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OEM代工模式的效应分析与转型研究.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55469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PDF 页数:68 大小:3.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OEM代工模式的效应分析与转型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OEM代工模式的效应分析与转型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OEM代工模式的效应分析与转型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国OEM代工模式的效应分析与转型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国OEM代工模式的效应分析与转型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洳专:j-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生国Q垦巡岱王搓式鲍夔廑坌摄皇楚型婴窥作者姓名 冀出盈指导教师 芒建茧耋攫学科(专业) 圄匿贸星堂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中国OEM代工模式的效应分析j转型研究摘 要OEM代工模式是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深刻的表现,它不仅有利于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是发展中国家介入国际分工体系的一条重要路径。OEM生产有利于中国企业消化过剩产能、技术模仿以及进入国际市场,但随着代工活动的深入,一些弊端和威胁逐渐凸显,如比较优势弱化、与技术和市场隔离等,最突出的则是利润水平日趋低下。于是,国内出现了要求企业从“贴牌“向“创牌转型的呼声,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本文以中国O

2、EM代工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企业在国际代工活动中获取的经济效应,并结合现状分析提出OEM模式进一步的发展路径。首先将Feenstra&Hanson(2005)模型中的一种可能性细化为OEM模型(W(1,1),并引入契约完备性因素,分类讨论国际代工市场上的均衡及利润分配情况,结论表明OEM企业的代工利润为正。其次,结合劳动力、技术、市场和品牌四个要素对中国OEM代工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中国由“贴牌”转“创牌”的时机尚未成熟,但需要进一步提升代工水平,继而得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OEM模式的三种发展路径,即OEM的水平跃迁、多元化以及向ODM的提升。实证方面,采用中国加工贸易数据计算并对比分析各产业的国

3、际代工指数;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则表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承接国际代工的基础,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对代工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动念融入全球价值链、培育市场势力等提升中国OEM代工水平的对策措施。关键词:OEM比较优势全球价值链A b s t r a ctThe OEM mode of international subcontracting represent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deepl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t not only helps th

4、e MNCs to advance corecompetence through the collocation of global resources,but also provides the developingcountries an important way to get involv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labor divisionHowever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OEM mode,some disadvantages and threats appear,resulting inmore

5、 and more appeals as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OEM mode in China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OEM mode in China,analyses its economic effects and discussesthe further development pathsFirst of all,subdivide the model of Feenstra&Hanson(2005)。introduce the factor of market contract and compute the gross

6、 profits,then prove that the Chineseenterprisesthe can get profi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ubcontractiongSecondly,based on the analysisof the four factors of OEM mode:labor,technology,marcket and brand,the thesis bel ieves thephase of transformation from“OEMtO“OBM”has not come yetbut OEM does need f

7、urtherimprovement;and then proposes the three developing paths under the global value chianAt last,we estimate and analyse the international subcontracting index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afterconstructing the panel data model and regression analysis,the conclusion is,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sca

8、le economy are the basis of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OEM,and indicators such as the laborintensive level and productivity have postitive impact on OEM levelFinally come to the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OEM,such as joining inglobal value chain,develop th

9、e market force,etcKeywords: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Comparative Advantages;GlobalValue Chain中困OEM代T模J=的效心分析j转型“究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签名:豫幽雾日期:wg6、浙江大学颁一卜学位论文 中国OEM代T模式的效心

10、分析!j转型研究1导论11研究主题与意义当今世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出现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分离,企业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可以通过跨界生产网络被组织起来,这一跨界网络可能在同企业内部完成,也可能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关键在于产权是否可分离。当产权可以分离时,企业会将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委托给其它更具比较优势的企业进行代工,于是出现了外包与代工。“外包”(Outsourcing)一词最早由Prahalad&Hamel(1990)提出,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核心竞争力,通过非核心业务的外包进行价值创造体系重组企业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承接非核心业务的生产行为则可以称为“代工“(Subcont

11、racting),所谓的外包与代工其实是对同一生产组织方式不同侧面的描述。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将代工行为定义为:特定采购商作为外包企业与代工生产商谈判达成契约,代工生产商根掘契约规定制造出中问产品或者组装成最终产品,贴上外包企业的品牌,外包企业负责收购和营销。根据承接业务的性质代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组装与零部件代工、OEM贴牌代工和ODM设计代工(杨立强,2006)。本文研究对象即OEM贴牌代工,具体来说,是针对中国制造业的OEM国际代工模式的研究。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目前并没有清晰的定义。Feenstra(1998)观察到“一些进口国厂商

12、把采购的产品贴上自身品牌出售,而外国制造商承担生产过程并把产品销售给进口国品牌商,这类制造商就是OEM企业”。Zysman&Schwartz(1998)认为,OEM是一种合同制造商,它们由当地企业针对跨国公司最终产品所定义的部件和子系统进行生产,并通过前向或后向拓展以实现它们在生产链中特定生产区段的延伸。Gerem&Gary(1999)列举了OEM特点:“供应商根据买方设计制造产品;产品利用买方品牌出售;供应商和采购商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供应商对流通过程缺少控制。“在国内,卢锋(2004)将中国OEM代工的流程定义为,“发达国家品牌商制定系列设计要求向国外制造商下订单,后者依据产品设计要求自行生

13、产,产品完成后加贴发包企业品牌出浙工人学坝I:学位论文 中困OEM代T模,弋的效J蛀分析1j转型f究售。”结合外包的概念,本文将OEM定义为:它是一种代工生产方式,包括相互独立的品牌商和制造商两部分,品牌商负责研发、市场控制等核心业务,而生产过程则由外部专业化制造商负责,制造商严格遵守品牌商的设计和工艺要求进行生产,最后通过市场将产品销售给品牌商以获耿利润。在国际代工市场上,中国凭借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承接了大批OEM订单,获得积累资会、技术模仿和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机会。作为间接衡量代工水平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94,比其它贸易方式高出198个百分点,2006年在总出口额中的

14、比例达到5267,反映中国的OEM代工生产额在不断增加。但是代工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质量的同步增长,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更多是受短期经济效应的驱使,而与技术、市场的长期隔离可能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国内一些学者质疑OEM模式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它会使中国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制造环节,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代工利润也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趋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中国企业从国际代工活动中获取的真实利润水平及OEM模式进一步的发展路径。目自仃国内对于代工生产的利弊展开广泛讨论,要求由OEM(贴牌生产)转为OBM(创牌生产)的呼声也同趋突出,但是鉴于学术界的转型观点普遍缺乏理论和实

15、证支撑,是否需要转型有待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因此,对中国OEM代工模式的效应分析和转型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论文引用Feenstra&Hanson(2005)的国际外包模型,从承接方角度将模型细化计算代工利润,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中国代工现状分析,研究OEM企业的成长驱动力,并讨论出OEM的三种发展路径,在贴牌转创牌的问题上提出另一种的看法;实证方面对中国代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对代工模式的进一步研究形成实证支撑。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提升中国代工水平的政策建议,为OEM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决策指导。12研究方法论文综合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

16、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等理论,结合计量经济学,以中国制造业OEM国际代工为研究对象,运用模型推导计算OEM企业的代-rSU润,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OEM代工模式的成长驱动力浙江入学硕Ij学位论文 中国OEM代T模J_的效心分析j转型究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并实证计量中国目前的代工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第一,模型论证与现实分析相结合。本文在Feenstra&Hanson(2005)国际外包模型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最贴近中国代工现状的可能性进行细化,根据中国的现实市场特点选择模型变量和界定取值范围,通过模型推导计算最终论证代工利润大于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国代工现状分析,

17、讨论出OEM的三种发展路径。第二,要素分析方法。在构建代工模型分析时,引入契约要素对代工均衡的影响,分别讨论了完备契约的理想情况和非完备契约的现实情况下国际代工合作的均衡状态及利润分配。其次,将中国OEM代工的影响因素分为生产、市场和品牌三类要素进行分析,根据要素情况的变化提出不同的对策和发展路径。第三,实证过程中的比较分析方法。在选取加工贸易出口额细分数据时,通过对HS标准和1位数SITC标准分类方法的比较综合,统一口径整理计算出八类产业的代工水平指数,并在产业问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影响代工水平的几种因素,并采用固定截距的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进行实证测度。13论文思路与框架

18、OEM代工的出现是跨国公司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而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它也是发展中国家介入国际分工体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国际代工生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承接代工生产的趋势同益明显。但是国内学术界关于OEM代工的研究多是将其放入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中进行分析,较少有文献用规范的分析方法柬研究OEM代工带束的经济效应,对代工存在的合理性方面缺乏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这与中国现阶段大量进行OEM代工生产的现状极不相称。本文引入并细化国际外包模型,研究OEM代工为承接方带来的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代工现状分析总结出中国OEM代工的三种发展路径。同时运用大量统计数

19、据,通过实证计量考察cp国目前的代工水平和相关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论文研究主题、方法和意义,以及论文的思路及框架,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的文献综述主要分为两个1浙江人学硕f。学位论义 中因OEM代丁模式的效J衄分析勺转型研究方面,首先是介绍发达国家对于外包产生机制、效应分析及测量方法的研究,其次是梳理出目自,J国内用于分析OEM运行机制的三种主要理论并加以阐述;第三章是本文的模型分析,从中国承接方角度出发,将Feenstra&Hanson(2005)模型中的一种可能性细化(W(1,1),并引入契约完备性因素,分类讨论代工合作中的均衡情况及OEM企业获得的真实利

20、润;第四章则结合影响代工行为的四个关键要素,分析中国代工现状和0EM代工企业成长的内外驱动力,得出结论是中国目自仃尚未进入由贴牌N仓,I牌的阶段,但可以通过三种成长路径获得进一步发展;第五章是实证分析,采用Feenstra&Hanson(2005)关于国际代工贸易的度量方法,根据加工贸易数据问接衡量中国近几年的国际代工水平,并构造面板数掘模型分析几种相关因素的变化对代工水平产生的影响;第六章则得出论文研究结论,并从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层面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14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本文的创新点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对中国企业在OEM代工活动获得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本

21、文在Feenstra&Hanson(2005)国际外包模型的基础上,从代工承接方角度细化出W(1,1)模型,并引入市场契约完备性因素,分别考虑在完备契约和不完备契约下的市场均衡和利润分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严格市场假定,两种情况下国际代工活动整体利润水平均为正,但具体分配情况取决于相关变量,对中国OEM企业来说,即使在不完备契约的市场中,仍然可以在保证威胁点收益的情况下追求更多代工利润。第二,就中国目前的OEM模式进行影响要素分析,进而研究OEM企业成长的内外驱动力。对影响中国OEM模式的四个关键性要素即劳动力、技术、市场和品牌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研究OEM企业的成长驱动力,最

22、后得出结论为:中国大部分OEM企业由“贴牌生产”由“创牌生产转变的时机尚未成熟,但代工水平确实有待提升;同时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提出OEM模式的三种发展路径oEM的水平跃迁、多元化以及向ODM的提升。第三,根据加工贸易数据间接衡量中国各产业的国际代工水平,并构造面板4浙江人学硕。j学位论文 中国OEM代T模式的效心分析。j转型研究数掘模型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在HS分类标准与l位数SITC分类标准对比统一的基础上,整理出中国1997-2006年加工贸易细分数据,计算9个产业的国际代工指数并根据要素密集度进行产业间对比分析,继而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OEM代工水平有进一步提升

23、的空间,其中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承接国际代工的基础,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对代工水平具有积极影响。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论文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对相关参数有严格的设定,均衡的分析也基于若干理性市场假定,因此得出的结果是理想情况下的均衡,虽然可以针对现实中的代工模式进行分析,但包容性尚嫌不足;而实证分析中由于中国目自i缺少完善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且难以统计,只能通过加工贸易数据间接度量国际代工水平,且计算几种指数的原始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虽经过调整但精确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浙江人学倾I:学位论义 中罔OEM代T模的效成分析j转型研究2文献综述当代国际分工展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的特征,就

24、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分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被称为国际间垂直分工(Vertically Linked in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而跨国公司币是这种分工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力量。出于分工的细化,跨国公司跨出企业范围的限制,根据各个企业的比较优势,将产品的不同工序和区段外包出去,于是出现了外包和OEM代工。哈佛商业评论曾将业务外包评为过去75年来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概念和经营手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某些生产坏节进行OEM委托,掘美国财富统计,目前全世界年收入在5000力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普遍采用了OEM委托代工模式。外

25、包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被无数企业采用,一些跨国企业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生产成本进行生产能力的转移,开始撤出制造活动,将单个产品线的全部制造职能甚至整个产品系列都进行OEM委托。这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兴起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研究,各国学者纷纷就外包和OEM运行机制、经济效应及发展模式展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1外包机制分析国外对于OEM方式的研究根据其所处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主要是从外包商(即OEM的委托方角度)分析的,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外包原因分析,分另Ij给出不同角度的解释;二是对企业外包生产规模的测量;三是外包为OEM委托方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分析,主要从企业效率

26、提高和对工人工资影响等方面考虑。211外包产生机制分析在外包产生机制分析上,国外学者多是从公司管理及经营战略方面着手,认为制造环节外包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企业边界收缩,并结合产权理论以及契约不完备性分析对外包和垂直一体化进行对比分析,尤其强调关于外包和6浙江火学倾-I:学位论义 中国OEM代T模式的效成分析j转型研究垂直一体化的选择问题。从企业理论出发,Bettis,Bradley&Hamel(1992)认为,外包作为一种混合治理结构,常常能够实现与纵向一体化样的成本优势;外包可降低制造成本以及工厂、设备的投资,并因此降低固定成本,从而达到了一个较低的盈亏平衡点。Quninn&Hilm

27、er(1994)将OEM委托(即外包)与企业核心能力战略联系起来,认为外包战略和核心能力战略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运营战略,可以改变企业的运作绩效,培育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Grossman&Helpman(2002)的研究则将外包理解为企业寻找外部资源的过程。在OEM委托和垂直一体化的选择问题上,Antras&Helpman(2003)将国内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跨国一体化经营)、国内外包和国际外包融为一体,以企业产权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模型。模型结果指出,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更倾向于从发展中国家采购中间投入品,并且更倾向于一体化经营;而那些生产

28、效率较低的企业则倾向于从发达圜家采购中间投入品,即使从发展中国家采购,也倾向于采用OEM委托形式。Altomonte&Bonassi(2004)构建了一个行业均衡模型,用以分析FDI与OEM代工的联系。他们指出东道国市场的契约完备性(Degree ofContract Completeness)越高(如更完善的法律坏境),跨国企业采取外包的可能性就越大,进入该国市场的外包企业也就越多。Eckel(2005)建立了一般均衡框架,将国际贸易、灵活生产和外包结合起来,讨论了企业进行OEM委托的边界问题,指出全球化可以导致外包也可以导致内包(Insourcing),但是一旦世界市场实现一体化,则由国外

29、企业进行OEM代工占主导地位,从而在理论上给出了跨国公司离岸外包发展的前提市场一体化和生产的可分性或灵活性。212外包规模测度目前学术界对如何测度企业业务外包的程度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由于中|白J品贸易是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重要组成部分,Audet(1996)、Campa&Goldberg(1997)、Yeats(2001)和Hummels(2001)尝试用中间品投入贸易或零部件贸易增长近似衡量一国委托OEM业务的增长。中间品贸易越多,意味着企业利用中间投入品从事装配或代工活动越频繁,生产环节分离和外包的程度也越高。浙江人学坝f等:位论义 中固OEM代丁模的效心分析j转型研究正如Feenstr

30、a所描绘的,经济全球化中贸易一体化与产品的垂直分离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随着中间投入品贸易比例的上升,委托OEM程度也在提高。因此,中自j品贸易的迅速上升,可以解释制造业外包这一重要现象,中间品贸易一体化与外包之|日j是双向促进的关系。一种方法是由Feenstra&Hanson(1999)提出的,通过测算某个行业中f白J投入品进口量占非能源类中间投入品消耗量的比重估计企业委托OEM的规模。运用这种方法,Burke(2004)对美国制造业19872002年的外包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美国制造业的外包规模逐年扩大,1987年外包规模为124,1992年为139,1997年为177,到2002年

31、外包规模达到221,平均每年上升98。Amiti&Wei(2004)测算了19922001年英国制造业的外包程度,结果发现英国制造业的外包规模平均约为17。另一种办法是由Hummels(1997)提出的,与Feenstra&Hanson(1999)的方法相比相对简单,用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程度来表示外包,并用进口投入品占总贸易额的比例来衡量垂直专业化程度,特别是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某些环节的专业化。当投入品进口到一国被加工,最后出口时出口价值体现的远远不止投入品在该国的附加值。该比例之处于0到l之间,若投入品并非用于生产出口产品,则该比值等于0,若投入品全

32、部用于出口品的生产,则比值等于l。这种计算方法易受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和最终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而且方法较为粗糙,但该法数据容易获取,也便于实证,其运用还是相当广泛的。Hummels(2001)用这种方法考察一国某行业用于出口的进口中间品的比重,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对垂直专业化程度加以估计,结果显示30的世界出口属于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并在20世纪后20年罩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其中中间品的多次跨境贸易起着重要作用。上述测度外包的指标与方法都是针对制造业,未能包括全球业务服务外包等新内容。事实卜这种1卉算:分为宽径和窄衽两种方法,二者思路一致,但将于窄口径

33、的估算缩d,-f进l=l中间投入品的涵盆范闱,对外包规模的估算相对更精确,眯l此这里只介绍了窄口径估算的结果。8浙江大学坝十学位论文 中国OEM代T模式的效应分析与转型研究213外包效应分析在委托OEM效应分析方面,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外包能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Prahalad&Hamel(1990),Walsh(1991),Dilger(1997)和Hensher(1998)都赞成外包会使产品成本降低,并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Henri(1998)认为如果企业实行外包使得固定成本(管理成本)大于企业自制投入品时的固定成本,则先行企业的市场份额就会上升,进行R

34、&D的激励会增加,因而增长率会变大。实证分析方面,Abraham&Taylor(1996)的实证分析支持厂商由于将商业服务项目委外OEM,以缓和生产矛盾,并通过专业化生产节省劳动成本及提高获利水平。Girma&Gorg(2003)用美国19801992的数据证实了实物外包对要素生产力有正向关系,但是他们没有区分本国外包还是跨国外包。Egger,Pfaffermayr&Schnitzer(2001)使用的超对数生产函数(Translog ProductionFunction)估计奥地利制造业委托东欧国家代工生产对于其生产力及工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证明委外代工明显地改善了奥地利总要素生产力,然而此现

35、象在低技术及劳动力密集的产业较不明显,在资本密集的产业则较为显著。大部分学者都赞成委托代工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这也是委托OEM得以继续的原因,但是对委托国工资的影响,却存在激烈的争论,而且不管是实证证据还是理论推理都还没有定论。持反对意见的认为将非熟练劳力密集型产品委托给非熟练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代工,会导致发达国家的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减少,而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却上升。Feenstra&Hanson(1996)提及在全球化开启国际贸易的新局面后,厂商将非技术密集型(NonSkillIntensive)生产活动的委托OEM,以面对来自低工资国家的进口竞争,实证结果显示美国于197

36、21992年期f日J,贸易为国内就业市场对不同技术形念工人需求的转变带来很大影响,对非技术劳动力需求减少,因此工资相对降低。Egger,Pfaffermayr&Schnitzer(2001)由工资的回归估计式(Mandated Wage Regression)得知,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下,委外OEM使低技术工人拥有较低的工资,而高技术工人则拥有相对较高的工资。外包被用来解释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差别的原因引起了社会上的恐慌,但是Amdt(1997)却持反对意见,认为由9浙江人学坝l学位论义 中同OEM代T模,的效成分析。j转型研究于委托OEM后成本的降低,使得该产品更具竞争力,所以可以扩大

37、生产。当委托OEM导致的生产扩大效应超过了外包中用国外的劳动力来取代本国劳动力的影响,这个结果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即外包对本国(非熟练)劳动力是有益的。Glass&Saggi(1998)进一步指出通过外包导致的利润积累,可以促进创新,设计新的产品。还有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Slaugter,认为外包对同益加剧的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甚微。214小结综上所述,由于委托OEM的管理模式最早发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所以总的来看,大部分文章都是从委托国的角度出发对OEM代工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虽然也有一部分学者对低工资收入的国家也做出研究,但也只是少数。Feenstra&Hanson(2005)在Gross

38、man&Hart(1986)和Hart&Moore(1990)的所有权模型基础上并加入了契约成本,建立了一个国际外包模型,并把该模型应用于中国,研究出口加工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对合作利润的影响,他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研究,能够把这个结论扩展到别的发展中国家。22 OEM国内研究现状不同于国外的研究视角,国内多是将OEM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以及全球价值链等方面对OEM的产生机制进行解释。221传统贸易理论与OEM基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OEM的产生源于比较优势的驱动,跨国公司为了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

39、料,选择将一些密集使用劳动的生产环节进行外包,由此出现了OEM代工行为。沈志澄(2002)在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麦克杜格尔模型(GDA Macdougau)的基础上曾将OEM产生的理论依据定位在加工贸易框架下来进行讨论。沈志澄和陆文安(2006)一起计算了20022003年中国主要出口份额达到全lO浙江大学颂J:学位论文 中国OEM代T模式的效J衄分析j转型州究国1以上的28种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RCA),与lO年前的同类数据进行对比后得出比较优势变动指数C一。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变动指数普遍不高,这说明它们或许正面临着崛起于成本更低国家、有更强竞争力的供货厂商的挑战;而资本技术密

40、集型产品正好相反,RCA不是很高,但增速明显,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将比较优势指标RCA用于OEM企业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已经丌始弱化,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装配环节已有一定实力。222新贸易理论与OEM新贸易理论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假设条件与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现实情况相吻合,也与OEM产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吻合,该理论能有效地解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OEM不断扩展、变化地原因所在。 王世豪(2006)认为在OEM方式中,合作初期委托企业产生高附加值的技术效应和品牌效应,受托企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长期内,受托企业的技术能力越

41、强,用于OEM的专用资本规模越大;同时他也提倡受托企业技术研发的力度一定要逐步加大,并且要通过获得委托企业的技术外溢,建立自创品牌的平台。更进一步地,徐萌(2006)将OEM阐述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前提下产业内分工的产物,并作出了封闭条件下垄断竞争图,分析得出随着新OEM受托企业进入市场,利润最终会趋于零。唐宜红和闰金光(2006)构造离岸外包指数,对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参与离岸外包的状况及其出口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离岸外包的基础,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离岸外包指数有一定的影响。223全球价值链理论与OEMKogut的价值链

42、理论强调生产序列和垂直分离,在此基础上,ArndtS和比较优势指数RCA足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率。它剔除了一困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厂这种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圆够件比较优势变动指数Cr,是一个时段内的RCA指数与前一时段RCA指数之比,圭:能较好地反映一固比较优势的训整1孑变辽。固离岸外包剐跨越J,圈界的外包行为。此外,由十发胰中困家的加T贸易符合外包具何的零部件贸易的特征,此处的离岸外包指数足通过力T贸易数据来问接对外包进行度量。浙江人学坝Ij学位论文 中困OEM代T模的效心分析j转型研究Kierzkowski(2001)使用

43、“片断化”(Fragment)来描述过生产过程的分割,他们认为这种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分离是一种全新的现象,这就使得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生产网络被组织了起来,这跨界网络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当产权分离可行时,委托OEM等方式将会扮演主要角色。黄永明、何伟和聂鸣(2006)认为全球价值链上的利润分布类似于跨国公司的“哑铃型”组织结构,价值链的主要利润流向于两端,即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营销及品牌,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攫取了上下游高附加值的垄断利润和租会,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获得最少利润的制造和组装坏节。水常青、宋江永高(2004)则从博弈论的角

44、度,运用实证分析证明了“OEM陷阱说”,即过多的OEM,会让中国企业仅仅停留在价值链的底端,使其脆弱的优势不断削弱。世界不少行业的中心确实是在向中国转移,但只是生产中心的转移,不是利润中心的转移。胡军、陶锋和陈建林(2005)基于全球价值链体系,分析了OEM企业成长与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动念演变,并归纳出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中的OEM企业的一般成长路径,即与产业价值链一道实现整体性跃迁、在价值链内部的个体性攀升以及通过价值链的横向跨越,以及进入更具增值潜力的代工行业三种路径。除此之外,关于跨国公司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等也可以用于OEM分析。徐萌(2006)将OEM认为是企业在生产周期中

45、处于标准化生产后无法再降低成本的瓶颈状态的产物。孔令丞和郁义鸿(200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和现代消费观念不断缩短着产品的生命周期,技术转移的方式可能由只转移成熟技术发展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任何阶段都发生技术转移,从而为中国的OEM代工企业进行“技术模仿”和“技术跨越“提供了理论支持。刘志彪(2005)将OEM与FDI联系起来,他进一步分析证明,当产品生产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时,跨国公司多采用外部化的策略,即寻找代工企业;而生产技术要求较高时,跨国公司则转用内部化策略,采用直接投资建厂的办法进行产品生产。浙江大学硕lj学位论文 中国OEM代T模式的效J电分析。i转型研究224小结由此看来,国

46、内学者对OEM的分析则仅限于理论层面的,且多把OEM视为加工贸易的一个分支,运用各种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其动因以及这种分工方式在中国目前经济背景下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其经济效应,缺乏具体的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而对于中国OEM发展前景问题,国内学者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认为OEM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OEM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另一种则认为OEM将使中国企业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和创立国际品牌,最终只会沦为外国大公司的生产车间和“殖民地”,并且这种观点同趋主流,提倡中国企业的代工模式应该进行转型,以避免被锁定在利润微薄的环节上,但是具体关于转型和升级的时机、条件以及恰当的方式方面并无深入的

47、研究。浙江入学坝1j学位论义 中闺OEM代T模式的效成分析j转型研究3中国OEM模式的效应分析基于W(1,1)模型从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中国目自仃缺少关于OEM效应的理论分析,因此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研究缺乏理论支撑,本章引入Feenstra&Hanson(2005)在GrossmanHartMoore产权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国际外包模型,针对中国OEM企业进行具体效应分析,最终论证OEM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原有的国际外包模型引入两个变量来界定权利归属,以此衡量所有权不同给外包利润分配带来的影响,并且包含了外包中典型的契约不完备性问题。但是,这个模型依然没有具体研究发展中国家从国际代工活动中获取的经

48、济效应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fBJ的具体利润分配情况。因此,本文主要是将这个模型中的一种可能性细化,从承接方角度入手,构建代工方自建厂房、自行购买原材料进行OEM生产的W(1,1)模型,分析完备契约和不完备契约两种情况下形成的国际代工均衡和利润分配,并具体计算代工方从中获得的收益。31引言在Feenstra&Hanson(2005)的模型中,假设在两个国家分别有两家企业f、g,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外国企业f需要与中国当地生产商g合作进行某一种商品的生产,生产活动主要涉及原材料的采购、原材料加工为成品以及成品的营销。随后在模型中他们引入生产企业的所有权(a)和原材料的采购权(o-2)问题,形成模

49、型W(仃。,),变量可能取O、l两种值,分另lj代表着不同的权利归属,具体如表31所示:表31不同的W(口l,o-2)、:一=f企业所有 g企业所有原材料采购权、f企业所有 W(OO) W(1O)g企业所有 W(01) W(11)14浙江人学颂I:学位论义 中国OEM代丁模式的效应分析j转型研究可以看出,W(1,0)即生产商拥有对加工厂的所有权但没有原材料的采购权,对中国而言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起常见的“三来-*b”中的来料加工;而W(O,0)即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形成的加工企业。目前中国大量存在的OEM代工模式,都是出代工企业自行采购原材料,为跨国公司进行生产,因此在这里具体分析的是W(1,1)模型,在该模型中,g厂商和f企业通过市场建立代工契约,代工商g拥有独立的加工厂,负责原材料购买和生产,发包商f则负责市场销售,以产品的卖出作为合作的终止;市场信息对称的情况下,OEM合作可以达到一种均衡,双方均存在一个最佳投入值,可以实现各自的利润最大化。下面将根据代工生产方程找出合作中的均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