书指导。1自学田字格中的生字,注意它们的间架结构。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3学生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六、课堂检测。1抄写生词语。2朗读课文。NO:34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

39、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学引入文本:1中华民族的祖先一向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学习的祁黄羊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故事。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请大家来看填空。本文选自左传 ,春秋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 4 世纪中叶) ,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2出示填空:课文记叙了祁黄羊因为( )而向悼公辞职,并且向悼公举荐( )和( )的故事。3弄清楚了祁黄羊为什么

40、推荐这两个人后,晋悼公很受感动,他是怎样称赞祁黄羊的呢?同学们把有关语句读一读。4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齐读。自主学习:一句话评价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真是难得呀!朗读:两件事,我们读出的是一颗心出以公心。赞扬他!质疑:祁黄羊到底怎样的难得呢?然让我们穿越千古,去聆听祁黄羊和晋悼公的对话。你从哪儿读出了难得呢?默读课文,关注人物语言,用心揣摩,写出你的感受。组内交流。集体分享:二、探究“外举不避仇” 1课文哪几段写的是“外举不避仇”的事?2同桌分角色朗读 36 自然段,指名读,指导。思考: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悼公对祁黄羊是非常信任的)祁黄羊推荐中军尉是随随便便说的吗?(不是

41、)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想了想、郑重地说)“想了想” 、 “郑重的地说”可以猜出祁黄羊在推荐前似乎把朝廷的官员都在自己的脑子里飞快的过了一遍,不然他怎么会知道解狐能够担此重任。祁黄羊推荐解狐担任中军尉,悼公是怎样的反映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比较句子,着重体会悼公的深感意外)祁黄羊是怎么回答悼公的?谁来把祁黄羊回答悼公的话读一读呢?(指读)自己反复的读读这句话,从中你能体会祁黄羊哪些高尚的品德?(出以公心公私分明,不计前嫌,不计较个人得失)3分角色读对话4请两个同学演一演这部分内容。5 现在你就是祁黄羊, 实话实说的记者来采访你。请问祁大人,常言道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42、, ”你不报杀父之仇,却举荐仇人担任要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评价:好一个“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祁黄羊!)现在你就是解狐,是你亲手杀害了祁黄羊父亲。当听到祁黄羊举荐你担任中军尉的消息,你有何感想?(评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好一个顾全大局的祁黄羊!)你是祁黄羊的叔叔,听说他居然举荐自己的杀父仇人当中军尉,你想对他说什么?难道祁黄羊就没有想到这些吗?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七情六欲,怎么可能想不到呢?然而他把个人的恩怨放在一边,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正是体现了他做事(出以公心)知道什么叫“出以公心“吗?(从国家的、公众的利益考虑)事实上祁黄羊没有看错,历史上的解狐确实

43、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人。6.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做 “外举不避仇”了吗?过渡:既然祁黄羊已经推荐了解狐,而悼公也同意了。怎么还会祁黄羊要推荐人呢?三、探究“内举不避亲”1说说什么叫“内举不避亲” 。2哪几段写的是“内举不避亲”的事?读一读他举荐儿子的有关语句。这一次祁黄羊是怎么向悼公推荐自己的儿子的?反复读读祁黄羊说的这句话,说说从“只有”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有点出于无奈;“只有”表示唯一、仅有的意思,说明除了祁午,就再也没有人能担当此任了)3悼公对祁黄羊这一举荐有什么反应?请一位同学读第 10 自然段。对悼公的惊讶、不理解,祁黄羊是怎么回答的呢?出示句子:指名读第 11 自然段,指导学生

44、反复朗读该段。把祁黄羊说的第一句话里的“不能不”换成“一定会”好不好,为什么?比较读一读再回答。祁黄羊为什么要如此慎重地推荐替代他的人呢?引读祁黄羊的话:“所以我只是想” , “压根儿就没想”(评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好一个忠臣祁黄羊!)4现在你就是祁午,知道自己的父亲举荐你,你心里怎么想,想说点什么?你是祁黄羊的政敌,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只要对国家有利,根本不理会别人的流言蜚语。这再次表现了祁黄羊做事出以公心)实际上,祁午的确是一个十分有才干的人才,他没有让爸爸失望。5把写“ 内举不避亲”的这四小段课文一道读一读。6默读课文开头两个自然段,说说写的是什么。祁黄羊因病辞职,

45、是不是也是一种出以公心的考虑呢?(年事已高,腿脚不好,再不辞职会耽误了国家大事)7让我们再次赞颂祁黄羊吧。集体用赞美的语气朗读最后一段。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1如此看来,无论是祁黄羊的因病辞职,还是他的“外举”与“内举” ,都和这四个字紧密相连出以公心。学生集体读。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赞美他吗?(出示:大公无私 鞠躬尽瘁 宽宏大量 高风亮节 一心为国 虚怀若谷 赤胆忠心 精忠报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五、布置作业1用上我们积累的成语,写几句你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2阅读毛遂自荐的故事。板书:外举不避仇

46、9 祁黄羊 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补充:祁黄羊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位品格高尚的大臣,为人正直公正。祁午是他的儿子。黄羊,名祁奚,黄羊是他的字,晋国大夫,生卒年不详。史料记载,鲁襄公三年(前 570 年) , “祁奚请老” ,可知时年祁奚至少在 50 岁以上。其生年最晚也在晋灵公初年(前 620 年) 。又据县志,祁奚“历事晋景、厉、悼、平四世(前 599 年前 532 年) ”。那么,既便从平公继位初年(前 557 年)算起,其享年也在 60 以上。如果以平公卒年计,则 80 余岁,可谓长寿。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因食邑于祁,遂以祁为姓。 “下宫之难”后,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 。

47、悼公继位, “始命百官” ,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上不过问政事了。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有祁大夫庙。 祁县志祁奚位列乡贤篇之首。康熙山西通志中祁奚被收入人物篇 。墓在祁县东南荣仁村,其子午并葬于此。由于时代所限,祁奚在政治上并无卓越的业绩可称。晋景、厉、悼、平四世,秦、楚、齐、晋争霸正酣,晋内忧迭起,是政治家施展抱负的大好机会,况且景公继位(前 599 年)至厉公末年(前 574 年) ,正是祁奚 20 到 40 多岁期间,年富力强,理应有充足的精力参与国家事务。但这数十年间,却是祁奚政治生涯

48、的空白时期,颇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怕是晋公室宗族势力较弱所致。历史上,晋宗法血缘关系比较松弛,经过多次晋宗族相残事件后,异性和异支的卿大夫贵族逐渐把持了朝政。至晋景、厉以后,晋同姓大夫仅剩栾氏、隙氏、羊舌氏、祁氏四家了。景公和厉公采取的又基本上是重用异姓卿族,压制同姓宗族的政策。厉公杀三隙,亡隙氏;悼公时灭栾氏;到晋顷公十二年(前 514年) , “祁奚孙、叔向子,相恶于君” ,六卿“遂以法尽灭其族分其邑为十县”,晋公室更加衰弱。可见,景、厉以后,同姓大夫正在逐步退出晋国政治舞台而让位于“六卿”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上述问题了。虽然祁奚在政治上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但祁奚荐贤却成为千古美谈,为

49、人所称颂。祁位于帝尧封地,有“尧之遗风” ,其民勤俭质朴, “崇节义多劲直之气” 。这种品质在祁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祁奚请老,悼公问谁可代中军尉一职,祁奚举荐解狐。悼公就问,解狐可是你的仇敌。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解狐死后,祁奚又推荐了祁午。悼公又问,祁午可是你的儿子。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这就是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祁奚以公而无私赢得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他的言行也随之成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 “栾盈之难”后,范宣子因羊舌虎(叔向弟)的原因,囚禁了叔向。叔向谢绝了乐王鲋“吾为子请”的好意,希望祁奚能为他主持公道。他说:“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祁奚听说后,请求范宣子赦免叔向。他对范宣子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