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924698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0 页共 6 页那山、那人、那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反应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满着山乡风味,人物、故事虽然简单,但颇耐看,一个退了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涉水过山走田埂,一路走来是一路的父子情,让儿子理解过去二十多年父亲所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心路,终于走到一起来了,有了共同语言了,彼此有了更深切的亲情。大概,这就是二十多年来的补偿吧。影片一点也不啰嗦、说教,倒是十分清新、自然。影片展示的湘西迷人风光也是一大看点。这部电影讲的是父亲是一位乡邮员,在茫茫大山中,送了一辈子信,今天就要退休了。儿子接班当了乡邮员,还走父亲走的这条山路,今天是

2、上任的第一天。父亲把儿子整好的邮包又整了一遍,叮咛复叮咛,但儿子听得并不专心。该上路了,常年跟着父亲送信的黄狗“老二”怎么也不肯跟儿子走,父亲决定陪儿子走一趟。儿子心里有点嘀咕:遇到工作上的事,谁听谁的?山路弯弯,晨雾漫漫,老二熟门熟路地跑在前面,儿子渐渐感到肩上邮包的分量,更让他感到为难的是,不知道该和父亲说点什么,父亲常年不在家,长这么大,他“爸”都很少叫一声。两人就这么别别扭扭走了一阵,休息的时候。儿子让父亲回去,两人话不投机。终于进村了,儿子有些兴奋,因为父亲说过,村里人可以几天不见县长,不见他可不行。但是儿子期待的热烈场面并没有出现,大家对他们的到来习以为常,走进空荡荡的村委会,儿子

3、的情绪有一些低落,但离开的时候他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震动。儿子边走边唱。父亲总是提醒他注意脚下。快到另一个村子的时候,父亲拐下一条小路,来到独自生活的五婆家中给她送“信”,五婆眼睛看不见。但每天都在等在外面工作的孙子的来信,父亲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安慰她,父亲要求儿子以后也要这么做,儿子却认为五婆的孙子应该尽他应尽的义务。父亲觉得儿子和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大一样。不管是吴婆,还是村民,其实他们和邮递员父亲,都已经成了一家人。“有事找我”,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父亲离开了这个岗位,得到的是全村人的送别。虽然他离开了岗位,但是他留在了村民的心中。夜幕降临,父子二人来到一个侗族山寨,赶上了一场热闹的侗族婚

4、礼,父亲喝醉了,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儿子也陶醉于侗族姑娘响亮的笑声。要过溪了,父亲提醒儿子要在铺满青苔的石头上站稳脚,儿子不让父亲再下水,执意背他过溪,湍急的溪流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忽然消失了,他们几乎同时感觉到对方自己的意义,感觉到这些年来积存在心中的很多东西。虽然对一些问题父子两个的看法依然不尽相同,但是话题似乎多了一些,当儿子说起母亲总是在守望中生活的时候。他发现父亲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在对同一个女人的思念中,父子的感情在默默地交流。起风了,山路崎岖。读函授的转娃准时等在坡上,父亲告诉他以后是儿子登山了。不要再等了,转娃说。你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不能让你儿子再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儿子这

5、时才真切地体会到父亲这一辈子默默无闻,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风雨桥头,儿子为了让父亲多歇一会,决定独自上微波站去,就在他整理邮件的时候,几封信被风吹走了,父亲一下子就扑了上去,老二在紧要关头一跃而起 在山里的最后一个晚上,儿子向父亲交待一些家里的事情。父亲发现儿子其实很成熟了。 远远地,又看到等在桥头的母亲熟悉的身影了,但两个人的心情都和以往不同。又是一个该进山的早晨,儿子在父母的交谈中醒来,父亲的心思让他感动,催他上路。影片评价第 1 页共 6 页该片风景秀丽、人情味浓、艺术性极强,情节简单、节奏缓慢,所表现出的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涵蓄地解释了隔代人的复杂关系,交流异议与最

6、终情势转换,令观众备受感动。年轻演员刘烨凭借此片崭露头角,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片获得第 23 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公众最喜爱的影片” 大奖和第 31 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大奖。这是一部让所有男人流泪的电影一部制作成本不大,也没什么大场面的电影,但其中蕴含着人世间最丰富的东西:情。 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这条路越往前走,儿子就离父亲的的心越近。这已经不再是一条简单的山路,更像是父亲往返了一生的心路。而另一方面,带着即将离开大山的惆怅,父亲也渐渐走进了儿子的内心,从儿子

7、的口中,他知道了妻子多少次望眼欲穿的等候,知道了儿子成长的孤独,更重要的,他知道了儿子虽然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但时代已经给他打上了不同的烙印:他喜欢听流行音乐,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血液里涌动着不安份的因子让人倍感安慰的是,在这条路上,他们渐渐理解和包容了对方,当父亲在儿子背上偷偷流泪的时候,当儿子无意中喊出“爸我们走吧”的时候,相信所有男人都会柔肠百转,泪湿眼眶。那是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父亲,我们都是这样的一个儿子。 影片在结尾前达到了高潮。在那个静谧得只听得见虫鸣的山村之夜,父亲坐在床边,看着熟睡中的儿子,接着上床,轻轻地躺在他的身边,这时,儿子在梦中把头靠在了父亲的肩膀上,而且把腿也压在

8、了父亲的腿上原来每个男人都想抱一抱自己的父亲,影片中的儿子做到了,即使是在梦中。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令人感动的影片,只是,这份感动是淡淡的,像阳光、空气和土地所带给我的那样一份深厚而平实的感动。一条在今天这充满浮躁与喧嚣的时代显得那么乏味与孤独的邮路,书写着老邮员的一生和即将开始的、儿子的人生。老邮员陪着儿子走过曲折而漫长的邮路,父子俩于邮路上完成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儿子终于读懂了父亲和这条邮路的意义。曲折而漫长的邮路,好像我们人生的长路。面对人生,我们常常会问:人生有意义吗?就像老邮员的儿子无法理解和体会在孤独的邮路上行走了一辈子的父亲:这样孤独地走,有意思吗?这样只是一味付出、没有任何回报

9、、甚至连一封感谢信都没有的人生,有意义吗?其实,这岂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诘问?这难道不是人类面对冥冥上苍所发出的诘问?人类这样的活着,有意义吗?影片中的老邮员用他的人生给了我们答案:邮路本无意义,如果只为“活着”而走,它将被走的很孤独、很乏味,而当你在邮路上洒下一路深情与挚爱,你的邮路就可以被走的很丰富、很多彩,甚而成为一条充满爱和希望、通向爱和希望的桥梁这样的你,才是在生活着,而不只是活着。是的,人生本无意义,只有用“爱”才能给人生赋予意义,只有用“情”才能将人生绘成美丽的画卷,这样的情与爱,是人类的阳光、空气和土地,博大而宽广葱茏与生机就是它的意义。大地无言、美丽的山川与河流无言,那像青山、

10、大地般朴实、奉献的人民亦无言,她们静静地滋养着我们,爱着,却不求任何回报而这,不正是我们生命的源?可她们又何曾得到过掌声和礼赞?多想说:不要让欲望的火继续焚毁我们的土地和江河,不要让虚荣势利的眼再去灼伤那些像土地、空气、阳光般虽“廉价”却是我们生命之源的人民。难道,我们是在施舍我们的善良和仁慈?谁能在阳光和大地面前谈施舍?谁能在第 2 页共 6 页人民面前讲仁慈?除了感恩与回报,我们还能有别样的感情?感激那些不知疲倦、用汗水浇灌着生命、用挚爱书写着人生意义的人们;感激那些像大地般朴实无言、应该被感激却常常在现实中昂不起头颅的人民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最高的礼赞难道不应该给予他们?是的,应该收回所谓

11、的“现代人”因为无知而流露出的不可一世了,让我们时时轻叩自己的灵魂:向恩泽于我们的大地和劳动者感恩了吗?已除去我们眼中因浅薄无知而流露出的傲慢与优越了吗?让我们的民族学会感恩,让我们的心灵充满感激,让我们的土地不再哭泣,让我们的人民不再羞怯把属于大地和人民的尊严还给他们。让我们学会在大地面前谦卑我忘了自己思绪的源头了吗?是的,没有。我忘不了“那山那人那狗”, 那幅自然而美丽的画卷,那带给我阳光、空气和土地般温暖的感动,那满眼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葱绿。是的,我感谢“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的作品既忠实还原农村质朴的原色又浪漫地虚建起田园风光。影片中的天然景色都俊奕得称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旖

12、旎低旋的雾气,缤纷落尽的斜阳,一切那么恬淡容谐,仿佛早早避开世俗嘈扰,若平静安静,若铺张游离,像水墨画,像动态的诗,渲染着叙事的深刻与衬托主题的鲜明。 一次父子共赴的邮路就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收获丰盛而且干净简单,也许生命就如那父子行业间的遗传和圈状的工作路线般,充满循环。在崎岖路途间互相了解,悄然注目彼此的态度细节,儿子的独白与父亲记忆里的闪回,父亲的反复叮咛与儿子的漫不经心。如果父子在行程起点选择了继续到底,那影片中的配角就像驿站般戏剧性地逐个登场,铺垫任何能激聚感人后果的前提,及时触发。村委会接待人的诉苦规劝,盲人五婆的守门期盼,侗族姑娘的婚礼邀约,转娃求学的初衷目的。当临近结尾时,当

13、儿子见识一路历端后,安然被父亲近乎伟大的奉献精神感染时,他无意识地喊出成熟后的第一声“爸”,父亲多年积怨被寻常情理淡淡释怀了,然后依旧沉默地爱着儿子,轻抚着儿子的宽肩。主题可见人性的深刻。 所以至今我看无数遍仍把持自己初次品位这部电影时的慷慨与触心,虽然难以担保是否还在同一桥段设计中那么哀恸过。于是乎发现哭也是有阶段有主次的,由惊喜不暇到沉稳地遥望,可以流量小速度缓慢,也可以汹涌澎湃大开大合,忍不住,拿得起放不下,思考着伺机奉贤出虔诚眼泪以证明感性上依旧清白。一座山,俩代人,一只狗,一次送信的旅途.为我们演绎了俩代人的沟通与理解的故事。父亲作为邮递员常年外出送信,由于与儿子缺少沟通,俩人之间的

14、理解微乎其微。在父亲即将退休,儿子继任父子的工作的时候,父亲与儿子共同踏上了送信的旅途。这次旅途为父子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得俩代人的心通过它融到了一起。这是父亲的最后一次送信,同时是儿子的第一次送信,在旅途中父子之间的距离渐渐拉近,积压 20 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儿子终于理解了常年送信的艰苦和这份工作的意义,父亲也终于明白了儿子多年的等待与无奈,也在与儿子的交流中知道了妻子的多年在外陪伴在自己身边苦衷和想回乡看望的愿望。该片在叙事风格上巧妙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故事伴随着父子之间的矛盾的化解来安排。在影片开始,儿子与父亲走在山路上的距离,是隔得很远的,儿子走得飞快在前面,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

15、跟在远远的后面,父亲说什么,儿子都说我知道,俩人之间很少交流,儿子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不理解,然而通过途中发生的几次事件,这第 3 页共 6 页种距离慢慢消除了,预示着俩人的心慢慢走近,到了影片的后面,儿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已经走得很近了。接下来,我将通过对影片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场景或者镜头来解读这部电影:场景一:影片开头由三个空镜头组合而成:一个远景的全景镜头以及俩组由左向右的缓慢移动的短镜头带我们进入了主人翁生活的山村田园风光的环境中。接着通过人物的旁白以及对整理信件的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知晓了主人翁的工作,一系列快速连贯的整理动作和崭新的信件与报刊、破旧的包裹布衬托出父亲的敬业精神,一个邮递

16、员对信件的精心呵护,对整理信件业务的熟悉得到体现。强光与景深的运用。按常理农村的屋内应该是昏暗的,但是强光的巧妙运用,起到了强调人物表情和心理的作用,景深处的母亲在忙碌着,这组镜头轻而易举的让观众得以知道三人之间的关系。场景二:父子二人乡村小路中的行进摄影机机位的固定拍摄。巷子中摄影机机位固定在一个位置,人物由远处进入镜头,镜头转换,人物又由近处走出镜头,整个过程摄影机位置没有改变,只是通过方向上的微小变化来表现了动作的连贯性,符合逻辑上的顺序,使观众不易产生空间错位的感觉。远景中儿子快步地走在前方,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在后方跟着,二人的距离拉得远远的,缺少交谈,以及儿子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二人心

17、灵的距离很遥远,彼此不了解,缺乏交流。色彩的运用。在影视作品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绿色象征生命力,活力,给人安宁稳定,和谐,真实 ,自然,和平的感觉,绿色的背景象征着对山水的爱,乡土的爱,绿色又意味着勃勃的生机与希望。影片中绿色的乡村风光随处可见: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树木,绿色的山川。无不体现了湘西山村精致的景色。场景三:回忆一主观拍摄与摇摄主观拍摄。主观拍摄,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随着父亲回到家中环视屋内的主观镜头以及摇拍手法,体现出父亲难得回到家中急切的想见到儿子的心情。这段同时也描写了父子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一个找,一个躲,常年不相处是隔

18、阂产生的根源。二人寻找邮包的场景中也运用了主观拍摄和摇拍来体现急切的人物心理,一个仰拍的面部特写镜头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的表情与心情。场景四:村委会闲聊空无一人的村委会,秘书来到后,父亲递烟,儿子倒水与儿子原以为的夹道欢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第二次抽烟,儿子主动的要过来抽着,二人的第二次闲聊中,儿子没有像第一次那样顶撞父亲,而是静静的聆听,这些都说明儿子对父亲工作的开始理解。剧情得以推进,二人的心灵开始拉近,之后的送信旅途中二人有了初步的闲谈。场景五:五婆的信五婆的信对五婆来说是一个善意的欺骗。人情冷暖与儿孙的不孝的残酷社会现实得到抨击。五婆面部的强光与屋内的黑暗形成对比,面部特写体现了一个

19、孤独慈祥的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儿子震惊的再次对父亲加深了了解,此刻父亲给他带来的感触的强烈的。父亲将信移交给儿子来念也意味着父亲要将这个欺骗的工作交给儿子。场景六:回忆三慢镜头与色彩。第 4 页共 6 页朦胧的回忆中,母亲与我在稻田里等待父亲的归来,橙黄嫩绿的色彩与慢镜头的运用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回忆的美好与温馨。侗族姑娘的出现从回忆的镜头快速的切换过来,以同样色调,同样的慢镜头,同样的稻田风光将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转场自然和谐。同时也预示着侗族姑娘与母亲将会有的同样的命运。场景七:背父亲过河近景、远景、中景、特写、俯拍、跟拍相结合。通过多方位的角度来拍摄儿子背父亲过河的场景,远景、特写反

20、映了河流的宽,河水的湍急,道路的漫长,演员前进的艰辛。特写、近景镜头多为面部特写,体现人物的内心的复杂,父亲百感交集,靠着儿子的头部,忆起过往的美好时光,年轻的父亲背年幼儿子,成年的儿子背年老的父亲交织在一起,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父子之间相互理解与拉近的更进一步升华,父子的真情随着儿子一声爸,父亲为这难得的一声呼唤热泪盈眶,与之前父亲责怪儿子叫妈叫得亲形成照映,本场景是隔阂消除的关键。画框的巧妙布局。儿子放下父亲时,画面的左边突出的是健硕的儿子,右边是弱小的父亲,真个近景镜头中,画面的比例以儿子多余父亲。前景中的儿子的健壮身躯与中景里父亲弱小的身体形成对比,反映父亲的苍老与儿子的年轻力壮,同时

21、也折射出父亲忙碌了一生以自己的衰老换来了儿子的健康成长,父爱的伟大在这副画面中得到了深层次的体现。场景八:飞往山中的纸飞机跟拍与色彩的运用。父亲关心儿子的婚事进而引出儿子对母亲的阐述,让父亲陷入对母亲深深的自责,整个画面都在夕阳下呈现出昏黄的色调,烘托凄凉,煽情的基调。摄影机跟拍放飞山中的纸飞机飞行的过程,那在风中摇曳的纸飞机仿佛承载着母亲回归山里的心愿,对父亲面部表情的特写说明了他心中对母亲的愧欠,在与儿子的沟通中明白了妻子的苦衷。场景九:抢救吹走的信件慢镜头与快速剪接的结合。在木桥上,父亲因劳累而要求歇息,坐在木凳上略带痛苦的捶揉着伤病的脚,而当信件被风吹散飞走的那刻,父亲却出奇的敏捷的飞

22、奔出去扑救飞散的信件。慢镜头的运用表现了人物奋力的奔跑与急切扑救的心情,将观众带入一个紧张的气氛中,为父亲捏了一把汗。这一系列动作的刻画将一个敬业的邮递员的形象跃然于荧幕之上。儿子的神情与父亲救信的画面相互快速的剪接在一起,表情随着父亲追信摔倒拾信而变化,由忧到喜,体现出他对父亲的担心与父亲平安拾回信件的喜悦,以及对父亲的敬佩。同时,狗的作用在本段中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它一路的表现以及在救信时发挥的关键作用使得儿子终于明白老二在父亲送信的生涯中是个多么重要的角色,狗的忠诚与善良对于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是唯一的依靠。儿子对狗的接受与夸奖也表明了他对父亲的进一步理解。场景十:深夜时分灯光与正反打运用

23、。父子二人共同坐在一起洗脚的场景里,灯光从侧面打过来,使得人物的轮廓十分明显、突出,达到刻画人物的作用。镜头通过正反打来表现人物的对白,是电影中拍摄人物对话时惯用的镜头,能体现出人物的空间关系,让观众一目了然。父亲与儿子一起洗脚,一起睡觉,成年的儿子蜷缩在年迈的父亲的怀里安睡,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与会心的微笑,这是表现父子关系隔阂的彻底消除,心灵的相通,是整部戏父子相互理解的高潮所在。场景十一:影片结尾第 5 页共 6 页打破时间的连续性的剪接。我和母亲站在石桥上等待父亲的归来,昏黄的色调凸显出岁月的遥远与回忆的温馨。在同一个场景里轮次出现幼童的我和母亲,年幼的我和母亲,少年的我和母亲,青年的

24、我和母亲等待父亲送信回来的情景,导演巧妙的运用打破时间连续性的剪接的手法,将时间的流逝和变换连接在一起,这种近乎蒙太奇的手法给回忆的画面增添了一种唯美的感觉。画面最后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母亲等待我和父亲回来的现实场景,一段旅途的结束将预示着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清晨儿子起床站在邮包前,强光的使用凸显了邮包和儿子的面部表情,坚毅的神情以及奋力的背上邮包的慢动作,刻画出了儿子已经完全明白了父亲,承担起父亲的工作,背起这份艰巨的任务的决心。父亲欣慰的让狗与儿子同行表明了他已经完全信任儿子能胜任这项工作。故事的结尾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是同一个故事的重复与轮回。然而该影片美中不足的地方也有一些,大概是导演霍建起

25、对农村不够了解的缘故,演员的口音不够纯朴,体现不出乡村的气息与韵味;狗的选用不当,老二貌似不像普通农民家庭能够养得起的土狗,如果能将此狗换做一条普通的农村土狗或许会更好一些;另外,在演员的选用上也太轻率,演员过于城市化,比如侗族姑娘由现代都市气息浓重的陈好饰演显得有些牵强,况且在中国 80 年代的乡村,姑娘穿无袖的旗袍在,未免太过于开放,与时代不符,因此侗族姑娘在影片中实在是一大败笔。更致命的是配乐的失败,中国 80年代的乡村竟然配起了欧美 90 年代的流行英文歌曲,与这个时代的风情和民俗都格格不入。该片还大量运用闪回的手法,即回忆,过多的使用显得有些混乱,让观众有点混沌。虽然该片存在上述的一些小失误,但是作为一部表现父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电影,确实是一部佳作,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