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主讲教师:田熹海,察舌,舌苔:舌苔的变化主要见于卫分证和气分证,总的来说舌苔的薄与白就标志着邪浅病轻。舌苔的厚与黄标示着邪深病重。,温热,薄白,黄,灰,黑,卫分,气分,湿热,白厚腻,淡黄厚腻,黄厚腻,黄厚干燥,热邪重,舌质:营分血分证主要反映在舌质变化上,特点是舌质红绛。,舌红,舌红绛无苔,舌绛紫,望舌苔:卫气分,厚薄反应浊气的多少。苔色:白黄灰黑,反应热邪的浅深轻重。润燥:润者津液未伤,或有湿邪。燥者热盛伤津 望舌质:营血分,红绛紫的变化,反应营血损伤程度。临床苔质结合起来诊病的,一、辨舌,辨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来判断病证的性质。舌与全身各脏腑密切联系起来,犹如内
2、脏的一面镜子。同时,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也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所以舌的状态对于温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有“杂病重脉,温病重舌”之说。,辨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色泽、润燥、厚薄等。温病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 1、白苔白苔有厚、薄之分。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热为患。,(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病初起。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且恶寒较甚而无汗,与风热表证不同。,(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比苔薄白欠润者更为干燥,而舌边尖呈红色。系表邪未解,肺津已伤。为
3、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感受风热病邪较重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侵袭肺卫者。,(3)苔白厚而粘腻,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4)苔白厚而干燥:,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湿热病邪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不能外达所致。此外,热邪已入营分而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到此种
4、舌象,同时在临床上会有营分证的其他表现,应结合全身表现进行鉴别。,(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其病变一般虽仍在气分,但传变甚快而病多凶险,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疫病。其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滑润粘腻,刮之不尽,舌质则呈紫绛色。,(7)白苔如碱状:为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之征象。其舌上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多见于湿热性温病。,(8)白砂苔: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系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灼的征象。,(9)白霉苔:,表现为满舌生白衣,或蔓延到颊颚等处,有如霉状,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为秽
5、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常见于温病患者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者。但在小儿见有类似上述表现,而非出现在温病中,多属鹅口疮,不与白霉苔同例。,白苔主表、主湿: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轻,预后也较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的表现。此外,还要结合舌质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舌质者,主瘟疫凶险之证。对这些特殊的白苔表现,在诊断病情和判断预后时应予注意。,2、黄苔:,温病中的黄苔多数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从白苔转化而来,一般是邪热
6、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病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多提示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1)薄黄苔:,苔薄黄而不燥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著;如苔薄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2)黄白相兼苔:,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其苔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其白色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属邪在气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3)苔老黄燥裂:,指苔色
7、深黄,焦燥起芒刺,苔有裂纹。多为阳明腑实证之征象,并可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等症状。,(4)黄腻苔或黄浊苔:,主湿热内蕴。湿热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多见此种舌苔。,黄苔的诊断意义总的来说,黄苔主里、实、热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现。如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重;润者津伤不甚,浊腻者则主湿;干燥者为津已伤,厚实者主里有燥实。另外,也要注意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者,平时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应注意辨别。,3、灰苔:,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腻苔转化而来
8、,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灰苔有以下几种:,(1)灰燥苔: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征象。,(2)灰腻苔: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3)灰滑苔:为温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多伴有舌质淡、肢冷、脉细或吐泻等症。湿温病因湿胜热微,衍为寒湿者亦可见此种舌苔。灰苔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及痰湿等区别,临床须根据苔的润燥及全身证候加以辨别。,4、黑苔:,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现的厚薄润燥不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1)黑苔焦燥起刺
9、质地干涩苍老: 其苔黑而干,中心较厚,焦燥起刺,扪之糙涩无津 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之征象。此舌象多由黄燥苔或灰燥苔发展转化而来,可见于热结肠腑,下不及时,应下失下而致阴液耗竭的危重病证。,(2)黑苔干燥或焦枯:其苔黑干燥无津,但较薄而无芒刺,舌体色绛而枯萎不鲜。为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的征象。如见苔黑干燥而舌质红,兼有心中烦不得卧,为真阴欲竭而壮火复炽所致,即所谓“津枯火炽”。,(3)遍舌黑润:其舌遍体黑润而无明显苔垢,为温病兼夹痰湿征象。每见于胸膈素有伏痰而复感温邪者,多伴有发热、胸闷、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他险恶症象。,(4)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
10、大量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虽属虚脱之证,但由于病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但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辨舌质,舌诊除了辨舌苔外,还要辨舌质。舌为心之苗,舌质由血液荣养,所以舌质与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变化也较容易反映心及营血的情况。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阴受伤、耗血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形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液的盈亏。,1、红舌:,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此处所说的红舌是指比正常人红舌色稍深之舌,多为邪热较甚,或渐入营分的标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邪在卫分、气分时,可见红
11、舌,但多局限于舌的边尖,或罩在苔垢之下,而热入营分后,则全舌发红而每无苔垢,二者有所不同。温病主要的红舌有以下几种:,(1)舌尖红赤起刺:为心火上炎之征象。温病中多见于邪热初入营分而出现红绛舌之早期。,(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毒炽盛之征象。,(3)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为阴液损伤之象,多由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而致,且多见于肺胃阴伤者。,(4)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此为红舌中一种特殊的舌象,即比正常舌色更淡的一种舌色。多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之征象。多见于温病后期邪热已退而气血阴液亏虚的病证。,综上所述,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别
12、: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2、绛舌,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下几种:,(1) 纯绛鲜泽:为热入心包。,(2) 绛而干燥: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3) 绛而兼有黄白苔: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
13、亡的表现。,(6)舌绛不鲜,干枯而萎:为肾阴枯涸的征象,病情多危重。总之,绛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纯绛鲜泽及绛而干燥,均为心营热盛。光亮如镜或干枯不荣则为胃肾阴津枯竭。同是,还需察其有苔或无苔,兼有黄苔者为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上罩有粘腻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而兼痰湿秽浊之气。,3、紫舌,舌紫较舌绛其色更深且暗。紫舌一般由绛舌发展而来,所反映的病候更为深重,常为营血热毒极甚的征象。此外,亦有其他因素而而使舌色变紫的。温病常见的紫舌有以下几种:(1)焦紫起刺(杨梅舌):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常为热盛动血或动风的先兆。(2)紫晦而干(猪肝舌):其色如猪
14、肝,为肝肾阴竭之危重证候的反映,示预后不良。,(3) 紫而瘀暗,扪之潮湿:为内有瘀血的征象,临床多有胸胁或腹部刺痛等症状,常见于患温病而兼挟宿伤瘀血的病人。,此外,舌色淡紫而青滑为阴寒之证,有恶寒、肢冷、脉微等一列虚寒征象,与温病紫舌属热者截然不同。总之,紫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别,焦紫起刺为热毒极盛,紫而瘀暗为兼瘀血,属实证。紫晦干枯为肝肾阴竭,属虚证。至于紫而青滑多属虚寒,温病中较少见。,(三)辨形态,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2、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
15、的危险征象。,4、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5、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6、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验齿,牙齿干燥:热邪损伤津液。 一:表面干燥但有光泽。 二:干燥如枯骨。 叶天士:温病察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一)牙齿干燥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轻重。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温病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津液不布所
16、致。一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润。2、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预后不良的征象。,齿缝流血:有虚实之分“初起齿缝流清血痛者,胃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二)齿缝流血,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因于胃者属实,因于肾者属虚。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 2、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火上炎,其病属虚。,辨斑疹白賠,斑疹形态,斑疹形成机制,斑是皮肤色泽的改变,不突出于皮面。 本图介绍出血性斑。多见于温热病、内伤杂病和皮肤病。色红为血热, 色紫为兼有瘀热, 色淡为气虚或血虚。,斑疹临床意义1、斑疹的出
17、现说明邪以深入营分、血分,标志着病情深重。2、另一个角度斑疹出现说明热邪的向外发泄,是邪的出路。,斑疹色泽:色深说明-病深,消耗重。“红轻、紫重、黑危” 形态:松浮活泛,如洒于皮者,标志毒邪外邪,热邪有出路,预后良好,顺证。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热毒深伏有根,固结难出,血液枯涸瘀结,预后不良,逆证。,疏密稀疏均匀,热邪轻浅,邪有出路,良,顺。稠密,融合成片,热邪深重,差,逆。,治疗斑清化 勿提透 凉血,补阴,活血疹-透发 勿补气 夹斑带疹,白賠:湿热郁蒸于里,而发于表。有表证,无表邪。宣气透赔 吴鞠通:“存辛走表,存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四、辨常见症状,发热,恶寒发热
18、寒热往来 壮热 日晡潮热 身热不扬 身热夜甚 夜热早凉 低热,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发热重恶寒轻,以自我感觉为主,不完全用体温计测量。-温热邪气表郁 卫分,寒热往来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恶寒发热交替出现。 -邪在少阳。气机升降出入失常。 气分证,壮热:高热、大热。热势炽盛,体温一般在39度以上。特点持续高热,但恶热而不恶寒。多见于气分。,日晡潮热发热以下午3-5点为甚。持续高热,到申时为甚,像潮水一样,有规律性。正邪抗争,功能亢进。 气分范畴,身热不扬: 一是热型:病人体温高,体温可能39度,但是皮肤表面不灼手,甚至手、足、胫部反而发凉。 一是全身症状:热证应该面红,反而淡黄,脉搏不数反
19、而濡缓;大便几日不下,一旦排便确并不干燥,反而溏滞。不烦躁反而痴呆迟钝。 湿热裹结,热蕴湿中,不能发扬于外。气分。,身热夜甚:指24小时持续发热,而到夜间体温更高。 热灼营阴,营热盛而营阴伤,病在营分。,夜热早凉:夜间低热,早晨则热退身凉,体温恢复正常。余邪深伏血脉,病邪在里,而不再表,所以热退无汗。血分,邪伏部位深,但邪气不重。 区别:身热夜甚热邪盛而营阴伤。,低热: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的持续性发热。 温病后期热邪耗损肝血肾精,邪少虚多, 属于血分。,汗出异常,无汗 时有汗出 大汗 战汗,无汗:温病里指,体温升高,应汗出而不汗出。一:卫分证,发热,无汗,伴有恶寒。表郁无汗-潮润的,汗出不畅,
20、少汗。二:营分证,身热,无汗,体温高,可达39以上。-营阴不足,汗源匮乏。养阴清热治疗后营阴足,可见汗出身凉。,时有汗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热减不是降温至正常。湿热内蕴,可伴有白賠,大汗-1蒸蒸汗出-肺胃热盛, 热破津外出,热汗。气分实热。2冷汗淋漓-虚脱亡阳,汗液清冷。 气分虚证。3汗出如油-亡阴脱液,绝汗。 血分虚证。,战汗:温病过程中,病人突然全身寒战颤抖,继而全身大汗出。战:一病机正邪激烈交争,二症状全身颤抖。邪盛而正不衰,缺一不可。特点:先寒战后汗出。,汗多 亡阳,正虚 不托,正强 邪更强,口渴,口渴欲饮:热盛津伤 口渴不欲饮:,口渴 不欲饮,神智异常,神昏谵语 昏愦不语 神志昏蒙
21、 神志如狂,神昏谵语,神志昏迷,语言错乱、语无伦次神昏 躁动,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神昏谵语,口反不甚渴,舌红绛无苔,脉细数营分: 时清营热扰心+营热阴伤 心神外越,身热灼手,烦躁不安,甚至昏狂谵妄,衄血、出血、发斑,舌绛紫,脉数。 血分(实): 持续昏迷 躁动明显重于营 本质同 心神外越,日晡潮热,腹满痛拒按,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舌红苔黄燥,脉沉实 气分腑实证浊热扰心心神外越,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热痰蒙蔽心包 气分痰热营阴损伤心神内闭,昏愦不语,昏愦不语:深度昏迷、无反应多由痰热蒙蔽心包加重出现,神志昏蒙,神志昏蒙:
22、意识朦胧,半昏迷浅昏迷。昏则谵语,醒则发呆湿热酿痰湿、热、痰相对轻浅,乎之能应,神志如狂或发狂,身热,少腹急结或硬满按之疼痛,神志如狂,舌绛紫而暗,脉沉涩 如狂有一点自制力,发狂无自制力。 急结?-轻 硬满?-重下焦血热瘀滞上扰于心,痉厥,痉:四肢抽搐,或角弓反张,两目上视,或牙关紧闭动风抽搐。 非外风,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实风:热极生风血分血热生风热邪炽盛导致筋脉拘挛凉肝熄风 羚羊角 钩藤 丹皮 壮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头晕胀痛,手足燥扰,甚或神昏狂乱,四肢厥逆,舌干绛无苔,脉弦数营热动风:营分+动风 相对血热轻一些,气热动风 壮热,大汗出,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
23、+四肢抽搐 或日晡潮热,腹胀不通,手足濈然汗出,+四肢抽搐 气分热盛肝热炽盛,湿热动风: 湿热邪气阻滞气机,阳气不通,津血运行障碍不能濡养筋脉 气分实证,虚风内动:热邪耗伤肝血肾精虚而不能濡养筋脉水不涵木 手足瘛瘲 蠕动,厥:,昏厥和肢厥 昏厥 ?-昏迷 厥逆,逆冷 厥阳气不能顺接,可由于虚,可源于实 逆-逆血流方向,肢厥?热深厥深:热厥寒厥:汗多亡阳血瘀气滞-营血分湿热阻滞气机-湿热,西医相关论述,意识障碍,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活动受损引起。意识内容大脑皮质功能 开关系统-感觉传导+脑干网状结构,程度分类,嗜睡:最轻,持续睡眠,可被唤醒,并能
24、正确回答和做出反应,刺激去除很快再度入睡。 意思模糊:意思水平轻度下降,重于嗜睡,能保持简单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昏睡:接近于人事不省。熟睡不易唤醒,强烈刺激如摇动,可醒,但很快再入睡。醒时应答含糊,答非所问。,昏迷: 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表现痛苦或退缩。角膜反色、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存在,中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表现痛苦或退缩。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抽搐惊厥,抽搐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
25、肌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引起关节运动或强直。 惊厥-抽搐表现为强直性和阵挛性(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脑部疾病 全身疾病 神经官能症,机制:不明可能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 脑部功能:癫痫 非脑部功能:中毒,破伤风,低钙血症,扩展篇,姜,辛热温中,止呕,祛痰,杀虫,定痛盐-姜丝肉 糖-糖姜片 闪挫,扭伤-葱姜捣烂+面 炒热外敷 三伏天出伏日 开始佩戴姜片 贴身佩戴 长久可治阳虚欲脱之症 女佩姜,三伏贴,所谓的三伏贴疗法,其源自于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疗过敏性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经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并预防感冒。只要在一年当中最炙热的 3 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贴上膏药,到了
26、秋冬您就可以轻松告别过敏气喘老毛病;古代和现代中医师皆指出确实有其疗效。,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天,亦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来施行贴药治疗,三伏贴适应症,经中医辩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不适宜贴敷的情况,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
27、就有记载诸气门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未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贴敷时间,一般成人810小时,儿童46小时,每次4片,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贴敷后的反应,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
28、行痊愈。 3、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提高篇,疫疹一得 余霖,论伤寒无斑疹 属性:仲景论冬至后为正伤寒,可见非冬至后,不过以类推其治耳!其言伤寒重在“冬至后”三字。世人论 仲景书,究心七十二症,至于“冬至后”三字,全不体贴,是以无论春、夏、秋、冬,俱以伤寒治之。要之四时之气,寒特一耳。以冬月因寒受病,故曰伤 寒。至春而夏,由温而热,亦曰伤寒,不知寒从何伤?予每论热疫不是伤寒,伤寒不发斑疹。,有人问 曰子言热疫不是伤寒,固已!至云伤寒不发斑疹,古人何以谓伤寒热未入胃,下之太早,热乘虚入胃,故发斑;热已入胃,不即下之,热不得泄,亦发斑。斯何谓也?曰此古人立言之误也。即“热”之一字 以证其非,热与寒相反而不相并者。既云伤寒,何以有热入胃?又曰热已入胃,何以谓之伤寒?即用白虎、三黄、化斑、解毒等汤,俱从热治,未作寒医,何今人不悟古人之误,而因以自误而误人也?,至论大者为斑,小者为疹,赤者胃热极,五死一生,紫黑者胃烂,九死一生,予断生死,则又不在斑之大、小、紫、黑,总以其形之松浮、紧束为凭耳。如斑一出,松活浮于皮面,红如朱点纸,黑如墨涂肤,此毒之松活外现者,虽紫黑成片可生;一出虽小如粟,紧束有根,如履底透针,如矢贯的,此毒之有根锢结者,纵不紫黑 亦死,苟能细心审量,神明于松浮紧束之间,决生死于临症之顷,始信予言之不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