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比考察汉语和日语的空间转喻、空间隐喻问题一、引言自 1980 年 Lakoff 和 Johnson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至今,围绕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的热议经久不息。近年来,学者们已经从早期的介绍西方相关研究成果为主,过渡到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论证和考察母语或外语,并进而批判反思、探索创新(沈家煊 1999;束定芳 2000;山梨正明 2004;谷口一美 2005;陆俭明 2009;许慈惠、杨敬 2011)。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尝试从对比的角度考察汉语和日语的空间转喻、空间隐喻问题。二、相关研究综述隐喻(Metaphor)是指从一个认知域(即源域 source domain
2、)向另一个认知域(即目的域 target domain)的系统性映射;隐喻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Lakoff Johnson1980 等)。转喻(Metonymy)也同样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认知参照点现象;是在一个认知域矩阵中的概念突显或映现,即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Lakoff Johnson1980;Langacker1993 等)。本课题关注的焦点是空间转喻、空间隐喻的汉日对应关系及其动因。空间隐喻指的是将空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蓝纯1999:7)。空间转喻指用认知框架中具有突显性的空间场所转喻与其邻近的事物(包括内容物)。(1)a.
3、 擦黑板。b.黒板消。(2)a. 吃食堂。b.*食堂食。(3)a. 窓际族。b.窗边族从以上短语、词组可以看出,有时汉语和日语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上存在对应关系,如(1):有时汉语的空间转喻或空间隐喻成立,而日语却不成立,如(2):有时情况则恰恰相反,如(3):(本文用*标识病句,用?标识需要语境才能成立的语句或词组)。本研究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重点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汉语和日语是否存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连续体;2)汉语和日语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上是否存在对应关系;3)考察两种语言中只有单方面存在空间转喻或空间隐喻的现象,分析和探讨认知激活的动因。三、汉日空间转喻、空间隐喻连
4、续体转喻和隐喻的关系包括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两个部分。认知语言学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转喻基于邻近性认知而隐喻基于相似性认知;二者的联系是,首先转喻是隐喻的基础;其次转喻隐喻是一个连续体(刘正光 2002;杨波、张辉 2008;陆俭明 2009 等) 。(4) 吃食堂。(5) 畳上死。汉日空间表达方式中,存在着大量的如(4)(5)这样既是空间转喻,同时又是空间隐喻的语言现象。(4)中食堂转喻的是食堂的内容物饭菜,以吃食堂的饭菜隐喻一种依赖、依靠食堂的吃饭方式;(5)中畳上转喻自宅,自宅死隐喻善终,即事故死変死、当前死方(大辞泉P.1643)。杨波、张辉(2008) 用 Geeraerts 的棱柱形模
5、式分析了一些汉语熟语的语义。本研究借鉴此方法对吃食堂进行了分析。Geeraerts 的棱柱形模式主要由表示组合同构性的 123 三角、456三角,以及联系这两个三角的三条聚合线和延伸隐喻义 7 组成。其中,1、2、3 分别是词组整体吃食堂、第一个组成成分吃、第二个组成成分食堂,4、5、6 分别是词组整体的转喻义经常、反复的饮食行为、第一个组成成分的转喻义饮食、第二个组成成分的转喻义食堂的饭菜,7 是吃食堂的转喻隐喻义统合。吃食堂的语义既不等同于在食堂吃饭也不等同于吃食堂的饭,而是通过转喻和隐喻交替发生,实现了依赖、依靠食堂的吃饭方式的语义。用 Geeraerts 的棱柱形模式分析,同理可证畳上
6、死的转喻隐喻义统合是事故死変死、当前死方。此分析可进一步得到实例验证。(6) 维新三杰奇时同一年间死、畳上死木戸。(翔如西郷隆盛)实例(6)所述维新三杰之一木戸孝允的畳上死,是相较于其他二人 西郷隆盛的战败而死、大久保利通的被刺身亡而言,木戸的病逝正是畳上死所表达的善终。四、日汉空间转喻、空间隐喻分布对比本研究考察了有关空间/场所的日语惯用语及其汉译,观察到如下三种汉日对应倾向。首先,日语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表达的惯用语,汉语也有相似、相近的表达方式,如(7)。(7)a. 中立居中、居间 b. 中入居中调停 c. 中取折中 d. 右左左手进右手出其次,日语用一种空间转喻、空间隐喻表现形式,而汉
7、语则用另一种空间转喻、空间隐喻与其语义对应,如(8)。(8)a. 余所花见家花不如野花香 b. 内裸外锦硬撑门面 c. 内広外在家充英雄,出门是狗熊d. 间持冷场;无聊的时间最后,日语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表达的惯用语,汉语却没有对应的空间转喻或空间隐喻表达形式,汉译时更多地采取语义解释、说明,如(9)。(9)a. 西向侍(音同 2469 侍) 指一年中的小月 b. 後野山(只要现在好)将来如何且不管他 c. 横行艺妓薄情 d. 间合使合拍;妥善处理,应付上例(9) 反映出汉语用解释、说明对应日语使用空间转喻或空间隐喻的情况。另一方面,汉语使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的一部分惯用语,日语也没有相应的表
8、达方式,而是采取了解释、说明,如(10)。(10)a. 吃大户昔、凶作年农民大挙地主富豪袭、食料夺。b. 稳坐江山政権不动安定。c. 走门路(何目的)知人頼込贿赂使。d. 赶场俳优一方舞台务後、直别舞台出。中日辞典下面需要探讨为什么汉日在空间转喻和空间隐喻上,既存在共性统一,又存在个性差异的问题。五、汉日空间转喻、空间隐喻的认知激活与规约性许多学者阐述过语言的共性问题。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而语言又是一项具有生理和心理基础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就证明了人类语言共性系统的存在(隋然 2001:21)。汉语和日语的共性不仅反映在词汇语义、语法规则的某些系统性对应上,还反映在转喻、隐喻在汉
9、语和日语中投射的系统性对应上。陆俭明(2009:44-45) 指出,无论隐喻、转喻,不宜认为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另一个认知域的问题,而宜假设为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至于 A 认知域能不能激活 B 或者 C 认知域?A 认知域为什么只激活了 B 认知域,没有激活 C 认知域?这都取决于人的常识和一定的语境。即一定的语境和人类的共识文化是激活隐喻和转喻的基础,是汉日出现完全对应现象的动因。相同的认知投射为相近、相似的转喻和隐喻现象,不同的认知也必然带来不同的语言呈现。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相当悠久的历史,它们负载了大量有关民族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学典籍等方面的独特内容。因此每
10、个民族总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法,他们将自己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投射到语言上(陈家旭2006:27) 。那么,该如何具体解释汉日不使用同样的隐喻、转喻或只有一方语言存在隐喻、转喻的现象呢?这和显性的、隐性的社会规约、文化规约和心理规约问题有关。隋然(2006:3) 指出,与行为模式相关的习俗、传统及道德等,可以被视为日常生活中的规约,规约这一概念,涉及的是人类学中的问题,包括心理、习惯以及文化定势等因素,各种社会规约与语言认知行为具有直接的联系。中国和日本在社会、历史、文化、习俗以及某些隐性的定势思维方面的差异,就以多种形式投射在了语言层面。(11)a. 吃食堂b. * 食堂食。:(2)之所以汉语用
11、吃食堂转喻、隐喻一种依赖、依靠食堂的吃饭方式,而日语无此表现形式,这和食堂这一设施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在中国社会所具有的特殊历史地位和长期的广泛存在有关。尽管农村公社时代早已结束,但是许多单位至今依然沿用职工食堂这一设施,吃食堂转喻、隐喻吃饭方式的语义也在长期的广泛使用中确立、稳定了下来。和一段时期的中国社会制度及其衍生物有关的此类惯用语还有吃大锅饭,以及表示特殊待遇的开小灶、表示公职身份的吃商品粮等。(12)a. 窓际族b. ? 窗边族: (3)窓际族一词的诞生源自日本北海道新闻1977 年 6 月 11 日的一篇题为窓际的报道。这篇报道中将那些无升迁机会并即将退休而被公司安排在窗边就坐、
12、只能无聊地读报或望着窗外打发时光的员工,称为窓际。在次年日本経済新闻1 月 9 日的一篇题为生条件的报道中首次使用了窓际族一词表示企业中做冷板凳的职员。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词语如壁际族际族里窓族族等都反映的是一部分日本人特殊的生存状况或日常习惯喜好等,此类词语无法直译,只能采取说明、解释。以上以吃食堂窓际族为例,分析了汉日空间转喻、空间隐喻差异的原因。惯用语例句(8)(10) 所反映出的汉日差异动因与此相似,都可以从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规约、文化规约、心理规约等角度得到解释。六、结语本研究结论可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利用 Geeraerts 的棱柱形模式实证了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连续体;其次,通过考察有关空间/场所的日、汉惯用语及其译文,明确了汉日间的三种对应倾向,即相近相似的空间转喻和空间隐喻表达方式、不同的空间转喻和空间隐喻表达方式、只有一方运用空间转喻或空间隐喻表达方式;最后,指出以共识文化为基础的认知激活和社会规约、文化规约、心理规约是上述三种对应倾向的根本动因。