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04年4月18日.ppt

上传人:依依 文档编号:1102908 上传时间:2018-06-1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04年4月18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04年4月18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04年4月18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04年4月18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04年4月18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程本位的(curriculum-based) 信息技术整合观概述,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现状思考一,中小学整合的怪现状之一:,无视课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学习)的实际需要,“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自欺欺人地套上“皇帝的新衣”而这些貌似华丽的 “新衣”足以模糊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性追求,以及对教学成功与否的清醒判断,其本质是,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思考之一本质上看,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

2、应首先完成课程本身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追求发展性目标,课程的目标分为整合的课程本体目标: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整合的发展性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其他相关能力,原则一:信息技术应用应追求课程目标,力求课程本体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 首先保障本领/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追求发展性培养目标,实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内在统一与协调发展。,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不能割裂基础目标与发展性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单独设计所谓的IT整合活动,孤立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能在学生未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损害

3、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案例一:将信息技术整合与升学对立案例二:在学生还未掌握本学科基础目标时,要求学生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练习信息素养,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课程本位”与“技术本位”的对比,略,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思考之二本质上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所以,课程的目标即“整合”的目标而课程目标是多层次的,什么是“课程本位”?,原则二: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及其他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多元智力的协调发展,将IT的应用(如上机操作等)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需要动手或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活动方式结

4、合起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的。,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原则二: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及其他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多元智力的协调发展 避免IT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不能为用IT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和切断学生与社会、自然的联系,例如,试图用计算模拟实验取代学生的动手实验,用上网查询资料取代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等。,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什么是“课程本位”?,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思考之三 课程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整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原则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

5、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和IT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全面发展。,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什么是“课程本位”?,思考之四 课程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1.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或设计技术解决方案时,应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生活学习经验,注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

6、习工具(认知工具、思维工具)和切合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原则四:应用信息技术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丰富体验,追求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2.创设“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学习环境”,在充分发挥IT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与教师及信息技术之间产生多种多样的良性互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原则四:应用信息技术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丰富体验,追求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什么是“课程本位”?,思考之五除认知活动外,教学和学习

7、还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学生也有丰富的情感需求, 维果茨基*:“课堂教学是在一定制度化的场景中进行的社会互动”,“整合课”不能因为技术的进入而使课堂成为情感的荒漠!社会交往的死角!,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原则五:在开展整合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求 将IT支持下的交流互动(如借助E-mail、BBS、视频会议的交往)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创设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良性互补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社会交往机会,在真正的人际环境中获得良好的社会发展。,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原则五:在开展整合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求避免“用技术活动取代

8、社会活动”或者“用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的错误做法。,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思考之六领域/学科构成了课程的内容结构领域/学科的特点是剪裁和组合信息技术的依据,什么是“课程本位”?,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原则六: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不能无视领域/学科的具体需求,为炫耀信息技术的优势而损伤学科学习目标;不能无视学科特点,生硬套用所谓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原则六: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2003年12月

9、,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召开了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语文、数学、外语、艺术、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整合的系列研讨会,详细资料参见,以英语学科为例,学会以合乎规则的方式(语法)综合运用(双向解读)字、词、句等(书面和口头)文本。情景性、社会性、复杂性、生成性,略,英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分析及信息技术应用建议,接触语言情景,产生学习兴趣,感知加工语言材料,语言符号表征与实物或意念之间建立联结,类似情景中的练习:内部联结的外化,情景变式中的应用:生成富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语言能力,略,创设情景只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之一,既非唯一手段,更非目标任务的针对性和挑战性是关键,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鼓励学生自己发

10、现和形成问题任务要求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要求就没有目标明确的学习过程,学习之后的评价也无从组织,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并明确学习任务,略,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的建议信息技术模拟情景与真实情景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结合。学习资源解决方案:低结构化、学生参与资源搜集,略,英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分析及信息技术应用建议,接触语言情景,产生学习兴趣,感知加工语言材料,语言符号表征与实物或意念之间建立联结,类似情景中的练习:内部联结的外化,情景变式中的应用:生成富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语言能力,略,“去情景化”地感知和机械重复,还是在一个真实程度和复杂程度都比较合适的情景中感知?,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

11、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新的语言元素。,略,英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分析及信息技术应用建议,接触语言情景,产生学习兴趣,感知加工语言材料,语言符号表征与实物或意念之间建立联结,类似情景中的练习:内部联结的外化,情景变式中的应用:生成富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语言能力,略,学生在语言符号与实物或意念之间的建立的联结是短暂的,所以极易遗忘;这种联系是与固定的刺激相依随的,在真实的情景中难以被激活,具有极强的“惰性”;,略,英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分析及信息技术应用建议,接触语言情景,产生学习兴趣,感知加工语言材料,语言符号表征与实物或意念之间建立联结,类似情景中的练习:内部联结的外化,情景变式中的应用:生成富有灵活性和

12、适应性的语言能力,略,这种联系如果被不合适的强化,会形成不良的语言习惯;但这种暂时神经联系往往会被误以为“学生已经学会”,从而蒙蔽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的准确判断。,略,所以,练习要尽量仿真练习要有评价、反馈和矫正但仅有相同/类似情景中的机械重复难以真正诊断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真实情景时所需的语言实践能力,略,英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分析及信息技术应用建议,接触语言情景,产生学习兴趣,感知加工语言材料,语言符号表征与实物或意念之间建立联结,类似情景中的练习:内部联结的外化,情景变式中的应用:生成富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语言能力,略,不但要变换人物、物品和场景还要增添新的语言要素和

13、语言要求尽量要求学生将已有知识技能和新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组合,生成新的语言表达有条件的学校,可尝试拓展语言运用的方式:听、说写基于实际经历或信息搜集基础上的写网上展示作品,交流互评合作续写,略,以信息技术应用于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学习为例,关于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培养目标的界定: 1.获得较为客观、全面的社会和历史知识;在仿真的、复杂的社会或历史情景中,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有关问题,形成可适应社会和历史复杂性、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观点,交流、讨论观点。,略,关于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培养目标的界定: 2.获得研究历史与社会问题的方法,形成理性判断的能力。 3.形成对历史、对个体、对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

14、正确态度,根据这种态度自律言行,养成良好相关,承担社会责任,以信息技术应用于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学习为例,略,社会领域学习的认知过程分析及信息技术应用建议,产生兴趣,明确任务或主题,将有关问题置于复杂的社会或历史背景下观察、体验,分析、思考有关问题,因果推理原因,查考正反证据,交流、协商,社会建构,总结并形成态度,反思实践,略,课程改革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学习资源的搜集、组织和呈现,帮助学习选择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等新型教/学方式是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最主要结合点,思考之七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整合的结合点何在?,课程本位的信息

15、技术整合,有机组合各种IT手段和信息化资源,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积极探索和创造适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内在契合和相互促进。,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原则七: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内在结合和相互促进, 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原则七: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内在结合和相互促进,拨开纷繁复杂的具体教学方式的表象追索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背

16、后隐含的学习理论线索,对我们更好地落实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新课程方面的实效大有裨益,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式变革 追本溯源,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可靠的,教师是先知先觉、是知识的垄断者和配给者,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习者可从多种信息来源获取知识,知识观的变革,略,教学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被动接收知识、机械练习的过程,教学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形成新技能,获得体验的过程,教学和学习观的变革,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式变革 追本溯源,略,强调

17、分科知识,试图穷尽希望学生掌握的所有学习内容;脱离具体应用情景的训练技能,强调综合性的课程内容;重视在真实性的、跨学科任务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重视拓展性的课程资源提供,课程内容的变革,IT:超媒体环境中各知识技能间的相互链接;丰富的拓展性课程资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式变革 追本溯源,略,多为学生相互孤立学习;分水平分组,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异质同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IT: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支持下开展无边界的、合作学习和协同活动;不同学习风格学生获得更公平的合作和表现机会,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式变革 追本溯源,略,教师是先知先觉、是不可置疑的权威;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18、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合作建构者,师生关系的变革,IT:日益多样的信息来源和网络的平等民主性,教师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IT支持下,教师对学习的辅助引导成为可能,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式变革 追本溯源,略,教学和评价分离;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注重对事实性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对具体技能的掌握;注重考试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评价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评价主体;注重对学习过程及行为表现的绩效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功能及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学评价的变革,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式变革 追本溯源,略,如果信息技术是功率强大的引擎,则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信息技术整合的航标和方向盘,资料来源:Don

19、ovan, Bransford, & Pellegrino, 1999,教学方式,从教学向学习的转变,理论审视,略,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教学启示,简化思考,略,“鱼鸟”,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教学启示,略,“鱼牛”,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教学启示,略,“鱼人”,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教学启示,略,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学习,以评价改进教学以评价促进学习,单义(univocal)知识、对话性(dialogic)、生成性、迁移性知识;明确知识力求准确;默会知识合作讨论,学习设计资源提供辅助、引导,略,如果信息技术是功率强大的引擎,则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航标和方向盘,而信息技术这

20、一引擎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会给教学和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型学习方式和新型工具应冷静分析,审慎尝试,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 网络资源、网络工具,科学探究,协作研究,不断生成、持续探究:http:/webquest.sdsu.edu 历史与社会基于资源的学习 (resources-based learning,RBL) :理论和实施http:/www.adelaidehs.sa.edu.au/rblweb/index.htm,数据收集工具和软件:探测器及其配套软件(Data-logging interfaces)建模(Modelling)及其教学应用,Insp

21、iration 软件()建模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模拟实验工具:“鸡蛋里的科学”:http:/chickscope.beckman. uiuc.edu/explore/ eggmath/shape/descartes.html,如果信息技术是功率强大的引擎,则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航标和方向盘,而信息技术这一引擎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会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辩证地看,信息技术绝非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万能工具,原则八:在评价和选用教学技术时,着意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原则,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在教学设计中,要结合具体情

22、况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这些优势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2. 在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则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原则八:在评价和选用教学技术时,着意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原则,3. 在评价“整合”效果的优劣时,应主要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

23、例如一节课中课件的多少)和技术是否精美(例如课件界面是否精美等),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原则八:在评价和选用教学技术时,着意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原则,4. 在学校具有不同层次技术设备时,应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地集成功能,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 结合使用,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原则八:在评价和选用教学技术时,着意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原则,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放映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在中小学教学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仍然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伴随这些传统技术

24、和工具产生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教学方式也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纵深发展价值。,5. 在设计信息技术应用方案时,应尽量整合校内外各种信息技术资源,体现效益原则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的共享努力打破学校社区家庭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相互封闭的局面。,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原则八:在评价和选用教学技术时,着意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原则,不是原则的提示不容忽视的警惕,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信息时代新形式的“殖民主义”!网上信息量:英语:法语:其他 = 90% :5% :5%中文信息仅占 0.5%,中文网站仅占1%“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

25、胁” 法国总统希拉克语“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全球信息化 = 全球美国化 ?上网人群中21-35岁的青年人占79.2%!他(她)们更易受到外界影响!他(她)们是一个国家未来的中坚!,尊重差异维护尊严,应用IT时在倡导信息民主、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要注意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引导学生警惕“全球化对本土化的侵害”,防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文化及思想意识领域的不良渗透”。,不是原则的提示,不容忽视的警惕 ,公平合理消除鸿沟,公平合理地分配和使用信息技术。努力消除由于经济、教育水平或性别等原因造成的“信息技术/数字鸿沟”,减少信息技术的不平等分配和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信息技术应用性别差异,不是原则的提示,不容忽视的警惕 ,培养负责安全、健康的使用习惯,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形成对信息技术辩证、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 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不是原则的提示,不容忽视的警惕,苗 逢 春通信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内全国中小学 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邮政邮编:100875办公电话:010-62202939E-mail: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